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到开封之前,女儿一路上老问我,开封有什么呀?我把从同事那里听来的好玩的好吃的,现学现卖一番,少不了还加了一些网上搜罗来的资料,饶是准备充分,奈何我也未曾亲历,在女儿连番追问之下亦败下阵来。女儿仍是要问,开封还有什么呀?我一时语塞,难以作答。谁知一旁的妻子竟弱弱地回了一句,开封有个包青天!
我和女儿哈哈大笑起来,惹得旁边同行的人也跟着笑了一阵。女儿是不明就里的傻笑,而我则是勾起了久远的回忆。“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不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台湾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曲吗?确实,包青天可谓开封标志性的人物,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开封府,便是包拯包大人就任开封府尹办公的地方。
当地的导游讲,历史上真正的开封府早就淹没在黄河故道之下,开封城曾被黄河泛滥淹过好几次,我们今天去的开封府只不过是在遗迹上仿建起来的。车子停靠在开封府附近,我们下车前行,只见一座威严如城楼的建筑横亘在眼前,主门楼上书大大的“开封府”三字,红墙高耸且坚挺,左右两偏楼,遥相呼应。主门正对着一面照壁,乃是一幅“獬豸图”,遒劲有力的独角兽代表着开封府公正廉明的作风。
有时候想想,演义传说也是挺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包公,黑脸老包,额头上还有一弯月牙印,是多少人约定俗成的印象。地导讲,其实史载的包公是个白面书生,而且他在任开封府尹也就一年多。我于是想,包公哪有那么多精力去办那么多案?但老百姓口口相传,又经文人艺术加工,衍生出许多传奇故事来,经久传唱而不衰,相比较于真实,人们更愿意去接受脸谱化的包公。你如果硬要与人去争辩包公是白脸还是黑脸的问题,那真要让人笑掉大牙的。
未进开封府前,地导还讲了一个“走后门”的故事,说现在流行的“走后门”做法实则是源于包公。这让我大惑不解,一向执法严明的包公因何开了“走后门”的先河,难道他也徇私枉法不成?带着这样的疑问,跟随地导进了开封府,一路辗转至后堂,在一处蜡像前,一块高悬着“执法如山”的匾额下,“包公”亲自搀扶起跪地的褴褛百姓,地导也顺势给我解开了谜团。原来,开封府很久没有百姓来告状,包公偶然发现其原因,官府大门守卫森严,守门官吏索要贿赂才让人进门,这就是所谓“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包公处罚了守门官吏,并决定打开后门,大兴方便,让百姓随意出入申诉。
开封府里照例有演出。第一场是在府门广场前表演“开衙仪式”。我们又匆匆返至府门城墙,沿阶梯攀上城墙,本想居高临下一览尽观,谁料遍地身形人墙如堵,只闻广场上动地的声响,只见四下里飘扬的彩旗,却看不到开衙的队伍,内心不免一阵扫兴。
第二场表演是“包公断案”,地点在大殿正堂。趁众人仍在挤着看热闹,我们赶紧往正堂方向走,也好去占个有利地形。还行,虽说这里早就聚集了不少人,但我们往前腾挪几步,总算有了位置较为不错的立足之地。正堂里上方悬挂一块“正大光明”的横匾,殿内堂下整齐地摆着龙头、虎头、狗头三把铡刀,让人不寒而栗,心生敬畏。堂外是一方舞台大小的平地,想来表演便在此处进行。金秋时节,台下正盛放着被誉为开封“市花”的菊花,星星点点,金黄一片,心中忽然又有了暖暖的期待。
演出还未开始,一些个调皮的小孩子,已然爬到舞台的边缘,席地而坐,翘首而盼。这样的场景顿时激起我年少时模糊的印象,好像我少年时代便这个样子挤在前台看过许许多多的戏曲,尽管那个时候一句也听不懂,只不过有感于唱戏者花花绿绿的脸谱和拖拖沓沓的唱腔。说道包公戏,久负盛名的定是《秦香莲告状》,“且慢说你是驸马到,龙子龙孙我不饶,头上摘去他的乌纱帽,身上剥去他的滚龙袍,紧紧法绳捆三道,贪赃卖法我不姓包。”
恰好今天表演的也是《秦香莲告状》,所不同的是以往在戏台上演,此刻却是在真正的开封府衙,感觉有点追根溯源的意思。好在,无论场地如何变迁,大致的人物总是不会变的。《秦香莲告状》又名《铡美案》,这是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即兴实景表演也就十来分钟,却把几个主要人物、关键情节全部囊括进去了。携子带女执意鸣冤的布衣秦香莲、秉公执法不畏强权的黑脸包公、锦衣玉食威风八面的皇姑与国太,还有大红朝服不可一世的驸马陈世美。特别是包公历数了陈世美的罪与恶,要法办陈世美,陈世美却嚣张至极,公然叫板包公,还朝着台下的观众叫嚣道,你们说能把我怎么样?结果引得台下群情激愤,异口同声大呼,杀!
戏曲确实有教化的作用,能够传播文化,惩恶扬善,在淋漓痛快表达情感之际,引发无数人的共鸣。我之前其实对这个故事一知半解,今日重新温习,格外深刻。地导随后讲,历史上确有陈世美其人,不过是明朝人,而且是个清官,与包公并未交集,风马牛不相及,但之所以会流传出这样的戏文,却并非我所能深究的范畴。
在开封府听戏,时间虽短,却不觉陶醉其间,进而萌生念头,世上多一些包青天,或者换一种说法,让百姓少一些冤屈,那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