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在久未居住的老屋内看到了一个晶体管收音机,用已故的父亲的话说叫“戏匣子”。做工很粗糙,并且早已不出声音。父亲在世时有几次清理房间,我提出要把它扔掉,但父亲坚决不肯,他说这个“戏匣子”对他来说具有纪念意义,是我的一个远在济南的远房哥哥给“插的”(现在词应为组装)。就因为这个“戏匣子”给他带来过欣喜,也带来过“耻辱”,所以他至今保存着。
父亲和共和国同龄,由于爷爷去世较早,父亲在12岁时,就失去了父爱,是大他20岁的、我的好心的伯父拉扯他成长、成家立业的。父亲打小就是一个京剧迷,在样板戏年代,曾是村里戏班子的台柱子。那时候的排练一是靠剧本,二是靠听收音机听戏,但由于家庭贫穷,买不起“戏匣子”但又得学戏,所以就得跑到人家去听。据说,那时全村就一台“戏匣子”,是一个瓦工头买的,弥足珍贵,谁都不让摸。自己想听什么就听什么,完全不顾别人。有时父亲想听样板戏,不知被呵斥过多少次,当时在父亲的心中,拥有一台“戏匣子”是一生最大的满足。一次在济南上班的、我的一个远房哥哥回家探亲时,听说后,凭着自己的手艺,给父亲“插了”(组装)一台“戏匣子”,父亲如获至宝,轻拿轻放。虽然拿着跟宝贝似的,但他并没忘记当初被人呵斥的心情,所
以他的“戏匣子”是“对外开放”的,主动组织戏班子人员收听节目、跟着学、跟着练,每到夜晚悠扬的京剧曲调和跟唱、和唱的声音,一直响到深夜。“戏匣子”不知陪着父亲他们走过多少个日日夜夜。每当父亲想起那段时光,脸上总洋溢着一种幸福的表情。
时间到了1984年,随着党的好政策的出台、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家的生活,在父亲的操持下逐渐好了起来,在全村第一个买了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当时正值第23届奥运会期间,也是我国第一次直播奥运会。每天晚上都要把电视放到屋外,就像放露天电影一样,满院子的人。每当吃完晚饭,父亲就倾其所有将凳子、杌子等整齐的摆放在电视前,早到的就坐着,晚到的站着看。节目放映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出兴奋的表情,有时一些电视节目内容大伙看不懂,稍有点文化的父亲还得当起解说员。那时的电视节目,不像现在24小时播放,人们直到看的各电视台都没了节目,拧到哪个台都是雪花时才悻悻的离去。对电视充满了神秘和向往。如今家家户户都买了电视机,我家的电视已更换了几次,从最初的14寸的黑白电视,到21寸的大背头彩电,到32寸的液晶电视,到现在55寸的人工智能。
1991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家的生活越来越富裕,相继购买了影碟机、音响,使父亲也在卡拉OK上过了一把京剧瘾。还安装了固定电话,分别拥有了几部手机。
2007年我家新添了一台电脑,既能通过电脑了解国际、国内大事,又可上网聊天,即使相隔千里也能相见。父亲通过视频和远在北京当兵的侄子聊天后,乐得合不拢嘴,逢人便说:“现在科技真是发达了,走上今天的好日子,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啊,今天的幸福日子,在我们年轻时做梦都想不到啊!”
如今只要你任意走进一个家庭,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如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电脑等得到了普及,不少人家还有私家轿车呢,智能手机更是包揽了所有功能,除接打电话外,还能k歌、听歌、看电影、聊微信、视频、上网、炒股、手机银行等功能真是一应俱全。
【作者简介】黄庆国,高唐县梁村镇政府,副科级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