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越
格林尼治村内的一份专登抗议歌曲的《小字报》帮助迪伦从一个唱老民歌的歌手变了抗议歌曲之王。
我们在第八章曾经讲到,从五十年代末期开始,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由南方开始向全园蔓延揭开了六十年代动荡十年的序幕。曾领导“抵制公车”运动的马丁·路德·金博士可以说是第一个出场的重要人物:1960年,第二个重要人物出场了,他就是新当选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道(JohnKennedy)。肯尼迪以他进取和开明的形象赢得了美国青年的广泛支持。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主张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总统,曾派联邦军队保护第一个进入密西西比州立大学的人学生。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当年的种族歧视有多么的严重,废除这一制度需要多么大的努力!
可是,肯尼迪却在国际事务上奉行一种侵略性的“新边疆( New Frontier)政策,其核心是要使美国在全球称霸。实现这一野心的最大障碍自然是苏联,或者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于是在美苏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冷战迅速升级,其标志就是双方愈演愈烈的核武器军备竞赛。没多双方就各自拥有了可以毁灭地球好几次的核弹头。1961年发生的“柏林墙事件”和“猪湾事件终于让一些有思想的美国人开始思考这个国家的前途。那时全国上下有越来越多的人关心起政治来。比起被称为麦卡锡时代的五十年代,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不过,更多的美国人依然对这些事情不闻不间。但在纽约格林尼治村等激进派人士集中的地方,政治成了人们最热衷的话题在村子里的大大小小的咖啡馆里到处可见聚在一起谈论政治的人。不少人后来回忆说,那段时间里政治“就像空气一样”笼罩在纽约的上空。
1962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的晚上,地伦和几个朋友在格林尼治村的一间名叫“公共食堂( The Commons)的咖啡馆里聊天,聊着聊着话题就很自然地转到政治上去了。大家纷纷对美国离临的种种问题发表意见,争论不休。可后来,就像许多这类争论一样,渐渐地大家都没了话,各自们著自己的咖啡杯子发呆。突然,迪伦拿出他一直带在身边的一个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了一句话:你的沉默背叛了你( Your silence betrays you)。然后就向大家告辞,回家去了。第二天下午,民歌手大卫,布鲁( David Blue)在大街上遇到了迪伦。迪伦好像一夜没睡,两眼发红,但不知为什么他的精神却出奇地好。两人来到一间咖啡馆里坐下,聊了一会儿天,迪伦又从口袋里掏出了那个笔记本,开始在上面写写划划,布鲁凑过去一看,是一首歌的草稿。突然,迪伦想起了什么,便对布鲁说:
“我正在写一首歌,还没找准节奏,你帮我弹和弦好吗?
“没问题。”布鲁拿起随身带着的吉他,按照迪伦写给他的几个简单的和弦弹了起来。迪伦则在布鲁的吉他伴奏下,一边哼着旋律,一边修改歌词。两人忙活了大约一个小时,终于大功告成布鲁见迪伦满脸都是那种想笑又强忍着的奇怪表情,知道迪伦一定对自己的新作极为满意。
这天正好是星期一,是民歌城每周一次的呼特日”。两人知道那里准又聚集着一大帮民歌手和“专业歌迷”,便决定到“民歌城”去走一遭。这天晚上正好轮到民歌手吉尔特纳( Gil Turmer)在当主持人,两人见特纳正在舞台上张罗,便径直走到了民歌城的地下室。这里可要比上面的舞台重要多了,因为这是歌手的休息室,在等着上台时他们会互相交流新歌,或者切磋吉他技艺。无数影响巨大的新歌,无数民歌圈子里的恩恩怨怨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
大约9点半时,特纳走进了地下室,原来中场休息的时间到了。迪伦一见特纳,便迫不及待地跑过去对特纳说:
嘿,吉尔,我这里有一首新歌,你一定得听听。
当然可以。”特纳走近迪伦,以便能听得更清楚。很快他们两人周围就围了一圈人。迪伦弹起吉他,把下午刚写好的那首新歌唱了一遍。唱完后,周围竟然没有一点儿反应,大家都惊果了!
过了好一阵,特纳才从震惊中清醒过来,冲着迪伦喊道:
“鲍勃,你一定得教我唱这首歌,今晚我要第一个唱给大伙儿听。”
“没问题。”迪伦边说边把写着歌词的笔记本递给特纳,又把和弦的大致走向告诉了他,然后特纳便走上了舞台。地下室的歌手们都不约而同地跟了上去,大家都想见证一下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女士们先生们,请安静。”特纳对听众们说,“我下面要为大家唱一首新歌,是一位我们这里最伟大的歌曲作者刚刚写成的,这首歌是这样唱的
特纳结结巴巴地唱了起来,许多时候他甚至不得不停下来读写在纸上的歌词。可他一唱完,台下立刻响起了阵阵欢呼声,听众们都不约而同地都站了起来,一边鼓掌一边喝彩。迪伦望着台下兴高采烈的人们,嘴角露出了一丝得意的微笑。
是的,你们都猜对了。这天晚上,这个世界上,多了一首名叫《答案在风中飘》的歌曲。那么,在那个人人都唱老民歌的六十年代初期,迪伦怎么会突然写起抗议歌曲了呢?这得要
从一份起源于格林尼治村的小报说起。而要想了解这份小报的来历,则必须首先了解英同民
中的一支:小字报歌谣( Broadside ballad,也有人译作“单页歌片”)的来历。原来,大约在
纪的时候,一些英国商人想出了个赚钱的新点了,他们雇佣一批写手把当时流传的市共故等
众人物,热门话题等编成歌词,印在大张的、单面的纸上到街上去卖。老百姓买回家就可以贴在
墙上全家一起照着唱。小字报上通常不印谱子,而是指定一首流传很广,老百姓一定知道的称
作为曲调,人们唱时只要换上小字报上印的新歌词就行了。结果这类小字报歌谣很受欢迎,因为
老百姓不必老是唱那些关于发生在几百年前的故事的老民谣了,也不用非得去音乐厅听新上
的歌剧才有机会学新歌,他们只需花很少的钱就可以不断有新歌唱了,而且这些歌的内容都
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很有时代感。有意思的是,这些精明的商人们还派人到农村去收集民
然后把这些歌印成小字报后再卖给其他村子的农民们,这种纯商业化的做法却为我们保留下来
不少老民歌。这一点和后来拉尔夫皮尔等民歌收集者们所做的很相似。
显然,按照“学院派民歌学者对民歌所下的定义,小字报歌谣有特定的作者,有明显的商业
动机,不能算是民歌,它们不具备老民歌所特有的历史感和复杂的演变过程。因此,这类歌曲没
有被蔡尔德纳入他的包括305首歌的号码体系。但如果我们用现代的观点米看这些歌谣,便会
发现除了上述两点外,小字报歌谣与传统民谣很相似,它们都流行于民间,在音乐风格上也和老
民谣很相像。从内容上看,两者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或者他们所关心的事情。这些小
字报歌谣以高效率的商业化运作为武器,打败了以古老的口头相传作为传播媒介的传统民谣成为劳动人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唱片的十七世纪,小字报歌谣可以说是现代单曲唱片的雏形,那些聪明的商人们创造∫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流行音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