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天边有朵雨做的云
很久没有敲字了,可能是疲于每天无奈的“上坟”,也许是日子日渐慵懒,让人停滞了思考。
可是有一件事我一直在坚持,而且坚持了好几年——奇葩说。
为什么要来写奇葩说。因为于我来说难得,可能大家差不多都这样,生活中坚持下来的事情大概都只有寥寥几件。
第一次看 奇葩说 是2015年的7月,某天下午闲来无事,开始了这段关于奇葩说的猎奇。
我想可能很多人不解,为什么如此钟爱这段综艺。
我身边也有人曾有意无意流露出Ta更热衷于“XX派”或者从不接触国综的优越感。
这是我首先要澄清的:喜欢黑白灰注定要比喜欢粉红黄高级吗?自持这种观点本身可能就是狭隘吧。
当然我也不会因为热爱奇葩说而自持为一种可以炫耀的点,这无疑在玷污它于我的意义。
它对于我早就远远超过一个节目本身,也不仅仅是生活里的一点调味剂。它在无形中成为我精神世界的一个见证。
在这几年里,我周遭发生了许多改变,身边的朋友也亲近或疏离地换了一波又一波。可是奇葩们一直都在,当聚光灯摄影机照向他们,他们依然像第一季最初时,保留着对节目本身的热情。
要聊奇葩说当然要提节目里的“奇葩们”。我回答不出我最喜欢谁,因为太多人都有闪光点。
他们因为奇葩说受到我们的关注,然而他们是否真的是奇葩?这是我今天要谈的第二个点。
奇葩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从第一季到第六季的辩论博弈,我们发现这群人中
有不婚主义有丁克有同志,有单亲家庭小孩有离异成年人,也有辞掉工作周游世界的自由主义者有上市公司ceo,有警察有盲人,有世界名校研究生、博士有名校教授,也有玩摇滚音乐的疯子未出圈的前女团成员,还有出过畅销或滞销书的作家…
请注意,以上我所提出的标签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身上。
这说明,不论是用传统价值观的标准还是仅仅凭辩论场的表现,这群人都有特别和出众的地方。
奇葩说在最初就建立了反鸡汤,撕掉标签,打破固化等节目定位。
在这几年里,奇葩说摒除社会偏见,为弱者发声,撒鸡汤,但也不乏方法论,也有触碰痛点,不贩卖焦虑,会唤起许多记忆中的美好时刻,也大开脑洞表达对未来的畅想…
这其中的许多声音与我这几年的体会相互契合。也陪伴我一起成长。
许多辩题,从前的我可能持正方观点,但后来,可能我站在对立面。
这正是奇葩说的奇妙之处,也是我标题中所提出的
奇葩说只是一个“输出内容,提出思考”的节目。
每一道辩题面前,观点的持方从来不是重点,辩手一言不合就可以转换立场,没有人在较真,戏谑地表达观点让人更容易接受。
这无关认真与否的态度,而在于奇葩说所要传达的观点:
“奇葩说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用不同的角度,像一个文学作品一样,去体会生活之复杂,而不是单一标准构成。所以即便我们有足够多的理由去指责对方,但也应该给他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
很多事情难以区分对错,高低优劣。大家都是聚光下的表演者,你看着开心尽兴,我表达地开心尽兴就够了。
内容创作的瓶颈让人担忧奇葩说的生命周期可以有多久。
但是这短暂的几年里,它已经用有限的时间让很多观众从中汲取了许多有分量有价值的东西.
这无关学术,无关专业,也不是高知分子精英集体对大众的引领和指导,它代表的是了解,是也许明白,是感同身受,是你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是你对自己周遭的些许有了启发和思考……
这几年里我大多数时候的困境在看奇葩说的过程里,似乎寻找到了答案。
马东说:很容易感动很容易笑的人,是内心里藏了很多苦,一点点甜就够了;
范湉湉说:我的名单里可能有很多人,但没有一个是脏东西;
姜思达说:
如果我们真心想希望活在一个更加平等,各司其职,不加任何杂念的一个世界当中,我们为什么不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为什么,还要再放水这件事上继续添油加醋
马薇薇说:最自由的人,其实要担最大的责任;人类最可悲的是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生命想要去论证:我跟别人不同,可是恰恰是这种想要论证跟别人不同的心态,最TM相同。你想要脱离大众做不一样的烟火,结果发现满地的鞭炮都比你使劲。
黄执中说:一个幸福的被插上管子输上营养液的沉醉在幻想里的猪,可以拥有最棒的幸福,而清醒的人,往往是痛苦的。
如晶说:上进不上进是个人的选择。你劝导别人按照你的方式去生活的样子才是真的愚昧
……..
奇葩说 几百道辩题背后是大量的内容输出,我在一篇文章中无法将它们全部提及,所以我想就其中一个辩题来聊一聊,由此展开,可见一斑。
比如昨天刚刚看的一期,选择它和辩题无关,只是记忆还比较深刻。
这一期的辩题是“要不要喝解除恐婚水”,关于婚姻的议题已经有太多的观点了,这里不想赘述。
这一期让我得到启发的是邱晨的那句:恐婚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情绪,为什么要认为具备这种情绪是错,为什么要让我消解,而不去解决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
这是一个新奇的观点,我们常常将负面情绪认为是一种错误,首先就武断地认为需要解决,其实这是治标不治本。每一个负面情绪背后的原因,才是值得被探讨和正视的意义所在。
比如在后来的探讨中,就有人提出:之所以婚姻让一部分人恐惧,是社会提出了固化的标准,“你应该……如何如何”。
而亲密关系中的致命点,就是太多人认为对方应该,认为理所当然从而不心怀感恩,由此衍生了许多恋爱乃至婚姻中的矛盾及问题。
固化的标准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同样的,也没有根据时代的变迁而去更新。
那么在公序良俗暂时无法改变之时,如何解决呢:婚姻本来是两个人的事,如果两个人可以达成共识,提出一个适用于两人的婚姻规则,问题便解决了。
发现了吗,这是奇葩说的另一个魅力所在。
奇葩说摈弃无用的煽情,(我认为煽情这个东西是好多年前国内的一种“风向标”),提起煽情,最容易联想的就是春晚,而春晚由前几年的频频收视滑坡屡屡被大众作为娱乐消解,到如今的逐渐变换风格以及许多社会现象也在向我们揭示着:
煽情早该被淘汰。
在许多种场合,尤其是职场、赛场,甚至许多人际关系的处理,煽情以及与之对应的感性思维通常让我们进入许多灰色地带,让我们无法对事情进行理智的判断同时,影响更高速的效率。
而奇葩说从一开始就提出,当下呈现着一种文化奇观:许多人爱传播鸡汤,大众常常被鸡汤所迷惑,焦虑暂时被消解,然而鸡汤最有害的地方在于,它只告诉你价值观(且不谈是否正确),却从来不提出方法论。
这是我佩服奇葩说的另一点,撒鸡汤,煽情套路是最被诟病的。
提出观点,思考之后再去解决。
我想这对于多数人来说,才是最直接受益的。
恐婚水的辩题看似在讨论婚姻,但其实它如很多道辩题一样,在谈因社会固化以及大众的认知误区而使很多人面临了不需面临的压力以及被指责。
许多事情是否大多数人坚持的就一定是对的,答案当然是否定。
社会以及时代的文明进步从来都是一部分精英分子迈出了关键的那几步而已。
这也是几乎每一期奇葩说的现场向我们揭示的,观众总是在辩手提出观点之后轻易的倒戈,正反方票数的变化通常都在一个辩手发完言之后倒戈数十票。这意味着什么?
我认为这正是群体无意识的直接体现。
互联网以及自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在接受铺天盖地的碎片化信息同时,独立思考的能力日渐消退。
大众非常容易就对某一种声音或观点给予倾听并认同最后被左右。这可能是每一个时代的必然,但也是新媒体时代到来之后群体无意识现象的加剧。
而群体无意识者通常也是最后施暴者的扮演者。
由此所引发的许多,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突如其来的图片~~很喜欢蛋总的这段发言,比较符合近期的一点感受。通俗翻译:越LOW ×的越爱加以修饰以用作自我装× 。一定要发出来,大快人心~~~)
So ,下一次当你参与某个群体对某个对象口诛笔伐,发表跟风言论的时候,停一停,这可能正突显着,你无意识 缺乏思考和判断的愚昧。
奇葩说一面揭示着许多深刻的规律道理及文化现象,一面戏谑嘲讽,以及最近频频上热搜,成为大众议题好似
一场因一部分人由此引发的群体狂欢。
奇葩说的背后有太多可以聊的事情以及故事。
不过最后我想说,奇葩说的种种其实都可以由一句话来概括:
资本操控着一切。
这一点由第一季到第六季,马东以及节目组所有人员对金主不可掩饰的“跪舔”昭然若揭。
所有或义愤填膺或愤懑不平开始指责节目滑坡初衷不再的观众,大可以释然吧,你所看到的,不过是资本运作下的一档文娱节目,聚光灯下的真实,自作判断。
正如标题所言:
奇葩说,输出内容,提出思考 而已。
题外话:好久没登公众号,突然发现新增了几十个朋友的关注,好开心。我要努力更勤快一点,hhh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