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为什么你会对亲人刻薄、对外人客气?

时间:2020-10-18 15:07:58    来源:
< 本文内容来自赋能岛终生成长群>
 
< 整理:阿九  校对:佳玲  配图:杨坤发>
 
 
 
 
 
本期导读:
1、为什么我们会与家人相爱相杀?
2、如何与家人相处才能避免相爱相杀?
3、如果与家人三观不和你会怎么办?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困扰,就是在与陌生人相处时,常常表现的礼貌、大度,但在与亲人相处时,却总是斤斤计较、缺少耐心。
 
可能有时候,你还会控制不住情绪对亲人发火,虽然事后你也会后悔,但下次遇到类似的事,你还是会控制不住自己,大吵大闹。
 
明明就是血浓于水的亲人,为什么会演变成互相伤害的敌人?难道家真的会伤人吗?
 
为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赋能岛岛民们的分析和讨论,也许你会有点启发。
 
 
 
 
为什么爱的越深,伤害越大?
 
今天获得特别推荐的同学分别是:三木、波波脑湿、曹礼明 。
 
 
Top1:三木
 
1、在你身上,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吗?能说说你与你亲人吵架的经历吗?
 
(1)有的,妈妈说话有时比较直接和啰嗦,一些小问题,会一直敦促着让你做好,我会觉得不耐烦;有一些问题,没有了解清事情的原委过程,把错误直接说到你头(虽然不带责怪),心理还是有抵触的,这些情况,我有时候会不耐烦和怼回去;(没人喜欢被继续当小孩子,但父母眼里你永远是小孩子)
 
(2)小时候开始有一些想法,想表达和尝试时,妈妈会不自觉就“泼冷水”,也是现在对妈妈有时候不耐烦的其中一个因素;
 
小结:汲取教训,对我的子女,要有足够的耐心,保持其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有想法鼓励其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学会倾听和具备同理心。
 
2、我们应该如何与亲人相处?是应该完全本色出演?还是要讲究方式方法?
 
️看时机:选择性本色出演,能本色的前提是能尊重彼此的差异性和边界,不以侵占地方边界和自恋为前提,否则还是部分本色演出;
 
️始终要讲求方式方法:我们自身尚且要学会倾听、认知、理解和接纳自己,处理好自我、本我和超我矛盾关系,也是要讲求方法;那么和亲人相处,要更多的理解和接纳,改变能改变的,接纳无法改变的。
 
3、是血浓于水?还是远亲不如近邻?如果实在是三观不合,你会如何处理与亲人的关系?
 
️观念是很难改变的,除非能够自我觉知,改变体验,那么,总要有一方放下“应该思维”,实行你有你的“计划”,我自有“计划”;
 
️有时候,夏虫不可语冰,当不同维沟通时,彼此说不通。
 
️家庭要努力建设成学习型组织,聚焦在共同努力进步上,有更多共识和共知,否则彼此的认识水平差距拉大,就更难沟通,毕竟人本质上还是希望和价值观趋同的“同类人”在一起。
 
4、能总结一下你与亲人相处的原则吗?
️学会多宽容、理解,少一点“应该思维”;
 
延伸思考
️为什么会和家人有矛盾?家人的心理特征?
1. 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性格孤僻、暴躁、偏执、控制欲强的人更缺乏耐心和耐性;
 
2. 应该思维,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
 
3. 自恋,总认为自己是对的,比亲近的人厉害、聪明、高明;
 
4. 家庭关系于感性或者过于理性,没有把握好平衡;
 
5. 观念不合,包括父母和子女之间,以及夫妻之间(夫妻之间);
 
6. 权力空间;(一山不容二虎,尤其男性之间)
 
7. 侵占了彼此的边界和空间;(例如亲戚过度干涉个人的工作、婚姻等事情)
 
8. 不尊重个人私隐;
 
9. 缺乏表达沟通技巧;(说话直接,不会婉转);
 
10. 不会发现和欣赏对方;
 
11. 传统观念;(例如愚孝,认为和父母分开住就不孝顺;认为子女应该听从自己的话,自己都是为子女好的)
 
12. 父女过度干涉子女的婚姻甚至拆散婚姻;
 
13. 对孩子教育夫妻之间,夫妻和父母之间的教育观念分歧;
 
14. 不倾听和不理解对方,被忽视。
 
 
️为什么在陌生人面前会保持礼让和大度?
答:有风险和收益;
 
(1)对陌生人不了解,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不好,没准会影响到自己的社会形象(面子)和工作;
 
(2)聚光灯效应,自恋,人总想在人前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3)自信,有身份和有社会地位的人,对陌生人保持礼让和大度,符合自己的“标签”;
 
(4)自卑;
 
(5)文化影响,老好人,不善于拒绝和表达愤怒。
 
 
️为什么在亲近的人面前会缺少耐心?
(1)受到原生家庭影响,轮回,当下构建的关系重复父辈;
 
(2)越是亲近,越容易发现对方的缺点,吹毛求疵,越是过度自信,形成正反馈;
 
(3)亲人乃至恋人的亲密关系的确立,一些自己不希望或者后悔的事情,已然发生,没有选择权(失去自由,几乎100%的损失厌恶),没有掌控感和改变的可能性(某种状态一直持续,例如夫妻要相处几十年,无力感和绝望感);
 
(4)强化了自己的权利而弱化了自己的义务;
 
(5)认为自己没有太大损失,家里人应该理解自己,听从自己,认为家里人能够承受得住;
 
(6)其实潜意识里,我们对自己也是不够包容,自我的容器不够大。
 
 
️家里人相处会有哪些矛盾?如何分类?
a.矛盾分类
 
(1)父母之间?
 
(2)夫妻之间?
 
(3)父母与子女之间?
 
 
️如何和亲近人的人相处?
(1)越亲近的人越需要细心呵护;
 
(2)多发现对方的优点;
 
(3)我们讨厌别人的地方也有我们自身的影子;
 
(4)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好榜样。
 
 
️得到有哪些课程内容和今天话题相关的?
(1)陈海贤老师的发展心理学;
 
(2)关系攻略;
 
(3)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
 
(4)如何用法律智慧为婚姻护航。
 
 
 
Top2:波波脑湿
 
关于“对亲人刻薄、对外人客气”——我个人的看法是:
 
首先,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我们陷入了“应该思维”的陷阱。
 
我们是你父母,你当然“应该”听我们的话;你不听话,我当然要生气了。
 
你是我老公,你当然“应该”懂我,所以我一个眼神,你就应该知道我是渴了还是饿了,否则就是不爱我,我当然要发火。
 
而相对于外人,我们其实非常清楚,他们没有义务听我们的话、受我们的气,所以对他们客气点,免得招惹是非。
 
后面的潜台词是:亲人就有义务听我们的、并且爱我们,于是现实生活中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家庭冲突和争吵;严重的,就有了电视剧里的苏明玉和樊胜美。
 
其实,我们所有觉得“应该”的,都是我们对别人发出的“愿望”,既然是“愿望”,那就必然有愿望落空的时候;满足了是幸运,没满足是正常——没有人会对别人的愿望负责,这个世界从来不是围着某一个人转的。
 
第二,在家庭生活中,较多适用“珍惜原则”,也就是:缘分不易,我们应该彼此珍惜相互的陪伴;在社会生活中,较多适用“权力原则”,也就是谁的地盘谁作主。
 
出现对亲人刻薄、对外人客气的现象,可能是把“权力原则”过多地应用于家庭生活中,长辈总觉得自已可以像领导对员工一样对晚辈极尽苛责,造成关系紊乱。
 
第三,家庭生活中也有“家庭政治”和“权力革命”,一旦发现自已被家庭中的个别“权力暴政”所盘剥和倾轧,应该凭实力果断革命,直至划清界限,因为在这种消耗型关系中,“珍惜原则”已经荡然无存,权力中心已经把你视为压榨的对象,比外人还不如,你再一厢情愿地“珍惜”对方,不是单纯而是愚蠢。
 
 
Top3:曹礼明
 
今天的话题确实触动了我的心,岛友们多多少少都有碰到。
 
为什么更容易把宽容和大度留给了外人,而把怒气和计较留给了亲人? 我觉得有四方面原因:
 
1.对亲人期待更高。
我们工作辛苦,不期望上司理解,但希望伴侣安慰。同事误解我客户委屈我可以接受,但家人不信任我不可接受。所以对亲人行为的不满意,期望越高,失落越大,怒气越强。
 
2.对亲人发怒更安全。
你知道亲人不会怎么样你,他们比外人更能包容你,潜意识地你更加肆无忌惮,所以更容易发火。
 
3.长期近距离相处,摩擦更多。
你与亲人朝夕相处,因为习惯,观念,性格的不同,本来就容易产生分歧和矛盾。孩子要穷养富养,菜要咸点淡点,家务怎么分担,鸡毛蒜皮都可能产生分歧。
 
4.现场感性力量更强。
在现场环境下,一方有火气,另一方若理性不够,就会被刺激起来,形成对抗,虽然事后冷静下来会后悔,但当时很难控制。感性管当下,理性管未来,一般人都这样,控制不了情绪。
 
《问题》
1、在你身上,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吗?能说说你与你亲人吵架的经历吗?
有,争吵几句也是常有的事。比如你看她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对,说她一下,她马上跳起来说我这么辛苦,还不跟我一条战线……一看点不对,马上认罪,是我的错……。
 
2、我们应该如何与亲人相处?是应该完全本色出演?还是要讲究方式方法?
本色出演很容易出问题。比如本色喜欢讲道理,就事论事,实事求是,但有人根本听不进去,人心比事实重要。
 
3、是血浓于水?还是远亲不如近邻?如果实在是三观不合,你会如何处理与亲人的关系?
即使三观不合,亲人还是血浓于水。陈海贤老师说过:我们要接受,即使亲人关系,也有无能为力的地方,我们只能做我们能做的,我们不能代替他们改变,但我们要原谅他们的局限性,他们只是不知道如何恰当表现。也许在空间和时间上保持适当的距离有利于缓和紧张关系。
 
4、能总结一下你与亲人相处的原则吗?
尊重,宽容,距离,关爱。
 
🍂#爱越深,伤害越大?#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本期有哪几位同学的精彩讨论被选中。
 
 
 
为什么爱的越深,伤害越大?
 
Enya :
 
我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越是亲近的人越是发脾气”。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1.对自己最亲近的人放下了伪装,觉得关系亲近有安全感不会失去,所以说话做事从不顾及对方的感受。
 
2.对亲近的人有期待有要求,想要对方朝着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去发展。归根结底是自私的表现。
 
所以针对这两个原因我也采取了两个行动去改变:
1.“越是亲近的人越要温柔对待”。比如对老公和孩子就多表达爱意,开口说话之前先微笑,多“摸摸头,搂搂肩,亲亲脸”之类的小动作,平时请对方帮忙加上“请和谢谢”。
 
2.把对对方的期待转为对自己的期待,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套用万维钢老师的话就是“你有你的计划,别人有别人的计划”。
比如把期待老公减肥改成自己去健身房;把期待孩子自觉地学习改为自己去专心的学习。
 
目前我正在改善的路上,过去的这几个月看起来效果还不错,自己得到了提升,夫妻关系得到了改善,家庭氛围更温馨甜蜜,我们每个人都变得更好了。
 
 
汤进:
 
与亲人相爱相杀感觉是积怨已久的结果,一般都是两个人冷战,很少遇到大吵大闹的结果,感觉也正是这样,才会积怨,然后各种平时对方的不好全部涌上心头,满脑子都是对方做的有问题的地方,自己越想越气。
 
有的时候会主动求和点,这个时候,一般对方都会绷一下,然后自己感觉好像受了天大委屈,觉得对方蛮不讲理,算了,继续冷战。除非对方主动示好,不然绝不松口。
 
这让我想到武志红的心理课,正因为我们童年的时候都过的不那么美好,所以或多或少的都会把一些问题带到现在关系中去。
 
亲人之间计较太多就不是亲人,既然我们看到了问题,我们就应该主动付出,去用一些方式方法让关系变得更佳美好。虽然这个过程很艰难,但它是个双方都可以进化的过程,绝不是谁付出就一定会受到伤害。

可能童年的关系让我们觉得亲人不亲,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在寻找那份爱,这份爱若不能从亲人身上获得,我们已经会觉得空虚,依旧会不停寻找。
 
成长环境不一样,父母的年代是想办法生存的年代,我们现在是想办法活的舒服的年代。
 
三观不合还是缺少沟通,我们为什么没有办法在亲人面前表达自己所想,我们凭什么认为,亲人就一定会心有灵犀的一个眼神就知道自己内心一切,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明白对方眼神里的心思呢。
 
方法:
与亲人多聊天,多谈谈自己童年、父母童年和配偶的事,让我们更好全面的看看自己,用别人的视角看自己,就像自己看别人那样,看看父母和配偶,每个人的性格都是每个人的经历所变,想想我们若是经历了他们的过去自己会怎么样,我们只有知道了经历才能知道性格的由来。
 
从与亲人一起完成小事开始,我们在合作中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全貌,能磨合双方的棱角,更能看到对方身上的美,互动的多了,我们才能让情感流动,没有流动的情感都会变成毒素返回伤害自己,能被人看到的情感都会释放自己。
 
多主动:为了打发时间刷抖音,玩游戏,看电影,为什么不能主动的找父母配偶呢,独自消磨消磨时光更会增加一个人的孤独感。
 
多承担:承担前期可能会有伤害,但能曾加自己生命力的流动,我们经常看到,往往身边深交能力强的人,在家中都是很会表达自己能与父母坦诚交流的人。
 
 
Rinka:
 
我们在跟亲人相处时,往往感性远大于理性,尤其是与自己的配偶和父母,总是“天真”的以为在他们面前就应该卸下任何伪装,露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哪怕是具有伤害力的,丑陋的,甚至还自以为这是把他们当作最亲近的人才会这样,殊不知,我们这样的“放纵”才会伤害到最爱我们的人。
 
有了宝宝之后,父母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我自己是从这个过程中走过来的,所以深有感触。面对亲人,一定不要时时“本色出演”,我们的“伪装”是对最爱的人最好的保护。
 
 
青岛罗刚 :
 
武老师说过一句话特别好,对于原生家庭,我们归因但不归罪。父母也受限于他们的原生家庭、受限于他们所生长的时代,受限于他们的天生性格、受限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受限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很多时候他们的确伤害了我们,但那更多的是我们小时候,那时候我们没有能力,也不知道保护我们自己。
 
但现在不同了,我们长大了,我们甚至比他们还强大,所以,其实他们已经不能伤害我们了,但可能我们还习惯于某些早已养成的模式,在自己伤害自己。
 
我们无法改变原生家庭,甚至无法改变父母,但我们可以改变和他们相处的方法,改变自己的信念,改变自己对孝的理解。更重要的,我们是我们孩子的原生家庭,我们要把一些类似诅咒的家族恶习,在我们这一代彻底斩断,不让它们传递下去,我想这就是知识改变命运吧。
 
我们不能否认父母很多时候的确伤害了我们,但这不影响他们曾经或者仍然在深爱着我们,很多时候,他们也是受害者,我们需要把他们错误表达的爱,正确解码。
 
当然,在相处方式上,我们可以重新选择,这时候,主动权其实不在父母,而是在我们了。
 
 
丁建华:
 
经常会有这种问题,以前还年轻,很多事不懂,家人最喜欢说的就是那谁家的小孩,做得多好多好。每次一听这种讲话方式,我会恼火的顶回去。甚至自己遇到不顺心的事了,爸妈喊我,我都会吵吵嚷嚷的。
 
个人觉得与亲人相处可以三分谎言七分真实,俗话说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很多时候应该根据场景而定,平常就本说色出演,想要做一些要父母认可的事,还是要讲究方式方法,当与父母沟通最好还是以说服为主,最次关系也不好搞的太僵。
 
在我们农村里,亲戚们常常来往串门,关系还是很好的。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还是得靠亲人,毕竟血浓于水。很多事情也不能一概而论,亲戚间也有亲疏,关系远的真不如近邻。关系近的每年都要多走动,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纽带。尤其是我们年轻小辈们都是常年在外地务工,一年也就过年回家才得以见面一次,虽然一年到头也才见一次,见面后那种浓厚的亲切感还是会油然而生。
 
与亲人相处的原则:知足常乐,关系到钱的事,还是要丑话说在前面,最好还是不要有借钱之类的,很容易造成亲戚反目。
 
 
杨少波:
 
如果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亲人之间为什么容易发生争吵,而且永远是大怒。原因是我们过高的期望以及自认为信息对称,同时我们彼此之间并没有什么例如价格一样的市场指标,或者说我们错误的将市场经营搬到了家庭当中,家庭更像是计划经济体系,它需要一个统领,而并非博弈。
 
当你我在家庭中使用了博弈时意味着你想在其中获得合作、利益、维持等机会,然而你我在次序中家庭优于外部条件,或者说是家庭是舒适区,使得你我不愿博弈,减少博弈机会留给与外界博弈。所以当家庭发生争吵,是因为计划经济体系与市场体系出现了矛盾。如何调和这与愿景无关,与哪个更加有效率有关。
 
如果是心理学则容易说,这是一组社会规则入侵了亲人规则,也有因人而异的投射关系,这里会归咎于社交模式,可以试着原谅彼此的社交模式,而一起期望拥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方式以及可行方案,耐心处理。
 
虽然,我们没法选择亲人,却可以选择是否承担,但同样的你我也要承担起选择的结果。如美国的总统选举也会考察他们的家庭和谐情况,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杨城:
 
亲人之间更容易争吵,我是这样经历过来的。
为吃一顿饭争吵吃什么菜,盐下多和下少的问题也吵;睡觉早了晚了也吵:为看手机吵;为听音乐吵,总之鸡毛蒜皮无事不吵。
 
每次,争吵过后的思考都是觉得很没必要,伤神伤身体。
 
争吵原因有这么几种:
1、亲人之间发脾气没有成本,发完了还是一家人;
 
2、亲人之间彼此的期望值太高了,因为是亲人,就应该帮我考虑问题;
 
3、亲人之间朝夕相处,沟通得少积怨就多了,容易争吵。
 
要减少家庭亲人的争吵问题,就要学会尊老爱幼,认识发脾气是不好的习惯,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平时多沟通,多了解彼此以减少积怨和误会。
 
 
吴强:
 
不在父母身边彼此都是挂念和担心,回到家便会逐渐产生矛盾,偶尔会和母亲吵架。吵架的根源我觉得就是控制与反控制,母亲想要更多的了解自己,我想要更多的空间,总是缺乏耐心,不能很好地沟通,就会演化为争吵。好在吵完过一会就跟没吵过一样了,因此经常会自责没有耐心,不过情况在慢慢变好。
 
其实,与亲人相处最重要的是,了解行动背后的出发点,亲人间相处最常见的是好心办坏事,彼此都是出于担心和关心,却经常不能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旁敲侧击的迂回策略,想要对方懂得自己的心思。
 
我赞成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倾听亲人的表达,发现潜在的想法,说出自己的感受、需求和请求,很多矛盾就化解了。

和父母的相处重要的是耐心,不要想着改变他们的想法,多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并接受他们的关心(有可能他们只是关心的方式不恰当而已)。
 
如果实在有不同的三观,要明白和父母各自有各自的生活,用物理距离减少相互的干预和影响。
 
与亲人相处的原则:常联系,会倾听,多沟通、保持耐心、不要总是想着改变对方。
 
 
叶线绳:
 
曾经有个段子说男女之间有没有纯洁的友谊,一位已婚女士回答:有,因为我跟我老公就是,纯洁的不能再纯洁了,简直一点邪念都没有!纯洁的最高境界就是透明,就是你穿成透明站到他面前,他都可以当你是透明。曾经的亲亲我我,甜甜蜜蜜,最后都变成了纯正的兄弟关系!
 
没有吵架:无非是一个不愿意说,一个不愿意问。
经常吵架:无非是一个不愿意说,一个必须要问。
惨烈吵架:一个必须要问,一个一直答非所问
 
借鉴我润的情景管理,自己杜撰一张夫妻吵架床头吵床尾和的情景管理图。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积累到一定的负能量,如果自己转化不掉,就和身边最亲的人一起转化,来一场更优雅的吵架。
 
 
艳照 :
 
对于有儿女的人,我觉得在对待父母的时候,会更有感触、更能理解、更能包容,对父母不满的时候,多想想自己对待孩子的心情和样子,天下父母心大多相似。当然极少数的奇葩父母(掐儿子的娘,强奸女儿的爹)也不足为道。
 
想想自己对父母的不满,然后能不能在对待子女的时候避免?如此云云……最难的是年轻的孩子们,没有成家尚未为人父母的人,对于父母亲人的反抗抵触貌似天生的,天经地义的正确,自以为是,确实很难调和,需要父母的觉醒和孩子的觉悟。
 
艺术与哲学的问题本没有对错,所以这种问题永远无解,只有阅历加体悟才能有效改善,修齐治平之首要在修身,无论什么问题,都先从自身出发,考虑改如何打造智慧人生,活出人生艺术……因为其它的你都无能为力,只有自己变了,世界才会因你而变~
 
 
成熙:
 
情绪是有对应的,如果一方态度和气的说,对方也能和气,如果是责备,那必然会遭到反击,自然就会吵,吴军的课里说过,子女要让父母成长,就是从自己的行为上去影响父母,而不是想着去改变对方。
 
 
A0姜林: 
 
有的,主要还是现在成家生活圈的不同,认知不一样,有分歧,他们认为他们的是对的,我认为我的是对的,一般以转移话题结束。
 
与亲人相处要讲究方式方法
有一句话,如果我以你的方式对你,或许我们早已分道扬镳。反之...
 
其实,我们现在的确有很多时候,对待朋友、领导、同事、或者陌生人彬彬有礼,如果我们用对待领导的方式对待家人。或许很多问题应该可以解决。
 
相处方法:
如果不是很重要的事,可以避开分歧,转移话题,可以按照他们的决定。其实很多时候家人出于对我们晚辈的关心,只是我们不理解他们的方式。
 
有分歧,有争吵,一般止于1分钟,长辈的面子还是必须给的。
一般一周会再联系,拉拉家常,关心下近况。
 
 
刘铁:
 
我们往往把笑脸留给别人,把怒火撒给自己最亲最近的人,这也成了一个“怪圈”。
 
我认为在对待亲人方面,尊重为前提,忍让为先,例如夫妻之间,有个小诀窍,争吵了,对方声音越大,你越小她就没脾气了!等她声音小了,你声音大起来!哈哈,不妨试试
 
 
Li Li:
 
刚好我团队里面一对小情侣吵架要分手,我正在伺机劝慰。
小姑娘身体不好,前段时间子宫肌瘤又是开刀又是打针,上周重感冒打了一周点滴,她说她压力比较大,才对男朋友百般刁难脾气暴躁,甚至删了微信好友。
 
小伙子很包容她,但也经不住这么折腾,昨天晚上喝酒到很晚,还发状态说“再见了”。
 
两人对待他人都挺善良,也很乐观。现在小姑娘后悔得不行不行了,也非常期待弥补小伙子。我下一步准备劝小伙子主动求和。希望能好转。
 
与亲人相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吧,做本真的自我固然重要,但别动不动发脾气,给对方台阶下,对方也会给你台阶下。
 
比如昨晚我老公让我去机场接他,我其实挺不愿意的,太浪费时间了,打的不就得了,该省几个钱,但我还是去了,笑着说“你丫的我的时间就值这几十块钱么,好吧,我当你是想早点见到我”,老公也觉得不好意思,后来他听说我外卖撸串吃得不起劲,又帮我叫了一份,两人再喝点小酒,确实也挺乐呵。
 
哈哈,不好意思撒狗粮了,但是我之前跟我的这个组员小姑娘一样,脾气特别暴躁,后来,宁老师的第55课兼顾“双重角色”对我影响特别大,也就是从那天起我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决定要弥补我老公。
 
不过对待亲人的包容度肯定要大于对陌生人的。
 
与亲人相处不要吝啬赞美(这点我做得还不好),有矛盾了要难得糊涂,都是小事,何必当真?
 
 
陈狄:
 
对亲近的人发脾气,对陌生人客客气气,因为我们知道亲近的人会容忍我们,而陌生人凭什么让着你。这是一种恃宠而骄的心理。
 
我觉得可以训练自己,在想要发脾气的时候,立马打住,然后把自己的情绪感受描述出来,代替指责和说气话,比如说我感觉到特别生气,因为什么什么。就是一种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自己的情绪的能力。
 
🍂#爱越深,伤害越大?#
 
 
精选留言
 2
三木(森)
 
 1⃣️把工作角色带回家庭,例如把领导身份带回家里;
2⃣️男人和女人思维方式不同;
3⃣️没主动区分事实和观点;
4⃣️缺乏自己的权力空间;
5⃣️过往咎,当下不惜,未来迎;
6⃣️身边的圈子影响,外部环境也影响一个人的观念,正如《绿皮车》雪利博士对男主说的,他们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而你不一样”。”
7⃣️对家人有期待,认为自己的想法都是为了对方,却忽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想做自己,活出真我而不是压抑自我,在社会上戴着面具的自己,当最真实的自我表现出来,因为亲近的人“居然”不接受和理解我,将会更加失望。如果行为中,能够不敢敌意的拒绝,尊重彼此的不同,不用亲情、道德、文化传统裹挟对方做出改变,而是真心真正为了彼此,共同进步为核心,解决问题为导向,此前提下鼓励彼此做真实的自己,理解接纳对方,这样一个高自尊环境下,彼此的情绪能够自由流动,黑色能量能被彼此接纳和转化,彼此滋润,真正的港湾,稳定、可靠、依赖的容器,一切伤口,都能让光照进来;
 1
作者
 三木兄,请收下我的膝盖/:rose
 2
三木(森)
 
 另外,人会过度放大自己的付出,忽略对方的付出,过度放大自己的委屈和伤痛,忽略对方的,也就是自我为中心,不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那么自己始终会被自己的认知遮蔽,而不自知情况下,更不可能改变,提升元认知能力很重要了,反思,用思想反思思想。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