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佳节,举国上下普天同庆。这一天,人们要阖家团圆,共同赏月、品尝佳肴和月饼。月饼是这个佳节的美食主角,有着很多的文化内涵以及讲不完的故事。节日中的男女老少,都会徜徉在欢愉的氛围中,而我每每此时,心底总会惆怅,涟漪层层。在我的人生“史记”里,大写着亲人的爱,精印着姥娘的慈祥,也镌刻着“一包月饼”。月饼成了心结,月饼成了我挥之不去的隐痛。
1961年夏,双亲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父母都在寿张县工作,工资微薄,又一个孩子的出世,让本就生活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翌年,母亲实在无奈,就将我送到了当时移民东北山村的姥姥家。童年记忆里不知爹娘模样,只知道有姥爷姥娘以及舅舅和小姨。舅舅和小姨虽没成家但也算是大人了,姥娘跟前只有我这一个玩孩,所以我的世界很大。到了“万人嫌”期,经常会记录下“自私”、“霸道”、“作威作福”、“不听话”等劣迹,一包月饼的故事,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案例”。
那时候经济基础差,物资普遍匮乏,中秋节人们能吃上月饼也不算很容易,供给制,每家供应一包月饼还得凭票买。八岁那年中秋节前夕,姥爷买回来了一包月饼。浅黄色包装纸沁染着喷香的油渍,红色的餜签泛着光亮,我的眼睛都直了,像似钉在了这包月饼上。姥娘小心翼翼的将月饼放在了扁筐子里,然后踩着矮板凳,把筐子挂到了房梁上系着的木槎钩。她也注意到了我的存在和我眼中的那束欲望,有些不放心,就一再嘱咐我:“小三,再过两三天就到八月十五了,月饼到过节的时候才能吃知道不?听话哈,到时候多分给你一愣”。当时我表现得很好,一边点头一边答应着,眼睛却久久望着上方。
孩子永远是个小馋猫,何况是生活困难时期的孩子啊。我没等到中秋节与全家人分享月饼,而是提前偷出来吃了独食。
第二天,趁家里大人不在时,我拉过来矮桌子又摞上凳子,吃力地上去将筐子摘下来。我拿出那包月饼,笨拙地捻开纸绳打开包装,啊,立刻就有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扑面而来,口水不由自主地流出嘴角。我慌忙拿出来一块月饼,将其余三块再囫囵包好放进筐子,挂上房梁,然后将桌凳归位。我把月饼往衣兜里一掖,一溜烟跑了出去。
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吃月饼,也是今生吃过的最好吃的月饼。太好吃了,没吃够,一块根本没解馋,接下来心里就继续惦记着、思量着如何再次下手。也巧,隔天大人们又到场院干活去了,再次给我提供了“作案”的机会。这次偷月饼比前一天麻利多了,因为有了上一次的经验。我揣上月饼跑出去,藏到房后麦秸垛洞里,一个人狼吞虎咽吃起了美味,不大工夫,三块月饼就被吃了个精光。
中秋之夜,全家人围坐在院中赏月,姥娘进屋去拿月饼。舅舅和小姨端坐在桌前,看得出来,他们都是望眼欲穿的那种表情。我也若无其事地坐在那里,但心里却在敲鼓,惴惴不安。姥娘空手从堂屋走出来,表情有些凝重,愠怒的目光立刻投向了我。当“审讯”结果出来,舅舅和小姨都气哭了,责骂声夹杂着他们摔打桌凳的撞击声,把我吓得退缩到了屋檐下。舅舅用手指戳着我的眉头吼道:“你七岁八岁万人嫌!鸡狗都不待见!”这时我才似乎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吓得大哭起来。不久,姥娘开始劝慰,并将我揽在怀里说:“不要紧,吃了就吃了,以后可别这样啦,要不姥娘可要真打你了。”姥爷也过来说:“就是,不听话好偷东西是坏孩子,长大要让公安局抓起来的。”姥娘又接过来说:“好了好了,别哭了,给姥爷、舅舅说,以后咱改了好不?”我吩哧吩哧地看着姥爷:“昂嗯,昂,俺改啦,以后再也不偷吃东西了,当个好孩子。”
全家人过节,只有那一包月饼可以证明是在“欢度佳节”,那包月饼对全家人都很重要,却被我独吞了。我的“万人嫌”期,淘气总是无忌,嘴馋真是自私,姥爷姥娘呢,却总是待我那么宽容,无时不在呵护着我,并且也在不断教育着我。正是姥爷姥娘养育了我的童年,致使印在我心中的感恩没齿不忘,我发誓一定要孝敬姥爷姥娘,长大了一定给他们买好吃的月饼。
十八岁那年参加工作,姥姥一家也早已从东北迁回故里寿张。能挣钱了也可以尽孝心了,但工资很少,月工资好像就25元,除去生活费也所剩无几。我两个月攒下来五元钱,很是高兴,趁星期天去姥姥家时交给了她。姥娘很激动,泪水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滚落下来,她哽咽地说:“好孩子,姥娘没白疼你”。
后来工资长了点,我就每月另外给姥娘攒下几块钱,让她贴补家用。但是好景不长,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姥爷姥娘相继离开人世。没有等到我有本事“挣大钱”的时候,我甚至还没有实现独立为他们买一包好吃月饼的承诺,彼此就阴阳两隔。子欲养而亲不待,一包月饼的情结从此根植于心,斩不断,理还乱。
亏欠老人家的太多,无以回报,只有将恩情转换成人生动力,善待其他亲人和朋友,并凝聚好传统以育后嗣。遗憾也化作无限思念,以泪作墨,书写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此刻,眼前就会浮现出他们的身影,如同从前。我默默祝祷,寄托于三柱清香、两盘供果、一包月饼。我始终相信,姥爷姥娘的在天之灵,因为我的思念会很欣慰、很开心。
姥爷姥娘,中秋节又快到了,我..想您们啦......
【作者简介】张长城,1961.6月出生。阳谷县社下岗职工,现自营“阳谷祥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聊城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台前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研究课题:华夏人文祖地穷桑。1998年提出了“黄帝故里桃丘”说,得到史学界高度关注。写有《历史别小看寿张》(《黄帝故里是桃丘》)、《人文天下第一山》、《穀惠人文与天齐》、《华夏不可小寿张》、《蚩尤迷惑了人们》等论文、帖子和报道。发表在《聊城日报》、《聊城传统文化研究(第一辑)》、《城市周刊》、百度贴吧等多家文化传媒平台。也被《台前文史资料》、《2013台前年鉴》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