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古镇新篁 梦里寻踪

时间:2020-10-18 15:38:07    来源:
作者简介:盛锡林,1955年4月出生于嘉兴新篁,平生爱好写作、画画、摄影、书法等,其作品曾多次在市、省、全国总工会等报刊杂志刊出。1996年至2015年,担任嘉兴市总工会《嘉兴工人》报、《嘉兴工运》月刊编辑。
 
 
    日月如梭,时光荏苒,离开家乡新篁已经四十年了,期间虽多次回乡探亲,也是来去匆匆。几度梦里回首,梦见的故乡一如慈母温暖的怀抱;梦见的发小依旧青春年少;梦见的石街老屋仍然温馨厚重;梦见的小桥流水还是婉延绵长。今天,带着浓浓的思乡之情,踏上这片久别的深深眷恋的故土,去寻找少年时代的欢乐时光和远去的历史踪迹。
 
新篁古镇地处嘉兴市南湖区东南部。唐宋时系村落,因林竹茂密,村名竹田里,简称竹里。明弘治年间(1488~1505),因开设丝竹,商民附居,遂有新行镇之称。清道光年间(1821~1850),因四周多竹园,将新行写成新篁,一直沿至今。
 
(新篁“节孝牌坊”原貌)
新篁东连平湖市,南接海盐县,西邻凤桥镇,北靠新丰镇。这里是嘉兴市南湖区的最南端,再往南走百余米,就进入海盐县地界了。所以,新篁人说话的口音中带有平湖、海盐一带的乡音。
 
古镇民居沿丁字形河道傍河而筑,有镇东、镇西、镇南三条主要街道。每天天刚朦朦亮,街上的居民就能听到周边村民进镇喝早茶的脚步声。听老人说,在镇西街最南端以前有一座南始皇庙,在镇的最北端还有一座北始皇庙,老人小时候看到过庙里老爷迎街的热闹场面。
 
从镇最南面沿镇西街朝北走去,首先看到的是嘉兴市文物保护点“节孝牌坊”石牌楼,高高的石牌楼有两层楼那么高,上面雕刻着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常有外地游客前来观赏。本地人外出工作或参军入伍,也会到石牌楼前照相留念。
 
(新篁“节孝牌坊”现在的样子)
牌楼紧靠河边,石埠建造得很考究,海盐客轮常在这里过夜,平湖、硖石的客轮和农民的船只也会在这里停靠。我们邻居间十几个小孩子经常在哪里玩,调皮的孩子还会爬到石牌楼上去掏鸟窝。可惜的是石牌楼在文革期间大部分被拆除,现在看到的是仅剩的一小部分。所幸的是,最近在我同学家里发现了这张“节孝牌坊”石牌楼的老照片,看到了五十年前石牌楼的本来面目。
 
再往北走,到了嘉兴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星桥”。清嘉庆五年(1800)重建,是目前嘉兴市内保存最为完好的七孔石桥。南星桥是乡间学者张廷济以父之名募建的,张氏后人世代称其远祖为“南星公”。
 
(新篁南星桥)
张廷济还为重建的南星桥手题桥名和石栏额。南星桥桥身宽大,橫两米多,纵十余米。一到夏天,人们白天在桥下又宽又深的河里游泳,晩上,三五成群在桥上喝茶乘风凉,直至蒲扇声慢慢停下来,小孩在妈妈怀中渐渐熟睡,早已疲倦的人们方肯各自散去。
 
这条小小的镇西街上原来有竹器厂、建筑队、木器厂、五金厂,南星桥的东面还有电瓷厂、蔬菜队。建设桥以南这一段镇西街上店铺不多,但民居鳞次栉比,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相互照顾。走在这条老街上,小时候的事情一桩桩、一件件浮现在眼前。
 
记得小时候每到冬天,居民组长会制作一面三角形的小红旗,旗上写着“火烛小心”4个字,每天傍晚由居民轮流举着小红旗到各家门前关照一声:“火烛小心哦!”以此督促大家安全过冬。
(七0届初中毕业生、学校全体老师合影)
那时候,每家人家都有一只马桶用作大小便。清卫所的其中一项工作是收集粪便,集中管理。于是,每天天还未亮,清卫工人就挨家挨户地吆喝:“倒马桶哩噢!”等到天大亮,人们打开屋门,只见一只只里外都洗刷得干干静静的马桶摆放在各家门前。
 
小时候家家都养鸡,且散养在外面,屋前和街上都有鸡屎,于是,看到近郊的村民,背着小竹篓,用一小根竹子装上一只蚌壳,作为工具,到街上来“捉”鸡屎,回去后给西瓜田里施肥。我们小时候还能看到生铁补锅子、钉碗、打铁匠等手工绝活。
 
过年前的爆冻米最有趣,邻家小孩听到爆冻米的人来了,各自拿出米、黄豆、年糕或玉米交给爆冻米的人,那人一手拉风箱,一手摇着墨黑的两头小中间大横卧在煤炉上的铁锅子,大约十分种后,只见那人起身把黑铁锅的一头装进一只大麻袋,大喊一声:“响喽!”随着“砰”的一声响,烟雾和冻米的香气腾空而起,捂着耳朵四处逃散的孩子重新围拢来,拿到自己的冻米,高高兴兴地回家,准备新年里泡冻米糖茶喝了。
 
(新篁大中桥和新篁影剧院)
镇西街上有一条竹行弄,弄内的老房子和石板路基本都还在。记得小时候弄内还有一家幼儿园呢,跨进石库墙门,是小天井,再进去就是一间大房子,我也在这屋里上过两年幼儿园。经过竹行弄可以通往座落在六如庵的新篁镇中心小学。
 
小学东边紧临殷家弄、酱园和华山头,南面通竹行弄,学校的西边有一座关帝庙,庙前的参天大树数里之外就能看到树上的喜鹊窝。刚建校时条件艰苦,有老师住在庙内,教室也只有八间,后来逐渐扩展到十几间。
 
六十年代末,不但有小学,还办起了有史以来首届初中班,刚开始因为学校里没有教室,只好到原勤丰村通镇桥边上的杜家庵里读书。在当年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办起的初中班,没有书本,就用钢板刻蜡纸油印出来装订成书。用水泥板当乒乓桌。至今不能忘记的是,麦铁棉、金培熙、张振华、吴森林等老师为我们初中班学生付出的心血。
 
(新篁最老的老街)
一年以后回到了镇上的学校,在当时学校中最大的教室里上课,直至1970年毕业。现在这幢大教室已经拆除,所幸当时全体老师与毕业生在大教室前合影,留下了这张泛黄的老照片,见证了那段难忘的时光。
 
镇西街上转角处的建设桥,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仿日本木桥形式建造了“东洋木桥”,故乡人称其为“洋”桥。
 
解放后,人民政府出资将年久腐朽的洋桥重建,更名为“建设桥”,但新篁人还是习惯叫“洋桥”。桥堍靠南边是客运轮船码头,隶属于嘉兴市航运总公司嘉兴客运分公司,一位姓潘的老员工常年一人坚守在客运轮船码头。当年新篁到嘉兴就靠轮船,碰到节日人多,客轮后面再拖客轮,那个慢啊,开一趟起码半天时间。
 
经过小羊皮房和殷家弄,就到了镇西街上的“新成兴”商店,因临近镇中心,新年里特别闹猛,常常挤得水泄不通。店对面是酱鸭摊,摊主边卖酱鸭边咪老酒,真是小乐惠。再走几步路就到大中桥了,大中桥又叫中桥,年代久远,是道光八年(1828)重建的四孔石桥,石柱上有张廷济手书联。中桥西堍有鱼行和钟表修理店、白铁店、酱油店和新篁邮电所。
 
(新篁太平寺、太平桥)
再朝北走的流泉桥原来也是石桥,后重建为水泥桥。新篁口音“流”“楼”不分,所以也叫“楼”泉桥。流泉桥南北走向,桥南堍有华山路,北堍左转进程家湾,有新篁镇医院旧址。走过流泉桥右转呈直甪的街道后,可以看到青龙桥,此桥原来也是石桥,后来改建成了水泥桥。正对青龙桥有一家新篁镇上最大的茶馆,每天清早茶客就在这里喝茶。
 
早上的雾气和茶馆里茶水的热气袅袅升腾到半空中,与不远处居民家里饭菜的香味缠绕在一起,是水乡古镇上永远忘不了的记忆。晚上的茶馆也很热闹,过段时间,总会有唱评弹的、说大书的演员为居民演出。镇西街的最北一段有米店、肉店。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老广场,《地道战》、《地雷战》、《雷锋的故事》、《铁道卫士》那些小时候熟悉的老电影,大都是在这个老广场上的“露天电影院”里观赏到的。
 
余嘉桥是一座单孔桥,西堍有照相馆,再过西连着西弄。桥的东堍连着镇东街和酱园弄。每天下午,酱园弄口摆出一只氽臭豆腐干的摊头,那个汪老伯,拿着一双尺把长的竹筷子翻氽既臭又香的臭豆腐干,现在想起那味道来,还是口水直流啊。
 
(新篁华山头)
余嘉桥以北是镇东街最北面一段,那里以前有碗店、面店、馄饨店等店铺。那条哺坊弄里曾经住过我的外公外婆,是我母亲出生的地方。走过弯弯的街道是新篁粮食加工厂,再往北是单孔石桥北郭桥,桥边有一个渔村,是新篁水产大队。
 
由于北郭桥离镇上很远,要走过三座桥和弯弯曲曲的泥路,渔村里十几个八、九岁的小孩子无法去镇上小学读书,经得当时的公社教革委同意,办起了一所渔村小学,设一年级和二年级,我受公社教革委领导的委托,去渔村担任老师,白天给小朋友们上课,晚上隔三差五地为大人们开办扫盲班。
 
两年以后,孩子们能去镇上小学读书了,那所渔村小学也圆满完成了任务。屈指算来,当年我教过书的小孩现在也已经有五十岁左右了,感叹时间过得真快!
 
回过头来走入镇东街的中段,这里非常热闹,青龙桥东堍以前是镇中心,偌大的周家厅,当时是新篁公社和镇委的驻地。周围有服装厂、布店、搬运站、糕团店、豆腐店、西药店、中药铺、染坊、旅馆等。因为新篁自古以来四周多竹子,因此竹篮、竹扁、竹箩、鳝笼等与竹有关的竹制品相当精美而实用。
 
除了竹制品以外,新篁的松糕、桂花糖糕、八珍糕、团子、烧卖、饭糍、臭豆腐、腌菜等食品也小有名气。说起烧卖,我们小时候平时是吃不到的,只有在新年里初一到初三这三天糕团店才会做烧卖,于是,大年初一我特地起个大早,匆忙来到糕团店里叫一客热气腾腾的烧卖,自己先吃起来,醋啊、蒜泥啊,直吃得头皮发麻,额头冒汗,这才又买了几客烧卖拿回去给家人吃。
 
在大中桥东堍的新篁影剧院,是八十年代建造的,被编入了《嘉兴电影志》。但是影剧院现在已被拆除,地块也划入了太平寺内。这条镇东街的“老古董”其实是紧贴中桥边的那条宽不过两米的老街,街虽小,却有广货店、理发店、烟糖水果店、茶馆、咸鱼咸肉店、图书文具用品店、棉布店、煤球店、老虎灶、纸香店、弹棉絮店等。
 
小时候常在这里玩。如今我来到故乡,小孩子们都不认识我了,围着我这个“外地人”看,发现我举起照相机要拍他们,又四下里逃散了,此情此景真如唐朝诗人贺知章在诗中描写的那样:“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走出这条镇东街弯上南就是镇南街了。沿镇南街朝东走便到了太平寺,始建于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古寺香火旺盛,但在日寇入侵时,太平寺被烧毁。九十年代初,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修复了太平寺,现已列入凤桥梅花洲的旅游景点。正对太平寺山门的太平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横跨在放生河上,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新篁新区面貌)
   现存的太平桥为乾隆廿九年(1764)由里人张镇(张廷济之父)重建,新篁通往平湖、乍浦的船只从桥下行驶。2011年政府出资将太平桥修缮一新。在太平寺的后面,草木繁茂之处,数间民房,几根石栏杆,平静安闲。殊不知,这里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张廷济的隐居之地。张廷济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嘉庆三年(1798)解元,以后几次会试未中,遂隐居于新篁,从事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其故居在1938年日本侵略军焚掠新篁时,大部被毁。
 
那条原本很富庶的镇西街被日本鬼子烧了三天三夜,到处是残垣断壁,这些瓦砾碎砖集中在关帝庙东北角上堆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华山头”。日寇还在山顶上修建了一座炮楼似的瞭望台,以监视新篁镇上的抗日活动。这也是日本侵略军的一个罪证。
 
如今的新篁在发展的同时,古镇的原貌得以基本保存。建起了新区,其发展速度是飞快的,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故乡的父老乡亲为家乡建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如今古镇商企云集,交通便捷,人民安居乐业。故乡如慈母,正期待着她的子女们能进一步焕发古镇生机,如果能让古人笔下描绘的“南舍春耕”、“太平晓钟”、“丁溪新涨”、“流泉秋月”、“白洋烟雨”、“六如夕照”等“篁里十景”得以成为现实,故乡必将更加富有诗情画意。
 
我们相信,新篁古镇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