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Tangji4389 贼六
《最后的耍猴人》,作者马宏杰,《中国国家地理》图书编辑、摄影师。
《最后的耍猴人》记录马宏杰十几年的拍摄耍猴人的经历,他跟着耍猴人扒火车,一起吃一起睡,种种经历后,逐渐赢得耍猴人的信任,真正走近了耍猴人的江湖与生活,见证耍猴这种民间艺术的落寞与养猴的发展。
1
我想,这本书能给我们带来的东西绝不是猎奇,也不会是滥情,而是一种人文素质的提升。
耍猴人离我们的生活有十万八千里,可如果你注意环视周围环境的话,像耍猴人一样生活条件窘迫的人却不少。他们诚实地劳动,却受到不那么公正的对待;他们默默忍受歧视的白眼,感受社会人带给他们的冷暖;更重要的是,他们缺少自我保护的意识、能力与勇气。这么说有夸大的成分,不过,底层人往往需要承受更大压力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从精神层面上来看,甚至可以这么讲,我们绝大多数人像耍猴人一样咬着牙,流着汗,眼中含沙,为生活奔走。
任何一个敬畏生命的人,都不会因为贫穷或富有而对人的尊严产生怀疑,从我们都是活着的生命这个角度来考虑的话,我们绝对要为心中的恶念忏悔。
遇到的,还是好人多,这是耍猴人的态度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跑江湖的人最懂得小心谨慎,特别是耍猴人这些贫穷的跑江湖的,不讲究吃不讲究穿,农闲季节四处流浪,仅仅为了家庭的生计而奔波,靠自己的手艺吃饭,挣辛苦钱。
耍猴人是最见惯了人情冷暖了的,不过,他们从不缺少善良,乐于帮助有需要的别人,他们是讲规矩的老实人。我们都相信,以诚实的劳动过活绝对是一件有尊严的事情。可底层的人却要受到种种压制以及误解,这就令人尴尬了。我觉得,人文情怀就是对这种尴尬情况的敏感。
权力的乱象什么的,这种东西就更不用提了。
2
猴子对于耍猴人来说,是财产,是宠物,是朋友,是亲人,是伙伴。这种复杂的关系使耍猴人与猴子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已经上升到文化的高度。
同是灵长类动物,这种认识也影响着耍猴人与猴子的关系,在日常的细节处,喂猴子的人往往会感受到猴子与人的相似之处,特别是情感上的依恋。
耍猴人与猴子的默契是朝夕相处得来的,马宏杰观察性格暴躁的耍猴人养的猴子脾气不好,稳重的耍猴人养的猴子就温和许多,什么样的主人喂出什么样的猴子。
猴子对于耍猴人来说,是财产,是宠物,是朋友,是亲人,是伙伴,不管从利益考虑,还是从情感出发,他们都是难以分割的一个整体了。
在看耍猴的人看来,耍猴表演有虐待动物的嫌疑,态度张扬的人甚至会直接动起手来表明自己的正确立场。耍猴人与猴子的实际关系与观众看到的不一致,这股反差与矛盾击中了我。
生活中太多这种情况了,种种矛盾产生的根源不是人的价值判断出了问题,而是你和我掌握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试想一下,如果那些对耍猴人口诛脚罚的观众,真切地了解耍猴人的处境的话,他们会做出偏激的行动吗?
3
事实上,最先吸引我的是马宏杰的《西部招妻》,优秀的人文摄影专题作品。了解得多一些,马宏杰本人的工作方式与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马宏杰一样的摄影师才是真正的大神啊,热爱人文,永远追逐着真实。(对摄影感兴趣,一直在浏览摄影相关书籍,恰好翻到《西部招妻》。)
作品的深度与感染力来源于真实,对人的生活的关注,不带有色眼镜,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记录一切。这些东西说起来简单,真正去做的时候才会发现难度。你永远都要保持对人的尊重,同时,你也要永远做一个有自己坚持的人,你要有你的态度与想法,否则你的工作对自我而言是缺失的。
马宏杰是一名负责任的摄影师,这种负责任体现在有始有终,他的镜头对向底层的贫困的人们,核心点在于他与拍摄对象保持长久的联系,一个专题的拍摄历时多年,甚至可能会拍摄一辈子。
以《最后的耍猴人》为例,马宏杰追溯历史,尽力了解耍猴文化的传承,从古籍记载以至老人的记忆与传说。多年的坚持,他把几位耍猴人的故事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重要的不再是耍猴,而是耍猴人本身的生活代表着某些有价值有深度的东西。随着社会发展,耍猴这项活动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可新野的猕猴饲养与训练得到规模化发展……作为观者,这些东西总能给我们一些鼓舞,不管是故事中的人物,还是作者工作本身的魅力。
作为拍摄者,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在拍些什么,试图去想清楚自己为什么按下快门是一件相当令人迷惑的事情,我更愿意相信拍摄本身是自我的一种延伸,整个拍摄的过程应该包括我看过的书,有过的想法,我认为它们所占的整个拍摄过程的比重更大些。摄影是一件限制极大的事情,它所能表达的东西是有限的,但这个有限足以让热爱它使用它的人投入整个生命。
对于读书,我觉得,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自己真正拿起书本看看才好,因为它本就是一件急不得说不得别人帮助不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