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是若尘 若尘说电影
耶稣
耶稣,基督教的创始人,他宣称自己是上帝的儿子。他这么说,是要实行宗教改革,改革犹太教!
他对犹太教上层利用宗教去压制人民非常不满。于是他改动犹太教的教义,收徒传教。
结果就是,犹太教上层到罗马帝国当局那里,检举耶稣意图谋反称王,罗马总督彼拉多判处耶稣死刑,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
因此,十字架也就成了基督教最重要的标志。
使徒保罗
耶稣死后,他的徒弟们继续传播他的教义,后人称为使徒。
其中,贡献最大的使徒是保罗了。
《圣经·新约》的作者就是这些使徒,他们把耶稣的言行记录下来,教导信徒,规劝不信的人皈依。
耶稣和保罗改革犹太教,主要有六个方面:
1、权威经典。
犹太教的是《圣经·旧约》;基督教就是《圣经·新约》。
2、上帝形象。
犹太教的上帝是严厉的,甚至是严酷的,人类的表现要是不好,他就让人类全部灭绝,诺亚方舟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次。
基督教的上帝呢,是慈爱的父亲,他爱所有人。
3、选民范围。
犹太教的选民就是犹太民族;
基督教的选民是所有信徒,不管你是不是犹太人、不管你是什么血统,只要信上帝、信耶稣,就是选民。
4、世界结局。
犹太教规定的世界结局是,上帝指引犹太人最终去到迦南这个“流着奶与蜜”的目的地,就在耶路撒冷附近,现在也实现了,就是以色列。
基督教把这个改了,改成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借鉴了中亚地区的摩尼教教义,也就是善恶两元论。
5、教会结构。
犹太教的教会是被祭司阶级垄断的。
耶稣正是因为痛恨这种垄断而腐化的权力,发动了草根宗教运动,所以,基督教的教会是信徒团结起来的团契,团契也就是伙伴关系,充满了平等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督教也是一种民主运动。
6、核心追求。
犹太教教导信徒爱上帝、爱自己的民族,是一种群爱,识别民族边界的标记是律法。
基督教扩大了爱的范围,不仅爱上帝、爱自己的民族,还要爱所有人,甚至包括了敌人,是博爱。
有人说,基督教可以没有耶稣,但不能没有保罗。可能也确实这样,没有保罗在关键结点对基督教的推广与改革,基督教说不定当时就淹灭在历史之中了。
基督教的苦难
基督教诞生时,也就是罗马帝国初期。凯撒之后的屋大维时期,公元2000年多一点。
基督教是一个苦难的宗教,至少它自己是这样给自己定位的。
基督教的苦难有以下几点:
第一,耶稣和保罗都死在了帝国的手上。
第二,彼得是耶稣的重要使徒,耶稣让他当了第一任教皇,他也死在了帝国手上,不仅如此,开始的十几二十任教皇要么被处死,要么被流放,没一个好下场。
第三,帝国把虔诚教徒扔进竞技场和狮子老虎搏斗,给罗马人取乐,这种事情在圣史里面记载很多,被帝国拘捕的时候只要放弃基督教信仰就能饶命,宁死不屈的圣徒在圣史里也有很多。
君士坦丁
耶稣和保罗创立基督教300年左右时,基督教就迎来了好运,君士坦丁在公元307年登基,在公元313年颁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不再是邪教,并宣布皈依基督教。
据说是君士坦丁的老妈信了基督教,整天跟他讲道理,终于他痛改前非,皈依上帝。这个基督教圣史里讲出来的故事显然是不可信的。
从君士坦丁一辈子的作为来看,他对基督教就是利用,没什么虔诚,拿教徒的标准来衡量,他绝对不合格,不过拿皇帝的标准来衡量,他确实雄才大略。
他毕生都没有按照基督教的要求去生活,而是依旧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比如,他一点也不谦卑,更谈不上什么忍让,杀伐决断,该出手的时候绝不手软。
有主教胆敢冒犯他,照样流放。他的生活既奢侈又故意制造神秘感,营造一种高高在上的地位。
要知道,奢侈和神秘最能让臣民觉得皇权辉煌灿烂,简直跟天神一样。
主教被流放,说明基督教不仅不愿意,而且敢反抗。要知道,基督教就是从反抗中诞生的,耶稣就是头号反抗者,基督教从来不缺乏对世俗政权的反抗精神和勇气。
拜占庭的东正教
君士坦丁上一任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因为罗马帝国太大,不好管理,就把罗马分成了东西两个帝国。
在君士坦丁手里,一个新都城君士坦丁堡建成,也就是今天你熟知的伊斯坦布尔,新都建成后,君士坦丁堡迅速成为罗马帝国的中心,西边的罗马城则逐渐被放弃、遗弃、抛弃。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灭亡,进入中世纪,东罗马帝国仍然存在,它后来被叫做拜占庭。
东正教成为了拜占庭的国教,但一直是拜占庭帝国政权的附属,宗教权力从来没有大过政治权力。
拜占庭帝国又支撑了1000年,直到公元1453年才被突厥所灭,君士坦丁堡也就变成了伊斯坦布尔。
拜占庭一直认为自己才是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人,西边不是;宗教也是如此,东正教我们的叫法,他们自己一直认为自己是正统的基督教,西边不是?
拜占庭帝国被突厥灭了之后,俄罗斯继承了东罗马和东正教的正统。
奥古斯丁的神学体系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的顶级人才,公元387年,遇到了米兰大主教安布罗斯。奥古斯丁被堪称完人的安布罗斯收服。
奥古斯丁在皈依基督教之后,写出了许多解决关键神学疑难的著作,正是在他手中,基督教神学达到了稳定形态。
人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有善有恶,那恶是从哪里来的?
比如,这个问题对摩尼教来说,就不是问题,摩尼教本身就主张世界是由并列的善神和恶神交战推动的,恶就是来自恶神。
那么,摩尼教就对基督教提出质疑,你们说上帝全知全能全善,那么恶也是他制造的吗?如果是,那他就不是全善的,如果不是,那恶从哪里来?
奥古斯丁有力地回击了摩尼教,用“光照论”解释了恶是怎么回事。
他论证说,恶不是实体,不是有,而是虚空,是无。什么意思?恶是因为缺乏上帝之光,光没有照到的地方就是黑暗嘛,黑暗不是有什么,恰好是什么也没有嘛。你看,这样思路一转,上帝的完美形象就保住了。
第二个问题马上就来了,那既然虚空了、黑暗了、恶了,上帝他老人家知道吗?如果不知道,他就不是全能,如果他知道,那他老人家为什么不清除黑暗,让上帝之光普照世界,这个世界不就美好了吗?
奥古斯丁有力地阐述了一个理论,叫预定论,就是什么事情上帝都预先决定好了,奥古斯丁用它解决了上帝全能和人的命运之间的问题。
预定论和宿命论完全不是一回事。
宿命论是说你的命已经定了。奥古斯丁提出的预定论是说,所有事情上帝都安排好了,不过,只有他老人家知道,凡人谁也不知道,不要说世界的走向,就连你自己被他安排的命,你也不知道。
所以,你不要去猜上帝的心思,一切都是他安排好的,坏事、恶事的出现是为了刺激,成全好事、善事,上帝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他有谱,而你完全不知道他的谱。所以你只能按照他给你的诫命,爱,去生活。
有了预定论,复杂世界里相反相成的奥妙,就都收到了上帝的口袋里。但又会引出一个大麻烦:如果上帝都安排好了,我们人还能干什么呢?我们岂不都是上帝的木偶?
这就有了奥古斯丁的第三大贡献,自由意志论,就是说人有自由意志,而且是上帝给的。上帝安排好了一切,不过他还是让你作出选择,从善还是为恶,是你自己的选择,所以结果是你自己负责。
上帝知道你会选择什么,但他不阻止你,就像他没有阻止亚当偷吃禁果一样,但最后,他会给你结果,和你的选择相匹配。
自由意志论解决了道德是否能够成立的问题,因为人拥有自由意志,才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了自由意志,无从选择,自然也就没有了责任,道德也就消失了。
此外他还解决耶稣地位的三位一体论、解决人的根本定位的原罪论、解决教会地位的方舟论。
罗马城被蛮族攻破洗劫,信基督教的人问,基督教已经是罗马国教,罗马就是上帝之城,怎么会遭此大劫?
奥古斯丁回答说,罗马不是上帝之城,真正的上帝之城是基督徒的团契,也就是基督徒组成的集体,而不是任何世俗政权。
罗马就像所有世俗政权一样,是俗人之城,是“地上之城”,是爱自己的人们组成的,它就是黑暗和邪恶,所以毁了也没什么可惜。
上帝之城和地上之城,这就是奥古斯丁的“双城”。从奥古斯丁开始,西方和所有文明都不一样,被一劈两半,一边是世俗的,一边是精神的。
是奥古斯丁对教会的定位,我简单概括为四点:
第一,教会是人得救之必须。也就是说,基督徒必须进入教会才能得到上帝的恩典,独自修炼不行。
第二,教会确实要与世俗国家分开,保持自己的纯洁,它的目标是精神生活,比世俗国家更崇高。
第三,世俗国家是神学里的俗人之城,理想的教会是上帝之城。
现存的教会里面当然也有坏人,不过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去筛选坏人,只有上帝才有。所以,实现教会的纯洁,达到理想状态,是上帝在末日审判时做的事情,人在此之前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去做。
第四,现存教会的正统在罗马大公教会手中,所有教会都要服从它的权威。尽管它不是绝对纯洁的,但它是耶稣亲自授权彼得建立的,是最靠谱的,基督教的事业只能统一在它的旗下。
查理曼大帝
查理曼是西方中世纪政治和军事上的头号大人物,扑克牌里面的红桃K就是他。
黑桃K是大卫,梅花K是亚历山大,方块K是凯撒。
查理曼当政期间,基本上征服了整个欧洲,建立起来了加洛林帝国,王国达到顶峰状态。
现代的历史学家们通常把加洛林帝国的建立看成欧洲的诞生。
查理曼让他的臣民都信奉基督教,为巩固和教皇的关系费了不少力气。
教皇也给了查理曼一个大大的惊喜:公元800年圣诞节,教皇里奥三世给查理曼加冕,称他为“罗马人的皇帝”。
教皇给查理曼加冕,这么一弄,西方教廷和拜占庭教廷心生嫌隙。
最终,在公元1054年,罗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大牧首公开决裂,互相开除对方的教籍,大公教和东正教从此各走各路,西方与拜占庭就此完全分离。
教会分裂
法国国王美男子菲利普。1303年,他的党徒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城市阿维尼翁,囚禁了独断专行、刚愎自用的教皇博尼法斯八世,教皇在这里受尽折磨,尽管后来被解救,但很快就死去了。
自此之后,教廷就留在阿维尼翁,完全被法国国王控制,一直到1378年才结束。教廷和教皇的威信已经荡然无存。但这只是教会跌落万丈深渊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教会大分裂。1377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把教廷从阿维尼翁迁回罗马,但他第二年就去世了,于 是,一堆法国裔的红衣主教被围困在罗马城,选出了新教皇,但他们很快就和新教皇翻脸了,跑回阿维尼翁说,之前选的不算,又选了一个新的教皇。
结果,罗马一个教皇,阿维尼翁一个教皇,各自带着一堆红衣主教,都说自己是真正的教皇、真正的教廷、真正的红衣主教团,都说对方是冒牌货。法国和它的同盟国显然支持阿维尼翁的教皇,其他国家支持罗马的教皇。
就这样,两个派系并立了30多年,基督教世界终于忍无可忍,在法国国王、神圣罗马皇帝的支持下,主教和红衣主教们1409年在比萨开会,想要结束这个滑稽的局面。结果搞出了一个更滑稽的局面:大会的方案是两个旧教皇同时退位,在会上选一个新教皇,新教皇倒是选出来了,两个旧教皇又不退位了,结果这下有了三个教皇,相持不下。
这种局面延续到了1417年,终于三皇归一。
但还有第三步。教会大分裂是结束了,作为结束教会分裂后选出的第一位教皇,马丁五世,他强取豪夺、横征暴敛、卑鄙下流的事情都来了。
这个时候,路德出现了,他把教皇看成了骑在整个西方头上的吸血鬼。
天主教和新教
从路德开始,西方的基督教分成了天主教和新教。
天主教延续中世纪传统、奉罗马教皇为尊。
新教则另起炉灶,完全不承认教皇的权威。
天主教的教堂富丽堂皇、金玉满堂,窗户上都是用彩色玻璃拼贴成的画作,墙上有气势恢宏的巨幅壁画,穹顶上有宝石水晶的华丽装饰,小祠堂里供奉着各种圣人。
新教的教堂简洁朴素,天主教教堂里面那些富丽堂皇都没有,甚至十字架上都光秃秃的,连耶稣都不在上面。
天主教教堂和新教教堂之间这种奢华和简约的风格对立,根源在于它们之间教义的差别。
路德对基督教的改革,可以用四个字来解释清楚:“因信称义”。
什么意思?就是说只要你虔诚地信仰,不需要任何别的条件,就能证明你是一个好基督徒。
后来经过新教神学家们不断的努力,到了法国神学家加尔文手里,新教的教义完全成型,它和天主教有四个重要的区别:
第一、人凭什么得救,天主教认为靠上帝的恩典和人的善功,你可以把善功理解成做好事、积功德。
而新教认为人能得救只靠上帝的恩典,否定了善功的作用。
新教认为,得救完全取决于上帝的恩典,上帝把一切都安排好了,人做什么都没有用,人不能跟上帝挣表现,更不能跟上帝讨价还价。
人做好事是应该的,如果善功被拿出来计算,谁多谁少,就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你看,教皇们不就把善功变成赎罪券,拿来卖了吗?为了杜绝任何类似的坏事,新教从根源上直接否定了善功,这样一来,教皇们的胡作非为就被釜底抽薪了。
第二、是宗教权威的标准,天主教认为权威是教皇诰令,新教认为只有《圣经》。
在路德之前,一般的基督徒没有文化,读不了拉丁文的《圣经》,他们学习基督教的教义只能靠神父布道,而神父布道必须遵照教皇对教义的各种裁决,就必须以教皇诰令为准,所以宗教权威是教皇诰令。
但新教认为基督教的唯一权威就是《圣经》,就是上帝的说法,任何人的说法都不足为据。这样一来,教皇的宗教和法律权威就被彻底否定了。
第三、教会是什么,天主教认为教会是具有强制力的信仰和道德管理机构,是人得救的诺亚方舟;
新教则认为人人都是祭司,每个人直接和上帝联系,不再需要经过神父、主教、红衣主教、教皇,彻底做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教会只是基督徒的团契,也就是基督徒的聚会、组织。
这样一来,教皇领导的天主教会对于新教徒来说就是多余的,新教徒可以自己组成教会,平等地团结在一起。
第四、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天主教认为是在服从教会的前提下获得拯救。
而新教则认为基督徒必须在一切事业中侍奉上帝,增添上帝的荣耀。
在天主教的生活观里面,只有神职才有意义,出家成为修士,专职侍奉上帝才是高尚职业,其他的职业只不过是俗世的蝇营狗苟。
新教,主要是神学家加尔文,打破了这种狭隘的生活观,认为每一个职业都是为了荣耀上帝。这样一来,所有职业都和神职一样神圣了。这也给商业社会打了一剂强心针。
天主教和新教分裂之后,天主教也很快进行了改革,但基本教义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