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树民
2015年初春,过年的味道还没有完全散尽,大街小巷挂在门前的灯笼,夜幕降临时,仍通明依旧,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虽正月将尽,北方的天气依然没有回暖的迹象,倒春寒的清冷袭来,照例让感觉得有些不适。受朋友之邀,带上旅行所需用品,乘上多年没有坐过的列车,向着大西南出发了。
北方的灰黄,南方的清秀;北方的粗犷,南方的温情,随着飞驰的车轮,在窗外匆匆而过。越过豫中平原,穿过鄂陕的崇山峻岭,进入巴蜀大地。
四川,在我的意识里,长期以来,只有两个比较鲜明的“标签”。一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另一个是“天府之国”。对此,心中一直疑惑不解,怎么也无法把二者联系在一起。
“天府”,字面释义:即天子的府库,形容某地物产丰饶。“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而李白的《蜀道难》,却呈现给人们的是另一种境况,“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许多朋友的口中,也多是赞美之词。这种巨大的反差,愈发增加了我撩开其神密面纱的强烈欲望。
农历二月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已是“菜花金黄遍地开,桃粉含笑扑面来”的满园春色盛景。和煦的风,流动的云,醉人的香,把这个中国最宜居之一的城市妆扮得更加活力四射,魅力无穷。
夜晚的成都,没有太明显大城市喧嚣浮躁的“通病”,闪烁的霓虹灯下,显得是那么的安分憇静。但南方的特点在这里同样体现的十分突出。一夜无话,黎明时分不邀而至的小雨打破了如镜似的画屏,微雾行走在城市的半空,亲吻着高高的楼群和静静的河流,恍若置身进仙幻之境。
用过早餐,雨悄悄地拂尘而去,空中云层间露出了大片大片的湛蓝。天意相助,难得的天气条件为接下来的行程注入了更多期待和欣赏的元素。
1、“都江堰”,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成都上游的一处古老水利工程,集自然风光和人为建筑于一身,是知名的旅游胜地。其景恢宏大气,又色泽秀丽;既有很深的文化积淀,又有天水一色赏心悦目的观感。
未见其容,先闻其声。人还没有进入景区,就已感受到了穿街而过的滔滔江水激起的巨大轰鸣声。江两岸,各种风格的古典建筑栉次鳞比,地方风味的小吃,广场古楼前的“西游记”主角浪漫诙谐的表演,实实地把游客的胃口高高的吊了起来。
正门而入,一条石铺大道直通腹地。两旁的翠竹、鲜花争奇斗妍。沿路前行,山上的寺院庙宇,亭台楼阁,茂密的树木,飘飞的云雾;潺潺的溪流,拾阶的石梯;别致的拱桥,无际的水脉,无不让人叹为观止。
“都江堰”,不失为一处风光无限的胜景之地,但真正阅读它,欣赏它,深懂它,不在其景,而在其魂。这项前无古人的宏大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而成,是全世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人类奇迹。有人曾这样评价它的价值:“凝聚过智慧的汗珠与卓绝的远见灌溉了历史,灌溉了民族,灌溉了古诗,灌溉了良田。它充分利用了地理条件,特殊地形,山脉和水势,周密计算,科学设计,实现了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为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发挥了无比巨大的作用。”
当你面对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著名景点),细心观察其巧妙的构思和天、地、人、水合一的完美壮举,不得不击掌叫好,啧啧称奇。用一句话说:“都江堰这个奇迹,把人类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至。”拜谒北山之上的“二王庙”途中,邓小平同志的“造福万代”的题词,全面准确地对“都江堰”进行了高度贴切的概括。
整个景区的风光秀丽,游人如织,惹人流连忘返。值得特别留意的是那一江奔腾不息的碧水,它的色泽竟然是绿如玉翡翠,有点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天然的,更愿意相信是人工调制而成的。尤其是泛起的朵朵浪花,极具盛开的洁白玉兰和似锦的梨花。站在岷江岸边,与满江的“精灵”对话,赏心悦目中那种愉快和惬意,在其它地方绝对享受不到的。
“都江堰”,一颗镶嵌在四川盆地上的璀璨明珠!
“都江堰”,一尊守候于天府之国大门口的幸福之神!
“都江堰”,一部让中国人引以自豪的传世经典之作!
[图片]
2、“青城山”,道教的发源地
蜀地山水多奇秀,
引来众客画中游。
问道青城寻仙境,
不见神颜空留愁。
告别了“都江堰”,乘着极高的兴致于日落前赶到了道教圣地一一“青城山”。夜宿山下,足疗缓释疲惫后安然入睡。
“青城山”位于成都西北近七十公里处,海拔1600 米,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道教发源地之一。相传张天师一一张道陵晚年曾显道于此,并在此处羽化。之前,对此山耳闻不少,仅凭“青城山”名字就已经有了一种幽深意远之感。果不其然,一路赏来,印象奇佳,实感意外。
沿着南侧的山道,逶迤而行,在绿树掩映之中,一处处的道观仙洞格外幽静。整个布局错落有致,造型各异。摩崖石刻,逼真的塑像,川流不息的人群,旺盛的香火,为来者讲述着这里曾经的过往,叙说着一个个有关道家仙翁的传奇故事。
“建福宫”,是第一座进入视线的庙宇,虽规模不算大,但楼景一体,显得特别灵气。“天仙洞”位于半山腰处,它依山势而建,上下两层殿堂气势恢宏,道家“三师祖”正襟稳坐,面带微笑,俯视着芸芸众生。虔诚的香客熙熙攘攘,或跪蒲团,双手合十祈愿;或点燃香火,求仙保安。
顺路继续攀爬,小路一会陡峭,一会平缓;一会蜿蜒,一会开阔,好似行走在“九曲黄河阵”里,在疲劳艰难中,又充满了未知的期待。
在一处狭窄如梯的石阶尽头,“青城山”最为神圣之地“上清宫”赫然在目。主殿内的“太上老君”塑像栩栩栩如生,慈眉善目,含笑迎接着每一位到访的客人。络绎不绝的游客顶礼膜拜,将庄严肃穆的气氛推向了极致。
“青城山”有着“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称。因时间和体力原因,未能逐一观赏。但仅凭着所到之处,所观之景,足以证实不失为一方圣灵之地。
我由衷地赞叹:“青城山上道家深,仙风熏得游人醉。曲径通幽藏古观,直疑天庭落凡尘。”它空翠四合,峰峦、溪谷、道观皆掩映于繁茂的树林之中。一路之上,仿佛穿行于绿色的海洋,清新的空气和潺潺潺的流水,俨然就是一座天然的大氧吧。
站在山的高处,放眼四望,远处起伏的山峦,近前点缀于绿草之中的满坡野花,加上偶尔露出隐于林间的宫墙殿檐,完全就是一幅天成的立体山水画卷。
“青城山”的佳境美不胜收,但令我记忆犹深的却是一种似水果非水果,像粮菜非粮菜的食物。上山途中,饥渴难耐的当口,山道两旁的小摊上,有一样极像北方红薯的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好奇之心驱使下,经过询问,方知是当地的特产“雪莲果”。顾不上多想,十块钱买了拳头般大小的一颗,去皮后就狼吞虎咽似地咀嚼起来。不吃不知道,一吃真奇妙,味道近似雪梨,水分充足,略带甜意,口感清爽,大大缓解了因饥渴带来的不适。自然,我对这种美味产生了颇佳好感。几天后到了峨眉山,又与它不期而遇,再次尽情地享用了一把。在结束四川整个行程时,本想能在成都市里找到它,带上几个回去让家人也尝尝鲜,享享口福。可跑遍了几个较大的菜市场,最终还是未能如愿,至今想来,仍满口生津,回味无穷。
3、“街子镇”,休闲惬意的好地方
“小楼一夜听春雨,错将他乡作己家。”连续两天的鞍马劳顿,疲倦之意在青城山下的别墅式小楼里,一夜间被释放得干干净净。吃过早饭,决定换换心情,就选择了“街子古镇”的浪漫、风情、休闲旅程。
前些年,我曾到过一些古镇、古村落,留下的印象除了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略有区别外,其它均大同小异。故而,心里对“街子镇”并没有太多的期许,加上此地名不见经传,只能权作一次身心放松罢了。
乘大巴四十多分钟来到了古镇的街口,首先跳入眼帘的是一雄伟的古典牌坊,上书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西川第一天”。对此百思不得其解,若是“四川第一天”,还可以说得通。请教同行朋友,也无从知晓。这一个“下马威”,对我这个喜欢名胜古迹,文字游戏者来讲,可谓是莫大的讽刺,随即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经查证后才弄明白:这句话出自清代嘉庆年间光严寺僧万明《吟古寺》组诗中的一首:“古寺西川第一天,神今庙古万般全;水浇风动花开谢,只计僧多不计年。”从而才得以释怀。
沿街而行,逐渐进入繁华地段。但见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好不热闹。古色古香的川味阁楼有序地矗立两旁,土特产品、纪念品、风味小吃玲瑯满目,香气四溢。街道中间的雕塑形态各异,精彩纷呈,尤其是三个男童比试看谁尿得最高的幽默风趣的憨态,更是惹得游人无不哑然失笑,拍手称赞。最让我们乐不可支的是一对老年夫妻,竟走到近前,用手去抚摸儿童的“小鸡鸡”,而且笑的是特别的开心,无比的灿烂,我猜测他们一定是想起了自己的小孙子,在这里重新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街子镇”的最诱人之处,在于它的幽静和闲适。清澈温柔的味江与镇子擦肩而过,依北岸蜿蜒的石径逶迤漫行,绿柳衬托着红花,小船伴着青山,画廊般的巧妙构思,人与自然的无缝相合,恍若置身于梦幻似的仙境。
徜徉于诗情画意中,浓浓的悠思和惬意无法阻挡地从心底向外流出。感叹秀丽风光之余,令我大开眼界的是,沿江十余华里的堤岸上,竟遍布着风格迥异的茶室和茶摊。热烈的气氛,壮观的场面,扑鼻的茶香,茶客的幸福,是我至今见过的唯一一次。从那以后,每逢走进茶室,就不由得想起了街子镇。
天已过午,游兴未尽,考虑到下午要返回成都,继续明日的行程,不得不择一处江边的茶楼,品茗进食。为了更多地享受这难得的视觉滋润和心境的放纵,我们紧邻江边而坐,点了几样下酒小菜和两瓶二两半装的古蔺“郎酒”,泡了一壶茵茵的新鲜绿茶,边聊边喝,完全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
心平则静,气爽则神清,一番轻酌小饮,心里像被掏空了一样,直想把两岸的秀色全部吞进腹中。三时许,带着微微的醉意,带着恋恋不舍的心情,挥手告别了“街子古镇”,踏上了去往成都的路。
作者简介:
王树民,笔名山之子。1955年出生,河北沙河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