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高乃馨
第一次看卫西谛的影评,是几年前偶然看到的一篇对《苏州河》的评价,题为《我们都像马达一样寻找爱情》。这篇文章与其说是影评,不如说是一篇个人散文:没有标准的视听语言分析,没有符号文化的解读,通篇文章里,卫西谛将自己在千禧年的感情境遇与影片结合在一起,细腻、温柔,又有几分无奈地阐述了影片主题,爱情在于寻找。机缘巧合加上我自己对娄烨的偏爱,这篇文章对于当时初学电影的我来说影响很深。近日有幸重新了解卫西谛老师,并购置了他的影评类随笔《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
1
卫西谛在影评圈里是个无人不知的名字,在不少电影、媒体类杂志开设过专栏,出版过《电影+》、《未删的文档》等数十本电影图书。而这本《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确切来说是一本披着影评集外壳的人生随笔集,通过电影看人生。在他看来,电影就像人生的另一面,它将我们带到别处,也告诉我们身在何处。在他的文字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他对人生百态的洞察,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电影本身的热诚,心平气和,娓娓道来,回归生活本身,才是对电影最好的解读。
本书由四十多篇文章组成,分成三个板块。除了那篇对《苏州河》的分析外,书中还有几篇影评让我颇有感触。第一个是《生命本身就是奇迹》一文,作者从孩童视角分析了是枝裕和的《奇迹》。这部电影也是让我真正喜欢上是枝裕和的作品,是枝裕和将铁路新干线通常这一庞大的命题放置在日常生活中,作者初次看这部影片时的感受与很多人并无差别,“这个故事太过平淡简单”但随后便有了进一步的解读,他读出了是枝裕和的野心,读出了他以小见大,平淡却有力的叙事。本文中同样引入了卫西谛自己的童年经历,也侧面显示出了电影通过拍出孩童世界最纯真的一面,而感染了成人世界。在解读影片时从自身经历出发,回归到生活本身,也是他在写影评时的一大特点。另一篇影评题为《苦难的沙漠里亦有光》,在这篇对于李沧东影片《绿洲》的解读中,作者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先引入了导演其它几部影片——《诗》、《密阳》,随后才是《绿洲》的评述,这样的写作方式将导演代表作逐一列出,也为下文作了很好的气氛铺垫。在后文作者大量引入导演的言论,对电影的解读,对人生的解读。卫西谛好像习惯于将一部影片与自身经历、导演经历等从头至尾结合起来,使影片有了一份厚重感和生活感。
2
看了此书后也能较为清晰地分析出卫西谛个人的影片倾好,他所选取的电影多为一些以小见大,舒缓柔和的电影,如许鞍华《天水围的日与夜》,迈克李的《无忧无虑》,小津的《秋刀鱼之味》等,这些电影的选择也与卫西谛本人一样舒缓柔和。最后写美食的一章我尤其喜爱,热爱食物也是热爱生活的一个方式,《饮食男女》、《步履不停》都是拍了日常生活的一餐又一餐,平淡生活一天天过去,细腻之处见到人生的不同滋味。之后查阅了一些卫西谛本人的资料,发现他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美食评论家”,再与文章结合起来读,颇有意味。
有人说卫西谛的文风过于矫揉造作,但在我看来,如果不是真正热爱电影、热爱生活,又怎会有这么强的带入感。《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看似是本电影随笔,其实蕴含人生哲理,有一种久违的滋润感。如果用电影比喻,卫西谛的文风更像是枝裕和的镜头,这样节制的文风其实也难得。这本书的定位介于学院派与普通电影爱好者之间,既不生涩,又有一定深度及行业拓展。回顾自己写作过往,因为稍有些许文史哲祭奠,便开始想在影评中增添各种“主义”,其实无非是不恰当的杂糅,我们对电影,对自己都要的太多了,倒不如回顾电影本身,踏踏实实的感受导演意图,感受主人公情感走向,感受生活。
电影并不是生活本身,电影不能改变什么,它是生活的一部分。教会我们的,还是电影本身。就像食物、爱情、离别都只会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正是这些琐碎才构成了完整的我们。正如书名所言,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
本期作者:高乃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