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菲这孩子在外面玩个没够,上小朋友去玩也不嫌大人烦,怎么这么个毛病,没个样!”好几天没有回家了,婆婆向我诉说小菲的“进步”。
此时,小菲在旁边吃着一块小面包,一边观察着奶奶的眼神、手势,一边感受着奶奶的语气语调和内容。婆婆是个内心很有爱的人,很爱孩子的人,说话时有时就会比较着急。
我笑了笑,看了婆婆一眼,看了小菲一眼,小菲在静静地边吃边感受中,就让她先停留在自己的感觉中吧。
听婆婆继续说:“你也不说她说,给点规矩,放了学就直接回家,和小朋友玩起来没有够,耽误吃饭,这样能行吗?”
“娘,这是小菲的社会交往敏感期,也就是说她开始渐渐拥有自己的朋友圈,并很投入地开始交往玩耍,有这样的需求才是正常的。我们要接纳她。”我平静地耐心地和婆婆说,一般情况下,一个“娘”字就能缓解一下。
“你希望小菲怎么样做你会感到满意?我们可以交换一下意见,但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是我和菲爸的事情。”我邀请婆婆谈谈想法,同时表达了我的立场。
“这么大小,要听话才行……”婆婆不说了,但也还不接受我的意见,最终她会妥协,并试着做些许改变。
“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和小菲商量商量,和小菲说说你的感受……”我建议老人家这样去做,除了表达情绪,内心深处是她的爱,这份爱需要表达出来。
“商量什么,怎么说也不听!”婆婆说。
婆婆是个不好意思麻烦别人的人,觉得孩子在小朋友家里玩会打扰到小朋狗友家的正常生活秩序,婆婆把自己这样的信念转换成了对小菲的束缚。
“奶奶,请你不要这样说话!”小菲突然这样对奶奶说。
事情有了进一步发展,对话的角色转入了祖孙俩之间。
婆婆被小菲这句话弄笑了。论疼孩子,她老人家真是疼孩子,这是没得说的。我看了看她们俩,自己也笑了。
“看看,这小菲能了,还嫌我说话不好!”婆婆说。
“你应该感到高兴才是,孩子的感觉能力很强,能听出话语的分量了,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立的审美判断!这是你帮我们照看孩子有功劳了!”我一边说着一边给婆婆竖了个大拇指。
小菲继续吃着面包,若无其事的样子,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又平静地坚定地重申了一遍:“我已经长大了,请你不要这样说话!”
我转向小菲,示意小菲过来找妈妈抱抱。小菲来到我身边,我抱起她,娘俩的脸互相蹭了蹭,示意妈妈很爱她很爱她,并对当下她的勇敢说“不”给与肯定。然后我们离开一小会儿来到了爸爸妈妈的房间。
“小菲,几天不见,你真的又长大了!刚才和奶奶说话声音正好合适,意思也说的明白,这样比较礼貌。不过奶奶呀,不知道你希望她怎么说才好,你喜欢奶奶怎么说话?”
“奶奶怎么说话我也不喜欢,你不在家的时候她也这么说话,奶奶说话不好听,我不喜欢听……”小菲平静地说着,没有情绪,任自己的感觉悄悄流露。
“你说一句希望奶奶说的话试试看看。”我建议小菲把自己的希望说一说。
“有时候,奶奶说:小菲,我爱你!”小菲用非常兴奋的声音学着奶奶说话。
“那你可以经常对奶奶说:谢谢奶奶!奶奶,我爱你!奶奶辛苦了!还记得《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我们俩试着角色扮演。
小菲跑向奶奶:奶奶谢谢你!你不用担心我,我爱你!
奶奶把小菲抱起,给了个重重的亲亲:小菲,我的小宝贝,我也爱你!
看着祖孙俩亲亲的样子,我也很开心。
养育孩子的路上,实在有太多太多的东西要学习、要面对,也需要不断地对自己言思行做出调整。向孩子说“不”很容易,让孩子知道“不”之外应该“是”什么却不容易;心里爱孩子是容易的,嘴巴上行动上让孩子始终感觉得到被爱是不容易的;无论孩子处在怎样的关系里,父母做到始终给足孩子心理营养是不容易。
这些密码在哪里,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与孩子互动的每时每刻里。
晚读时间,小菲首先挑选出了《妈妈发火了》、《大卫惹麻烦》……她喜欢看那些画面,喜欢听里面的话语,她也能感受着“小山”和“大卫”的情绪,在美好的母子相依中结束的画面里,我再一次对她说:妈妈也和这个画面上的妈妈一样,永远永远爱你!奶奶也和爸爸妈妈一样,永远永远爱你。
直到孩子带着满满的爱酣然入梦。
播种爱的种子……像个”花婆婆”一样;而孩子对于父母,也正向五彩缤纷的世界一样。
(2019年5月10日)
董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