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毅
2002年初夏,我路费几乎用尽的时候,终于在昆山找到一份工作。最怕的就是过周末:一个人待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没有电视,翻来覆去看家里带来的两本书。更糟糕的是还要忍受饥饿——周末休息,吃不成公司食堂,没到发薪水的日子,只能一天吃一顿饭。我把五十元钱细细地卷起来,藏在贴身处以备不时之需。
这里离上海很近,像我这样来自农村的年轻人大多去建设上海了,那里是最肯包容的地方,只要有力气就行。我不想去,守着读书人那点儿可怜的自尊,要在城市里找一份我认为正经的工作。说是读书人,却连一张初中毕业证都没有。好不容易找到的销售工作干得也不顺利,因为我普通话讲得很烂,说了二十多年四川话一时转不过弯儿,磕磕巴巴地都能咬着自己舌头。我不知道还能撑多久,自卑和挫败感噬啮着我所剩不多的信心。就在这段时间,在上海打工的阿臣联系上了我。阿臣是我发小儿,这些年我们相继成家后都埋没在各自并不如意的人生里。阿臣说他在工地上揽些小工程,工期紧走不开,叫我周末一定到他那里去。
公交车停在阿臣工地附近的站台,要不是他喊我,差点儿没认出来。安全帽下的脸又黑又瘦,一身工作服被铁锈染成赭红,阿臣欢喜地咧开嘴笑,一排白牙格外显眼。两双手在千里之外的异乡紧紧攥在一起,真有些“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味道。简单寒暄几句,来到他工地的宿舍。阿臣沏好一搪瓷缸子茶水,还没到下班时间,他接着去工地,我躺在他的单人床上休息。
枕边有只口琴,是阿臣的。乡间的傍晚,夕阳洒下金子般的光辉,山坡上有一位吹口琴的少年,丝丝清澈的琴音诉说着他的忧伤。那一年,阿臣的父亲抛下他们母子,故事是裁缝师傅爱上了年轻的女徒弟。除了吹口琴,阿臣还能唱动听的歌。我们都是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的才华都能被挖掘并获得表现的机会……
躺在床上,听外面工地上一片叮叮当当,想起远方的家乡和亲人,想起离家以来的遭遇,我却想象不出自己的未来。
迷迷糊糊中,阿臣下班回来了,拎着很沉的马夹袋。他满面笑容地从袋子里拿出一瓶烧酒、花生米,和一些猪头肉,又咚咚咚地跑到食堂打来两碗米饭。往一个搪瓷饭钵里倒上酒,说:我们哥儿俩一个碗里喝吧,没碗了。说着他先喝了一大口,呛得直咳嗽。我知道他不会喝酒,我也几乎滴酒不沾。他笑着说,今天高兴,然后把碗递给我,让我也抿一口。两个人一来二去半斤酒下去了,脸红得像关公。那些隐秘的委屈和忧伤在这一刻爆发,我们从彼此的笑容里隐约看见眼角的泪痕。阿臣说:既然走出来了,天大的苦都要咬牙扛住,家里人还指望着我们呢!他承包了这个工地的外架,熬到年底就有三四万的收入,说明年争取揽更多的活儿。看他眼睛一闪一闪地发亮,我心里也腾起了希望。阿臣坚定地看着我说,你在昆山好好干,我们有难同当,你看的书多,李白不说“我辈岂是蓬高(蒿)人”吗,你一定会闯出一片天地。我说那念“蓬蒿人”,不是一般的人。他说那不还是高人么?说完,两个人笑得东倒西歪。这一晚,一个揽工汉子,一个连吃饭都成问题的人,在酒精的作用下豪情万丈,恨不得弄根杠子去撬地球。
翌日中午我回昆山,阿臣送我到公交站台。我们一夜之间年少老成,相互叮咛着爱惜身体,注意安全。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能和他相见。车过来了,阿臣看了一眼说,人多等下一班吧。两个人又能多待一会儿。这样车过了两班,才说下一班一定走呀,他说等下,转身跑到附近的超市。一会儿拎了个塑料袋子出来,不由分说地塞到我手上。车又来了,我故作轻松地挥挥手,径直往车上走,头也没回。汽车开出一段,我忍不住回过头,远远看见瘦瘦小小的阿臣伫立在站台上。我慢慢解开袋子,里面有一盒很好的香烟,十来个果冻和两瓶饮料,纸巾里包着一卷钱(共500元,三张一百,其余都是零的)。我头一下埋进袋子里,再也不能自已,无声地泪如泉涌。我比阿臣大一岁,在遥远的异乡,他却给予了我兄长般的温暖和力量。
我当初为挣钱还债,被一个昔日称兄道弟的朋友带到昆山,之后,他说去趟上海就回来,从此杳无音信,把我留在了这个陌生的城市。
很长的时间里寻不下一份工作,曾一度我心灰意冷。从阿臣那里回来,我重新振作精神,把烟也戒了,他买的那一盒,我一直放在那里。看着它,就有一束期望的目光望着我,而我,也没有辜负阿臣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