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诗人奥·霍姆斯说过:“谁能第一个透过昏暗的晨曦看到黎明,并能在别人都认为白天已经结束时,看到暮色中出现的第一点微弱的星光,谁就是人们所称的诗人。”也许正因为诗人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他们大多非常敏感、孤独、骄傲和容易迸发激情。古今许多诗人命运坎坷、历尽劫成,都与他们这种特有的气质息息相关。拜伦、济慈当菜、波德莱尔、里尔克……这些著名诗人的命运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20世纪的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也难逃这一命运。
现在70岁左右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50年代马雅可夫斯基那为人们所常见的阶梯式的、铿锵有力的诗句:
我赞美
祖国的现在
但三倍地赞美
祖国的未来。
还有:
我
把自己的全部
诗人的响亮的力量,
都献给你,
进攻的阶级。
还有“伟大领袖斯大林”在写于1936年的信,以绝对肯定和赞扬的语气评价马雅可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的、最有才华的诗人。对他的纪念和他的作品漠不关心是犯罪。”在那个无限崇拜和信任领袖的年代里,马雅可夫斯基由此被苏联树为人们崇拜的偶像。
可惜这个绝对肯定的评价晚来了近六年的时间,要不然马雅可夫斯基就不会在1930年4月14日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
马雅可夫斯基去世以后,他的骨灰在莫斯科顿斯阔伊火葬场骨灰存放处保存了二十多年,到1952年5月22日才迁葬到新圣母修道院公墓,为他建立了纪念碑墓碑是一块镶了黑边的暗红色大理石,上面刻着马雅可夫斯基的名字;墓碑前面立着一根黑色大理石方柱,方柱上面是马雅可夫斯基的雕像。他脸稍右侧,眉头微皱,嘴角下垂显示刚毅和一丝轻蔑,双眼目光如炬地直盯着前方。当人们凝视着这座雕像时,心里不禁会想:这位热情地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讴歌,被列宁大声呼好和意志显得分外坚强的诗人,怎么会在36岁的盛年之际开枪自尽呢?
帕斯捷尔纳克说:“我觉得马雅可夫斯基自杀出于骄傲,因为他谴责了自己身上和周围的某些东西,可他的自尊心却无法容忍。”苏联著名作家爱伦堡在他的回忆录《人·岁月·生活》中写道:“关于他条的原因一向众说纷““我只想说一点人们常忘记,诗人是最敏感的,而正是一个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不仅摧毁了过去的美,也摧毁了自己。他的功的伟大在于此,他的悲剧的关键亦在于此。”
爱伦堡这段话的后一部分与帕斯捷尔纳克的意思是一样的苏联十月革命胜利
后,马雅可夫斯基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他热情讴歌新社会
以摧枯拉朽的魄力和狂妄的诗句批判旧社会,旧文化、旧习惯。他对历史上的一
可文化遗产都采取否定态度,甚至要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人
现代轮船上丢下水去”,其狂妄自大到了什么程度可想而知。结果,他必然会把
自己也整个儿否定了,堕入虚无主义的泥坑。“可他的自尊心却无法容忍”,于是最
后“摧毁了自己”。
当然外界的催化剂也起了作用。1929年9月他申请出国,急切地想与1928年认
识的巴黎少女雅科夫列娃会面。但这次申请却意外地没有批准,他敏感地以为党和
政府不像以前那样重视他了。1930年就有更多不祥的事情发生。先是他写的讽刺剧
堂》遭到彻底失败,在列宁格勒上演时观众喝了倒彩。接着一些报刊还发表了猛
抨击他的文章,抨击火力之猛、态度之粗暴,让他认为那是一场上面有旨意的有
组织的攻击。接着,为了确定自己存在的价值,他决定举办创作20年展览,他个人
从为这是共产党领袖们应该关注的“国家”大事,但几乎没有人理睬他的筹备工作
让他大为伤感。等到好不容易自己倒贴钱把展览会布置好了如期开幕,但他邀请的
政领导人却一个也没有来,文艺界重要人物也没有前来捧场,他们不来,说明他
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马雅可夫斯基的自尊心受到毁灭性打击,他完全绝望了。
就在他需要别人帮助、安慰时,他以前的情人和女友有的离他而去,有的
渡冷漠。于是在1930年4月14日上午,他拔枪自杀,饮弹身亡。去世前不久,
雅可夫斯基曾在一首诗中说“爱情的小舟被生活撞得粉碎”。而他自己的生活被
歌撞得粉碎,生命之舟也因现实而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