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善意
如果让您用同样的价格,在粗制滥造和做工精巧的两所房子中,选择一处作为自己的住所,您会选择粗制滥造的那一所吗?
您也许会觉得这个问题太过幼稚,可有个老木匠,还就真的选择了粗制滥造的那一所。
《老木匠的房子》所讲述的故事寓意深远:即将退休的老木匠,就要返回家乡,和自己的妻儿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了。看到美好生活已经近在眼前,他不觉兴奋异常,归心似箭。
可共事多年的老板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他在退休之前,再帮忙建造一所房子。
犹豫再三,他还是答应了下来。可心不在焉的他,哪里还有一点儿精益求精的劲头。他平生第一次在工作上敷衍塞责,用软料,出粗活。房子的质量好坏,反正已经和自己关系不大了,又何必尽职尽责的费傻力气,做无用功!
数年来,老板一直对这个兢兢业业的老木匠心存感激,可几句简单的夸奖溢美之词又怎能表达公司对老木匠几十年敬业尽责的欣赏认可。不如送个贵重的礼物,给老木匠一个出其不意的惊喜!可公司里哪一个木匠的技术水平,可以让老木匠满意呢?想来也只有老木匠自己……
当满怀欣喜的老板,把这所房子的钥匙,毕恭毕敬地递到老木匠手里,告知这是公司对他数年来敬业奉献的奖励。老木匠顿时目瞪口呆,百感交集……
元代郭居敬编的《二十四孝》中有个《鞭打芦花》的故事:闵子骞的后母,给自己所生的俩个儿子“衣以锦絮”,给闵子骞则“衣以芦花”。
大雪纷飞时节,闵子骞随父驾牛车外出,因衣着单薄,冻得瑟瑟发抖。闵父怀疑其偷奸耍滑,怒而鞭打。因鞭子打烂衣服,露出其中芦花,才让后母虐待闵子骞的真相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怒火中烧的闵父,试图休妻。闵子骞则跪求父亲饶恕后母,言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于是,后母惭愧不已,从此痛改前非,举家和睦。
在“鞭打芦花”事件中,闵子骞的后母也像老木匠一样,自私狭隘又缺乏善意,因而让自己所建造的“房子”出现了问题。只是由于闵子骞心地纯良,才让她侥幸逃过了被“扫地出门”的不良境遇。
这两个故事的共同之处在于,老木匠和闵子骞的后母都把握了一定的“主动权”,而且两个人都对这种权利进行了“滥用”,前者是敷衍塞责,后者是自私偏心。
事态发展的结果,则都是“肇事者”由主动陷入被动。前者是自己“享用”其“劳动成果”;后者则是由于意外因素(受害方代为求情)的介入,才侥幸逃脱了事物循环的“因果报应”,获得“改邪归正”的机会。
老板所传达的善意经由老木匠的“主观改造”而变了味道;后母的凉薄则由于闵子骞的善良而转换了结局。
老木匠和后母“自食其果”的深层原因都是缺乏善意和格局;闵子骞,则因为心怀善念而提升了格局,因此避开了短见狭隘,可以从更为长远宏阔的角度来处理问题。
善意和格局总是彼此成就、相得益彰。格局,让人选择善良;善良,助人扩展格局。善良和格局叠加起来,可以让人气定神闲、耳聪目明,从而避免像老木匠和闵子骞后母那样“自作聪明”,实际上却是愚不可及的狭隘和短视行为!
“房子”作为一个形象的比喻,可以是我们周围的环境生态,可以是某件事情的后果或影响,也可以是某种态度或方式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总之,“房子”是“果”,而我们当初的态度、行为或者方式则是“因”,是对“果”产生了重大作用的“因”。只有善“因”,结出的才会是善“果”。
砍伐树木导致风沙肆虐,侮辱他人引发反抗还击,投机取巧败坏名声信誉,转嫁危急勾起恶果回流,图谋私利受到惩罚制裁……大千世界里,因果循环的事例俯拾皆是、并且层出不穷。
举个例子,A女士为了“提干”竟“大义灭亲”,虚构伪造了自己父亲的“犯罪事实”,导致母女反目、父女隔阂。而她苦心以求的“进步”终究也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一个如此不择手段的女子,令人胆寒,谁又敢将其视为“心腹”或者“知己”?
A女士的妹妹B女士,则和姐姐完全不同。她反复回想和父亲在一起的温馨岁月,绝对不相信自己的父亲,会真的像别人嘴里所描述的那般不堪。她选择了不离不弃,让处境艰难、风雨飘摇中的父亲始终可以感受到来自女儿的信任和温暖。即便是几次因为父亲的问题耽搁了自己的“进步”和“升迁”,她也初心不改,毫无怨言。
父亲的问题终于水落石出,眼中只有“功利”的A女士悔恨不已、众叛亲离;初心不改的B女士则经由短暂的人生低谷之后,在亲情和事业方面都做到了无怨无悔,有所收获。
同样的环境,同一个家庭,A女士和B女士却演出了完全不同的剧本。A女士被“利欲”遮蔽了视野,陷入闭塞狭窄的难堪窘境;B女士则目光清澈,用善念构筑起绚丽的人生风景。
原创:张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