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 茶语微笑
9月是开学季,这个月的公众号文主要以亲子关系方面的文章为主啦。
朋友给我讲了她身边刚刚发生的一件事:
那天她去菜场买场,在豆腐摊前,看到一个小女孩,大约两三岁,跟在妈妈身边,趁着妈妈和摊主在称豆腐付钱的时候,她用手指戳着自己眼前的豆腐,一下,两下,三下……一块豆腐眼看就要变成蜂窝煤了。朋友就对她说,小朋友,豆腐是用来吃的哦,不是用来戳的哦。
她的语调很温柔,那个小女孩听了就愣住了,她的妈妈和摊主这时也齐刷刷地看了过来。
然后,朋友说,我没想到的是,那个妈妈一巴掌甩过来,打在小女孩的手上,然后大声地喝斥道,叫你瞎摸!看我不打死你!那个小女孩就号啕大哭起来,然后用幽怨的眼神看着我。
朋友说,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好受伤。
她是有点自责,觉得是自己让那个小女孩挨了打。但其实,她并没有做错什么,她只是出于好心而对孩子做了善意的提醒,告诉她不要弄坏了豆腐。
错了的是那个孩子的妈妈,她的一巴掌看似是在对孩子严加管教,但是让旁边的人会感觉到她是有点恼怒,对孩子以及对提醒者的,然后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惩罚孩子,同时也让提醒者觉得有压力或自责——孩子被打之后幽怨的眼光,像一把软刀子。
当朋友讲完这些,我安慰了一下她,然后在想一个问题,作为一个理想的家长,如果自己的孩子做错之后,此时应该怎么做?
我想,至少,她不会甩出那巴掌——越是瞬间动作越能暴露出她一惯的性格与教育方式,暴躁冲动,以及惩罚为主导的打骂式教育。孩子一错,巴掌伺候,美其名曰让她长记性,其实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妈妈打,是一件很伤孩子自尊的事情),也伤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其实作为一个孩子,她好奇于豆腐的质感,于是伸出了手,一戳之后她觉得戳豆腐是很好玩的一件事,于是乐在其中。这样理解她的行为,就不觉得是多大的罪过了),更伤害了孩子对于母亲的感情(一个非打即骂的母亲会给孩子幼小心灵留下多大面积的心理阴影,已经有无数的事实给与了验证)。
然后,她会对提醒者道谢:谢谢你帮我制止了孩子。
她会对摊主表示道歉:不好意思,我的孩子不懂事,把您的豆腐弄坏了。
当她做了这两件事之后,她已经用自己的言行告诉孩子,她戳豆腐的行为是错的,造成了摊主的损失,而且那个提醒她的阿姨是对的,是为了她好。相信孩子以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
要是我是那个妈妈,我会在最后买下那块豆腐,对孩子说:你看,既然你把豆腐给戳成这样了,别人可能不会买它了,我们自己买回家吧,妈妈用它烧菜给你吃。让豆腐发挥它本来的功能,让孩子知道如何为自己的错误埋单,承担后果。
当然,如果您的孩子是个任性的熊孩子,那就就不妨把豆腐给她当个玩具,让她戳个够,就当是用一块豆腐的钱买了一块豆腐给孩子做玩具,也不是不可以的。
但是,千万不要打孩子,记得,豆腐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戳的。孩子是用来教育的,不是用来打骂的。化尴尬的情境为最好的教育机会,是一个妈妈的智慧。有内心的温柔,才有外在的关怀。
其实,就在朋友讲完这段故事之后,我的脑海中立刻冒出几个月的一个情景。
当时,是在超市里,正值春节前夕,超市里可谓熙熙攘攘。我在水果摊前挑水果,这时走过一个小男孩,大概有六七岁的样子,一身新衣,跟在一个高大的也是一身新衣的看模样是他的父亲的男子后面,从他们两个人的穿着打扮,我估计父亲是这里打工的,而孩子是在老家读书趁放了寒假从老家到武汉来玩几天然后跟着父母回家过年,回家前在超市置办年货。
他看着眼前的水果,很是好奇,一个一个地拿起盒子来看,然后,这个戳一下,那个捏一下,尤其是对榴莲特别感兴趣,因为这是南方水果,并且是已经剥成一瓣一瓣地装在盒子里,上面蒙了保鲜膜。这样的水果他可能从来没有见到过,他自然是很好奇,而且它们的价格也比较贵,他知道自己的父亲是绝对不会给自己买这样的水果,于是,他就在那里拿起来捏了捏,闻一闻,然后放下。
他的爸爸脚步不停地走过水果区,直奔水产区和肉食档,这个孩子跟在他身后,一路上至少捏或戳了五六种水果。
当我看到这一幕,一方面觉得这孩子就是个熊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我一定会去制止并教训一下他,但是他是别人家的孩子,我就得斟酌一下怎么说他才能不让他觉得尴尬或者难过。
当我在斟酌时,他已经走过去了,我倒是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另外一方面,我又觉得这个孩子其实也就只是个孩子,他想通过捏的方式来了解他并不解的事物,他并不知道榴莲被捏了之后会影响它的售卖。
整个过程中,我看到他一脸兴奋而又满足的笑,那个笑容让我原谅了他的略带破坏性的行为。我只是希望他有机会能买一盒榴莲,亲口尝尝它们的味道。我知道这一定也是他在捏榴莲时心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