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我打趣地说过,不会喝酒的老师就做不好语文教师。
现在,我早已告别饮酒。
不过还经常有人用这句话反过来打趣我。
尽管当时是在劝人喝酒时候的一句戏言,但似乎也有点小道理。
酒与文,历来密不可分。
很多文人饮酒赋诗,煮酒为文。
就连横槊赋诗的武帅也写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就连来自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也是“沉醉不知归路”,
据查李清照存世的45首诗里就有23首写喝酒。
那个辞官不做的陶潜,除了高大上的理由外,
与饮酒绝对有关,所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那个斗酒诗百篇的诗仙,就更不要说了,
用他来做证据,似乎有力的太暴露了。
另外,都知道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但记住,他并没说自己不饮,而是说自己不醉。
文人如此亲酒,那诗文里写酒的就数不过来了。
有好事者曾统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65篇文章中就有13篇写到饮酒,占到了20%。
《短歌行》、《兰亭集序》、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声声慢》,等等。
这么多喝酒文人写的这么多喝酒文章,
不喝酒怎解其中滋味,
怎么教好此类文章。
戏言归戏言,
但酒与文的共性还是不能忽略的。
那种恣肆,
那种超脱,
那种忘乎所以,
如果全靠理性解读,逻辑分析,
即使不是方凿圆枘,
起码也有些驴头马嘴。
不是要语文老师们都醉人似的走进课堂,
那样上课也是像酒驾一样绝不允许的。
但灵动的诗文没有灵动的教学,
还真不是好的语文教学,
还真不是好的语文教师。
可以不喝酒,
但不能不飞扬。
讲到《将进酒》,
诵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没有一些洒脱的内心,
没有一些忘形的表情,
这个语文教学肯定是没有入文,
肯定是有些走板离谱了。
醉拳,不一定饮酒,
醉翁,倒却一定得意。
可以不喝酒,
但心中有酒,
可以不醉,
但得有心醉。
原创: 赵宪宇 杂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