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爱的影评人之苏七七
原创: 郑朝霞
最近读了苏七七的新书《幻境中相逢》,里面共有四十多篇文章,每一篇的篇幅都不长。当然,无一例外,都是书信体。开头会写上“TT:”,结尾则附上名字和月份。真的是写给那个叫TT的人的吗
我也喜欢写信,写信的微妙感觉在于,我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的时候,就好像你正在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不管你有没有收到我的信,你都与我对话,我正向你倾诉。
所以哪里是写给TT的呀,分明是写给自己的。这样一想,这些文章其实是一个少女的日记。而且名字起的这样美,幻境中相逢。嗯,是一本如梦幻影的日记。
书里所涉影片上映日期大都比较新,近两年的作品。较老的年份也只在五六年前,如《推拿》、《归来》等。所涉类型也以文艺、艺术电影为主,也掺杂了商业主流如《小时代》、《悟空传》等。
她对艺术电影总是十分眷恋的,善意温柔地解读它们,像是在给它们写情书。但又并不像其他喜欢艺术独立电影的人一样唉声叹气。她很豁达,没有因为艺术电影的出路很窄而去苛责大众,发出类似“这届观众不行”的指责。相反的,她对艺术电影的困境看得很通透,也并不着急于寻找出路。她写下:“对于文艺类电影来说,票房不高甚至也不能苛责于观众,类似的,纯文学作品,美术作品,也一样不会有广阔的受众面,它们必然是小众的,它的受众的理解力与接受力没有被大众文化完全覆盖与趋同,有社会观察的能力与文艺素养,然后地,还意识与感受到,生活在这个语境里的,种种感情与道德问题。”
我记得我高中时上的第一堂影评课,老师就说,写影评不是写观后感,不是写下大段大段的我认为、我觉得,而是用专业的电影语汇去解构和分析一部电影,保持客观与理性。
后来看了很多影评,也都十分的专业,会大谈特谈电影史,从理论到案例应有尽有。
只是我一直有个疑惑,应该怎么去权衡影评中我自己的表达呢?
我在苏七七的影评里找到了解答。虽然她的影评十分感性,但是你仍然能清晰的读到她文章里的结构和逻辑,有一个很鲜明的整体框架。她的感性在于她写作的视点和维度的感性,有一种女性的柔光。但这种柔和却并没有影响影评的客观性,它依然是公正的,不会有预先设定的立场,没有陷入喃喃自语的自我情绪表达,也没有说教。她的文字像是编织了一张大网,感性做线,网住理性,并用美学打了个结。
真是一张美妙浪漫又足够牢固的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