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敏
北宋年间,应天府虞城古王集乡民风淳朴,真真正正是:“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团结友爱,心地纯善。但话说回来,一样米养百种人,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这不王集西村就出了两位与众不同的人物来。
村子南头从西数第三家,有个寡妇人称吴大娘。丈夫去世后,独自抚养两个儿子,孤儿寡母,处处艰难,多亏左邻右舍帮衬着。吴大娘含辛茹苦养大两个儿子,并帮他们取了媳妇。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还没过几天好日子,吴大娘的大儿子俩口竟然在一场瘟疫里丢掉了性命,仍下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娃娃,吴大娘的日子苦呀!
一天又一天,孙子狗剩终于到了读书识字的年龄。吴大娘琢磨着:“人家的孩子都读书识字了,也不能亏着我这没爹没娘的小孙子呀!”便颤颤巍巍地去二儿子家拿自己存在那里的两贯钱,并打算再向儿子借一些来。吴二会一手编筐的手艺,日子过得不赖。吴大娘说明来意,吴二就准备去取铜钱。这时吴二媳妇一边朝吴二挤眉弄眼一边说道:“娘呀,你先回去,等会儿让吴二给你送去哈。”吴二媳妇是个蜜罐嘴儿吝啬鬼儿,吴二偏偏又是个耳朵根子软的货色。
吴大娘在家一等二等不见儿子送钱过来,又二次上门。吴二道:“俺侄子就是个无底洞,俺也有孩子要养嘞!”吴二媳妇更是直接撕破脸皮,不但钱不借给,连吴大娘以前存在这里的两贯铜钱也不承认了,吴大娘不禁哭出声来。哭声和争吵声惊动了乡亲们,他们把里长请了过来。吴二媳妇面子上过不去,一转眼珠计上心来:”别哭了,你这是好吃类不撂筷——没完了哈!这样吧,你若是一天一夜能把我家的铁锅偷走,俺就给你三十贯铜钱,俺和吴二再各挨三十大板。”吴二媳妇这是胜券在握,所以下的码很重。吴大娘的钱到底存在吴二家没有?空口无凭,里长也没啥好办法,说道:“限时三天吧,而且那锅只能在灶台上放着,不能放别的地方。”吴大娘只好在里长主持下签字画押。
回到家的吴大娘愁眉不展,无计可施。狗剩有个玩伴叫王伯庸,这小伯庸虽然生在官宦世家,却没有沾染官宦世家的一丁点坏风气,从小就心地善良,聪颖机敏。他对吴大娘说:“奶奶别愁,咱们共同想办法,白天不行,咱们晚上看看。”
天终于黑下来了,伯庸偷偷从家门溜出,约了狗剩来到吴二家门口。借着月光隔着门缝往里一瞧,发现吴二俩口子正使出吃奶的劲,把一个大木床抬到灶房门口。灶房门口不远处卧着一条虎视眈眈的大黑狗,主人把黑狗喂得饱饱的,让它好有精神看家护院。这条大黑狗伯庸和狗剩一点也不怕,他们整日里和黑狗玩耍,和黑狗混得熟着呢!倒是吴二两口子比黑狗可怕得多!
两个孩子打探好情况,一路小跑回去打算向奶奶汇报。半路上要经过一个水坑边沿,没想到天黑路滑,再加上心慌,狗剩一不小心摔了个嘴啃泥,弄了一身泥浆,不禁悲从中来,嚎啕大哭。伯庸悄声说道:“狗剩别哭了,咱们有办法了!”
吴二两口子在灶房门口蹲了半夜,眼睛瞪得比黑狗的眼睛还要圆。但是到了下半夜实在撑不住了,眼皮直打架,只好爬床上睡觉去了。床把灶房门口堵得死死的,想进灶房必须从他们身上爬过去。
吴二两口子刚睡去不久,两条瘦小的黑影从门旁的狗洞子里爬了进来。大黑狗摇摇尾巴又卧下了。其中一个黑影悄悄把一根胳膊粗细的竹筒插进吴二两口子的被窝,另一个往竹筒里倒了一碗泥浆,然后躲到一边去了。
吴二媳妇睡得正香呢,感觉身上粘糊糊的。他一脚把吴二跺醒,尖着嗓门喊道:“你这挨千刀的,竟然屙了一床!”这吴二平日里虽然惧怕老婆,可是睡得正香,被跺了一脚,又被冤枉,一股无名之火“腾”地冒了出来:“你这婆娘,自己屙的竟然怨我身上。”边说边狠狠还了一脚。吴二媳妇哪受过这种窝囊气,直接扑到吴二身上连抓带挠,俩口子一直从床上打到床下,从灶房门口滚到大枣树旁……
日上三竿,小伯庸、狗剩、吴大娘以及众乡亲簇拥着里长举着一口铁锅来到了吴二家。吴二两口子正各自生着闷气呢!看到大伙到来,才想起“铁锅之约”来。白底黑字画着押呢,吴二媳妇只好像挖自己眼珠子似的,哆哆嗦嗦拿出了三十贯铜钱来……
打三十大板时,打板子的人可是卯足了劲一板一板打的实在极了,十里八乡都能听得到吴二俩口子尤其吴二媳妇尖尖的惨叫声吆!知道事情来龙去脉的乡亲们都为九岁的小伯庸竖起了大拇指!
这个智斗不孝子、刁钻媳的小伯庸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尧臣,在北宋天圣五年高中头名状元,后来又成为为国解忧、为民谋福的朝廷重臣,为美丽纯朴的古王集乡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后记:我十岁之前生活在虞城县古王集乡,那个时候我的父亲在潘耿庄一带当棉花种植技术员。我偶尔会坐着父亲的老式自行车奔波在田间地头。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我在自行车上睡着了,父亲把我寄在一位老婆婆家里,醒来之后,婆婆怕我着急,给我讲了这个故事。婆婆讲得绘声绘色,所以我印象极其深刻。)
作者简介
杨慧敏,虞城人,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