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起因来自一张鲍勃·迪伦的精选集。自从听了那张唱片以后,我就开始疯狂地收集他的所有唱片,继而开始阅读有关他的传记和评论,试图去了解这样一个音乐天才的来龙去脉。就是在对迪伦的探寻途中,我又发现了伍迪,格思里和皮特·西格,继而又发现了“卡特家族”乐队吉米·罗杰斯、“铅肚皮"、“彼得·保罗和玛丽”、琼·贝茲、菲尔·奥克斯、“克罗斯比、斯蒂尔斯、纳什和扬”、“感恩而死”乐队、乔尼·米切尔、詹姆斯·泰勒、“雄鹰”乐队和布鲁斯·斯普林斯廷等音乐家和乐队。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演唱风格都和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我便喜欢上了美国民歌。
当我把这个爱好告诉了几位朋友之后,他们都用一种不屑的口吻反问道:“民歌?每次春节晚会一轮到民歌上台我就躲出去抽烟,一看见民歌手身穿民族服装在台上咿咿呀呀我就恶心民歌太俗了!”
可是,我所知道的美国民歌可不是这样的!在美国,民歌经历过好几次复兴,至今仍然受到广泛的欢迎,几平所有类型的流行音乐都多多少少受到过民歌的影响,民歌在年轻人当中也一直有相当多的爱好者。可在中国,民歌什么时候成了保守、俗气、粉饰太平这些字眼的同义词了呢
于是我便开始研究美国民歌的历史,想从中找出间题的答案。我找到了三条真正的民歌大都是很美的。按照民歌的传统定义,民歌是指流传至今,没有(或者说不知道)作者的歌曲。在没有广播电视排行榜的古代,一首歌要是能流传下来,没法靠炒作,必定得有很多人喜欢才行。也就是说,民歌是经过时间检验的东西。可现在的许多所谓“晚会民歌”都是几个专业作者为了响应某个号召而写的,并由晚会导演们为了摘平衡而硬推出去的,许多歌曲没有群众基础,这样闭门造车似的造出来的东西当然不会有多少人喜欢。
真正的民歌大都反映了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描写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了他们对生活中的不平事的不满和抗议。一句话,民歌是来自民间的叛逆。可现在的许多所谓民族歌曲”只是借用了民间音乐的形式,唱的要么是老掉牙的内容,要么是粉饰太平的空泛的歌。这样的民歌没有唱出老百姓的心声,自然也就没人关心。
三,社会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民歌必须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不能老是用古代的音语言,唱着古代的事情。一句话,民歌必须现代化。这个现代化有两层意思,第一,民歌不但要内容上紧眼形势,唱出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而且还要学会和其他音乐形式结合起来。如果现一提民歌还是指一个人一把二胡,走街串巷地卖唱,或者是用民族乐器伴奏的所谓“民族唱那是没有生命力的。第二,民歌的现代化还表现在民歌的传播方式上。再靠口头相传,或者上而下的硬性摊派已经不行了,民歌必须借助商业化,才能获得新生。商业化本身不是坏事,要不被商业化牵着鼻子走就行了。我们还要学会利用商业化,达到宣传推广优秀作品的目的。
美国在保护自己的民歌传统,发扬光大民歌文化方面做得非常好,它的民歌也因此而很有命力。美国民歌发展壮大的过程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在读了多本有关的书籍之后,我产了想把这段历史介绍给国内读者的冲动。本来我打算编译一本美国权威人士写的历史书,但发现这样的书还没有人写过。美国有关民歌的书籍有两种,一种是专业书籍,大都偏重某个历时期,叙述得格外详尽。这样的书不但普通中国人不必去读,而且即使翻译出来也一定会很乏。另一类就是在各类摇滚通史中有关民歌的若干章节。这样的东西叙述又都过于简单,不能尽于是只好自已动手。在经过了近五年,阅读了近百本参考书,听了数不清的唱片之后,弄出了样一本长达65万字的怪物来。
除了前文列出的音乐家以外,书中还或多或少地介绍了下面一些歌手和乐队:“年历歌手
队、“织布工”乐队、哈里·贝拉方特、保罗·罗伯逊、“佥斯敦三重唱”、朱迪·科林斯、巴菲·圣玛
卡罗琳·赫斯特、戴夫范龙克、“流浪的杰克”埃利奥特、埃利克·安德森、汤姆·帕克斯顿、里
黑文斯、伊万·麦考尔、“飞鸟”乐队、“爸爸妈妈”乐队、“一勺爱”乐队、西蒙和加芬克尔、“爱
队、“暴雨将至”乐队、“乡巴佬乔和鱼”乐队、“江湖骗子”乐队、“杰佛逊飞机”乐队、“水星信使
队、“大葡萄”乐队、詹尼斯·乔普林、“布法罗·斯普林菲尔德”乐队、“披头士”乐队、“乐队”乐
劳拉,尼罗、MC5、“费尔泼特会议”乐队、卡利·西蒙、“猫”·史蒂文斯、卡罗·金、唐·麦克莱恩、
、劳拉·尼罗、MC5、“费尔泼特会议”乐队、卡利·西蒙、“猫”史蒂文斯、卡罗·金、唐·麦克莱恩、
姆·克罗奇、贾尼斯·伊恩、埃尔顿·约翰、约翰·丹佛、卡朋特兄妹演唱组、伦那德·科恩、蒂姆
克利、尼克德雷克、凡·莫里森、特蕾茜·查普曼、苏姗·维加等。对于大部分乐手的介绍,我集
在他们出道的过程上,因为他们的成长过程大都很有借鉴价值,而在成为明星之后,他们的故
就变得乏味了,因为这些明星只有在作为一个普通人时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歌手。
只有一个人是例外,那就是迪伦。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他在七十年代中期以前的几乎所有值
提的事迹。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书几乎可以看作是迪伦的传记,这实在是因为这个人对于美
民歌的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没有他的努力,美国民歌就会是完全
同的另一个样子。要想理解美国民歌的发展史,迪伦绝对是一个最关键的人物。
本书还花费了大量篇幅描述了美国民歌商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大量非音乐人士的广泛参与。本书着重介绍了一批为美国民歌商业化作出重大贡就的民歌收集者、制作人、经纪人、咖啡馆老板和唱片公司经理人,如洛马完斯父子、约翰·哈家德,马克斯,戈登、哈里,史密斯享西·阿施、艾伯特·格罗斯受、乔思·兰道、埃利奥特·史密斯和戴维·格芬等
任何音乐的发展都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民歌更不例外。本书还简要地提及了一些影响美国民歌发展的政治文化事件,如大萧条、“人民阵线”运动,“新政”、二战、冷战、麦卡锡主义、“掉派“和嬉皮士运动等。其中,本书看重对毒品和流行音乐的关系做了详细的描述。另外,民歌还和美国流行音乐,尤其是摇滚乐的发展密不可分,本书对摇滚乐的出现和演化、流行音乐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有关音乐的法律(尤其是版权法)的不断完善等做了简要的介绍。
为了使不懂英文的读者闻读方便,本书对于几平所有的英文人名和名词都将使用相应的中文译文,名词的译法尽量按照国家标准。而除了一些不重要的人名(如歌手的配偶等)之外,所有的人名在第一次出现时都附有英文原文。
本书是写给非专业人士看的,因此在写作上力求通俗易慢,選免时下流行的堆英文和专业术语的所谓“翻译文体”,而使用中文特有的叙述方式。在歌词的翻译上本书也全部采用“意译”,力图使得译好的歌词本身也具有可读性,有时甚至不惜对原文做一些非原则性的小改动。
但是,好的歌词就像诗歌,其妙处是无法翻译的。因此,本书中所有翻译过的歌词都附有原文,以方便读者对照比较。本书一共翻译了九十首歌词,还有另外十六首歌词因为各种原因而仅翻译了其中重要的部分。为了使读者能够对书中的人物产生感性认识,本书内还上了约三百张彩色和黑白照片。
在读完本书后,如果有人能因此而爱上了书中提到的某个歌手和乐队,或者进而喜欢上了美国民歌,我将会非常高兴。但是,如果有人在读完本书后能够从美国民歌的发展史上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并把它们用在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歌文化上,那么我将会感到无比幸福。
最后需要着重强调的一点是:发扬民歌文化的最终目的不是卖出多少民歌唱片,培养多少民歌歌星,而是让大家纷纷拿起乐器,放开喉咙,让音乐充满我们的生活,并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感谐我的父母和妹妹对我的支持。感谢我的朋友 Sharon Wampler.ary& Kathy KaneMalcolm Lowry、杨盈、许秋汉等对本书提出的宝贵意见。特别感谢王小峰对本书所的精心的校对。没有这些人的帮助和支持,这本书的完成是无法想象的。
袁越,于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市
2001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