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董春玲
早上醒来,小菲再次跟妈妈核实:“妈妈,今天是星期天,今天要讲七个绘本!”一边说着,一边瞪大着小眼睛,还伸着手指头,特别强调了“七”这个数字。
“哦?是七本?”我明知顾问。记得星期三晚上回家时,她要求我给她讲四本绘本,我告诉过她“因为今天星期三,所以我们就讲三本吧”。
那天晚上,她就有了自己的逻辑——星期四讲四本,星期五讲五本,星期六讲六本,星期天讲七本,星期一讲一本,星期二讲两本,星期三再讲三本。
“妈妈,你糊涂了吧?星期三的时候你告诉过我的呀,我们不是说好了吗?”小菲认真地和我讲解。
“哦,想起来了,你这小宝贝,妈妈才不怕糊涂呢,有你这个宝贝给记着呢。”我们俩相识一笑。
“糟糕,抱歉,我待会儿还要去上班呀,一个上午就没法给你讲了,那可怎么办呢?”我制造了一个小障碍,也是如实交代了一个事实,看她怎么想。
“没关系,我们现在快起床吧,现在你就给我讲。”我们早早地因为读书早起床了。
她照例要去小书架上选书,选她希望我都给她听的。按照数量搬过来七本,小手抱着这么多像是有点困难,其中有两本还在她搬的过程中滑到了地上,放下又去捡起。
先讲哪本,再讲哪本,她排列好顺序,我顺从于她。
“小菲,如果妈妈上班到点了讲不完,你会不开心吗?”讲到她选择的第二本绘本《我想要太阳》时我问她。
“没有关系啊,我可以跟着你去学校,在车上你就能给我讲。”
“可是妈妈一看着书讲故事就会晕车。”
“那么怎么办呢?你晚上回来吗?回来也还可以给我讲呀,可以吗?”
“哦,那可不一定,我要看着那么多哥哥姐姐上了晚自习,还要看看他们休息的,那是我的工作时间啊。”我特意向她强调“工作时间”这几个字。
“哦?如果回不来呢,我还有个建议,等到星期二回来时给我补上吧。”这人小鬼大的样儿,小手指着脑袋,若有所思,还出来个“建议”这个词,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不知道从哪里吸收到的。
“哇!这倒是一个好建议,我们来数一数,到那天要看几本才能把今天的也讲完吧。”
小菲把剩余的书先数了一遍,一共5本;又去找了两本星期二让妈妈给讲的,和刚才的五本放在一次,认真数起来:1,2,3,4,5,6,7。
“哇,还是七本啊!”她好像发现了什么规律。
“是啊,今天都讲完了,星期二就讲两本;今天没有讲完,所以星期二就还有这么多。”我也拿过她选出的绘本,先指着周二的两本,再指着周天该讲的五本……
“来,我们拉钩,如果妈妈能回来呢,就把今天的七本全讲完,如果妈妈回不来呢,就等到星期二,一言为定!”这样的小小的仪式,总会让我们的诺言忘不掉,也格外让小菲心里放心。
想起来,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类似不能按照计划达成的事情也时有遇见,变化就是常态,孩子需要学习和培养的是应对变化的态度。时间久了,她也慢慢地学会了在有些事情面前的妥协、让步,还生发除了许多想法。妥协,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一份智慧。
总结回顾这件事情的前后,深感到做妈妈的确不简单,面对有些约定不能实现时,如何帮助孩子顺应其变?如何做到既不伤害孩子还把事情处理好?梳理几个要点如下:
一是把孩子看成“人”,看成是一个整体发展中的人、一个发展变化中的人,一个有着强大的吸收与整合能力的人,在人格上我们都是值得尊重的,尽管孩子需要大人的照顾,有了这个基础再倾听孩子说话时能尊重到孩子的感受;
二是放下大人的架子,放下高高在上的态势,全身心的在那个当下做孩子的倾听者、共同体验者、情绪疏导师、思维引导师,不讲道理,不发脾气,不随意评判,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重视,也能让孩子放松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是将孩子视为导师,如实地将问题和困难抛给孩子,邀请孩子共同想解决的办法,肯定孩子的想法,并和孩子一起建立新约定,如果孩子总是天马行空那么爱想,这是父母的福气,也将是伴随孩子人生的一张牌。
(2019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