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高原麦客
虽然写过不少文章,但要提到写小说,多少有点畏惧。不是没有准备好,就是怕写不好。以前断断续续写过几篇,但那实在不敢称为小说,粗制滥造的样子,连自己都惨不忍睹。
最近看到写作群里的朋友,写出不少精彩的小说,也心里痒痒,就想着试试看。有这个想法的时候,身边根本没有现成的素材。有好几次打退堂鼓,不断找各种理由,各种借口。怀疑自己真不是写小说的料。
上个周末,除了完成每日读写练习的规定动作,看着大块的时间,觉得应该做点更有价值的事情。记得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公司的董事长华杉,讲过时间管理的三个重要原则,其中之一就是“时间一定要大块使用,在一件事情上注意力足够集中。”
既然心里痒痒,那就试试吧,没有素材,没有思路,没有框架,没有标题,先开始再说。也许随机性和不确定能制造更多意外。一旦坐在那里,打开电脑,喝下一杯浓浓的咖啡,就已经觉得,自己应该能行。
其实很多写作者,写小说的时候,素材也并不是现成的。霍达写《穆斯林的葬礼》的时候,也仅仅只有一个名字。只是觉得这个名字很适合写一部长篇小说,正好她又是回民,就开始写了。
王安忆写《长恨歌》的起因,只是在上海的小报上,看到一则花边新闻,说是有个老上海的交际花被杀,可能是因为以前的许多风流韵事。不过是短短几百字的小报消息,而在王安忆的手里成了《长恨歌》的引子。
昨天和今天连续发了《月月的夏天》,有朋友发来信息问,故事是不是身边发生的事情?现实生活从来都是平平淡淡,哪会有那么曲折多曲折离奇的故事?写作这篇小说的时候,坐在桌前,一边想着该写点什么,一边想起前几天和朋友聊过的话题。
他向我讲起自己家里的烦心事,孩子和母亲之间矛盾。写小说的时候,突然受到了启发,小说就从朋友的家务事开始写起。后边的对话,心理活动,环境营造,都是加盐调醋调和出来的。
最近正在阅读列夫罗尔斯泰《安娜 .卡列宁娜》,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心理活动异常的丰富,相互矛盾的心理准确刻画了人物的多面性和真实性。而写的小说《月月的夏天》,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更多来自《安娜.卡列宁娜》这本书。
一旦进入到写作的状态和故事的情节中去,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觉得难,只是因为一直没有开始。所以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没有开始以前,先别急着给自己下定义。只有行动起来,你才能知道问题的真相。所有的恐惧,焦虑和痛苦,只不过是你幻想出来的敌人。
行不行,只有试了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