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送别》诗,我们都不陌生。
李叔同含泪写下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无数歌手翻唱却又无法超越。
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告慰友人的一片真心。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友人踏歌相送时的深情告白。
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多么有力、质朴而豪爽,给人慰藉与力量。
而王维的送别诗更是别具一格——
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把柴门关闭。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归来?
你看人家写送别,只字未提相送时依依不舍、互相道别的场面。一开头就告诉读者——“山中相送罢”,写的是送完了朋友之后发生的事儿。
白天告别你,日暮归家来。伴随着茫茫夜幕,在柴门关闭后,我要如何打发这漫漫长夜?
这句外留下的空白,使人低回于无限的想象。
我们不妨想象:
别后回家,寂寞之情应是更浓更稠。才刚送走你,便忍不住盼望你再来看我。于是想到,一年四季,春花开放,春草再绿皆有定期,可是远行的人,你何时回归却难料定。
你还会不会来?作为一句问话,按理说应当在送别时向友人提出,这儿却是在友人已走远、日暮掩扉之时,浮上心头的一句话。于是就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句化用了《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屈原赋中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王维这两句诗则是写与友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这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儿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愁别绪所笼罩。虽然刚刚分别,却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这样的送别诗,打动了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