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问:人呆在“舒适区”好不好?——得到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不好!这三个字现在基本算是贬义词了。和“老实”这词一样,很多人听到这三字就显出鄙夷的神色。“不要呆在舒适区”“走出舒适区”是很时尚的劝慰用语,类似的专门教人逃出舒适区书籍也不少,就象曾经教人要厚黑不要老实的书一样多。
我就挺不明白:舒适区碍了谁的事!?
也不知为何,舒适区总是极易与”堕落““庸懒””沉缅“”不思进取“”鼠目寸光“联系在一起---好象在舒适区你就难有作为,等着被嘲讽……
叫着”走出舒适区“的大约是两种人:一种就是在舒适区之外,吃不到葡萄的。另一种就是在舒适区吃得太饱不舒服了。
好象还有另一种人:不管自己舒不舒适,他要象传销发展下线那样让你跟着他‘冲出舒适区”。
现在有不少被奉为信条的话,诸如:“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听着都斗志激昂,我也并不怀疑这一族人的能力,他们也都聪明过人,但他们善长的大都是在名利场中鸡血。社会上有一个被叫作“精英阶层”的,他们大多很忙,不过舒适的生活,大体是穿着体面,言语铿锵,如成功学上描述的那般范儿,但在这个群体上找良知估计够呛……他们大多敢于邈视道德律,突破规则,敢蹚浑水区---钱不是问题,但也是他们最大的问题!
学生是更不能呆在舒适区了。名流都说了:凭什么教育一定要是快乐的?家长只要看到小朋友在舒适区玩乐,眼里就象扎了好几根钉子,料定现在舒适将来必定不舒适,于是极尽折腾,孩子所有的强制受罪都成了理所当然的。
我总以为呆在舒适区无论如何不是一种错误的选择,几乎是所有动物的天性。只有人总是这般不可礼遇,口口声声“追求幸福”,可又觉得在舒适区不如在火坑里煎熬更高尚。
不愿在舒适区大体上是当下商业环境里对这概念的曲解:舒适区≈没钱区,没钱≈没做为,于是在名利至上,一切都靠钱来衡量的人生观下,舒适≈没出息,可更多的现实也证明不了受罪区≈有钱区。于是从舒适区出来赚了钱的可能更舒服些,没赚更多钱的就更纠结。这就是浮躁的根源---人们始终不愿呆在痛苦和无聊这个钟摆之间的舒适区上,说到根上还是一个贪字。
温水煮青蛙这故事极具杀伤力,经常在各种场合被作为经典的警示例子,不管你在不在舒适区,听了这寓言都坐卧不安跃跃欲跳。这寓言虽有趣,但其中两个最重要的角色是不对等的——青蛙能斗过人?你煮只活老虎试试……这寓言只是教人贪的好样例,若说“青蛙”,我们都是上帝的“青蛙”。
宁愿到受罪区去蝇营狗苟也不愿呆在舒适区风花雪月,在这种贱命思维之下,许多本来挺好的东西到了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只要与享乐二字沾上就不好了。我以为在道德与法理下力所能及地闲适和极尽所能去争取具有同样的品格。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任劳任怨有余,享受生活是被鄙视的,历史和现实中太多老人到死才发现“没享过一天福”---他们压根儿没有享福的概念,哪怕再多的钱。我们的文化里有一种“苦难塑造人才”的认识倾向,道理没错但毕竟是个例。苦难摧毁的人才会少吗?
我是求舒适区而未得的一族,只能随遇而安,有朝一日找到了就躲里面好好享受,做我喜欢的事,不出来了,可是,若是按叔本华的钟摆理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谓的舒适不过是一些瞬间的点---舒适区是个伪命题?!只有各样的“励志鸡汤”让人左右不是,搅得人心不安---包括我的这碗“怪味鸡汤”。
所以,该干啥干啥去……
高世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