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印珍
书里说,女人是水做的,怪不得我对水独有情钟。小时候在北方老家时,常常望着村边老湾的水出神。清幽幽的水啊,泛着涟漪,风儿轻轻吻着水面,那么富有诗意。岸边树上的红枣已羡慕不已,也纷纷投入水的怀抱,羞得脸更红了。
夏季傍晚村里的青壮年小伙子,来至水边纵身一跳,哈哈,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啊!女人们都在月光朦胧的时候才在老湾的另一边嘻嘻哈哈地下水,洗去一天的暑热和疲惫......时光如梦,那些美丽的碎片,只能在记忆闪着幽兰的光。
如今退休的日子,却在宁波度过,清晨去月湖,看到水中的荷花,便想到一首小诗:“露珠对湖水说,你是荷下面的大露珠,我是荷叶上的小露珠。”傍晚来至在姚江边上,望着鸥鸟在江面上时而飞翔,时而似个哲人一般独自站立在水中的木桩上,低着头,沉思着。江边的芦苇在清风中讲着自己的故事,我也与她对话:“你的花是穗,起初你是芽,悄悄似婴儿的头发,柔软光亮且滑,色是淡绿,我的心底拥抱一个娃,甜蜜似小手抓,你悄悄地变成白发,经历了生命的甜酸苦辣。”
我站在姚江边,心中常常轻唱着“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依水而居。”
见到夕阳照射江面,便想起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此刻,我的心胸如此宽阔,能装下四明山高,姚江水长......
是啊,听宁波老前辈万伯春讲过姚江的风流。“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唤取仙人来住此,莫教辛苦上层城。”这是公元104年,年轻有为北宋王安石调任鄞县县令,4年离任而去,小船悠悠飘在姚江水面,望着一江清澈的水,两岸青山远离而去,即兴的一首诗《泊姚江》。
此诗抒发了王安石对姚江和四明山美景的深爱之情,并听到他大胆地唤取仙人的声音,哈哈,各位仙人来吧,到姚江,到四明山来吧,别去天庭辛苦啦!
姚江,因为爱你,便想多了解你:姚江,古称舜江,又名余姚。姚江源头位于余姚市大岚镇大岚村,夏家岭东北眠冈山。眠冈山主峰687米,眠冈山东坡有一前一后两个泉眼,无论是酷暑严寒,泉水长年经流不息。坡上有一石碑,刻着“余姚江正源”浑厚有力五个大字。
夏家岭发源的梁弄小溪穿越千山万壑流入四明湖,过了四明湖,开始流入姚江。小溪流汇成江河的故事不仅仅在书里,而就在这里发生!
大岚自古为道家胜地。历代方士仙客留下足迹。据东晋道家葛洪《神仙传》记载,四明山曾是东汉上虞县令刘纲与樊夫人求道成仙之地。刘纲会道术,他写得檄文能召唤鬼神。真想见一下,那檄文是怎样招魂的,神奇的东西有着很大诱惑力!时光隧道里,总有些扑朔迷离的故事!
宁波人的口音,有时候是混的,河姆渡是姚江的一个渡口,河姆渡口有一块碑,上有《黄墓渡考》:河姆渡书成黄墓渡,因南岸覆船山有黄公墓而得名。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曾居夏,号厦黄公。汉初与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号称商山四皓。黄公又避地“甬东”,传说是现在的黄贤村。那么黄墓渡因乡音接近变成河姆渡。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枕水而居,听着滔滔姚江水渐渐进得梦乡。河姆渡古迹挖掘出的玉器、陶器、骨器、稻谷,干栏式屋舍遗迹,动植物遗骸等全面反映了中国母系氏族的繁荣。那是璀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渡口,多么富有传奇色彩啊!
越王勾践的故事,我们不陌生吧。河姆渡上游不远处有个车厩渡,传说便是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厉兵秣马的地方。站在车厩渡,我们可以把思绪的触觉伸向历史的隧道,可以遐想越王勾践的士兵们或扶犁耕种,或练兵呐喊,劳作或操练之余望着清澈的姚江水,灵魂的皱纹也被熨平了。
水是流动的诗,慈江是姚江的一个支流,却因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慈江是浙东大运河的主要河段。也是中国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名垂青史啦,那么慈江的母亲姚江当然也名垂青史喽!
慈江的水似顽皮的孩童,欢快地流过慈江大闸后流经慈城,慈城南面有一段连接丈亭慈江直贯东乡的河道叫管山河,管山河上有一座夹田桥,夹田桥以南直河叫刹子浦,这个带有乡土气味的名字刹子浦,它沟通慈江和姚江。这个刹子浦还有着历史人文的痕迹,是南宋丞相制使吴潜于宝佑五年(1257)买良田号召当地民工开挖而成。
遐想当年的吴潜是何等的壮志凌云,他亲历工地,看到民工们肩挑人挖,热闹非凡,一脸的满足和期望!
刹子浦和姚江连接处有一座重要的水利工程小西坝,也是吴潜倡导所建。小西坝隔江与鄞州的大西坝古渡对接,是古代船只往来于慈江、姚江的必经之路。大西坝,小西坝,海曙作家协会组织我们去参观过的,提到它们,我便似遇到有感情的老朋友。因为家住大海曙西望春桥,我常在姚江边散步,听西洪渡,邵家渡诉说姚江的前生今世,还曾在邵家渡乘船品读姚江悠悠诗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姚江边的古慈城也是闪烁着历史文化光芒的,慈城是个古县城,始称句章。据考证,句章城在姚江边陈山渡附近王家坝一代。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划越州东部区域设明州(宁波),分为慈溪、奉化、翁山(今定海)、贸县等四县。朝廷委派名相房玄龄之孙房琯为慈溪首任县令。这可是个爱民勤政之官,满腔热忱的地踏遍慈溪山山水水,最后选择九龙戏珠之地建县治。姚江水孕育的慈城为慈溪县治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悠久历史。后来改为慈溪镇,又改为慈城镇,一直使用至今。
凡事总有两面性,慈城由于不再是县城,几十年来,便没有大规模开发,保留了整个县城的格局,街道弄堂河道走向均未改变。大批明清古建筑保留完好。享有“江南第一古县的美誉。宋朝始建的孔庙,居城之中,历代屡有兴毁,以迄于今。唐代始建的城隍庙位于慈城县衙西侧,宋咸淳四年(1268)重建。历朝屡有修葺。现在的城隍庙属于清代规制。庙院宏大,布局完整,是一座中国道教庙宇典型的建筑形式的殿堂,其神学意趣和前朝后寝的功能时分明显。慈城城隍庙是目前国内恢复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徜徉之中,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不知今夕是何年!
慈城的古建筑还有明清的甲第世家、福字门头,符卿第,布正房和清代的冯俞宅等名人故居,其中冯岳彩绘台门是江南彩绘的重要实例,具有彩绘画的遗风。慈城古建筑群规划合理,布局紧凑,用料讲究,构思精巧,堪称江南民居代表之作,2006年列入国务院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若康熙来走一走,也许还有一部电视《康熙在慈城》好拍呢!漫步慈城,犹如看到熙攘的古人身影,秋风从历史隧道尽头吹来古时候的气味!
慈城文化荟萃,人才辈出,历史上曾出过5位状元,1位榜眼,三位探花、519名进士。
我为了写一甲探花姜宸英,那个秋天,我的脚步亲吻过这片土地,我的心儿与当年故土的壮志满怀的姜宸英碰撞过。姜宸英是这些探花中最有个性、最富传奇色彩的了。他是一个千年科举史上绕不过的人物,几乎所有重要的有关中国科举的著作都会提到他。他的人生经历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他成为人们解析科举制度不可多得的典型人物。
姜宸英 (1628—1699),字西溟,一字苇间,号西溟。清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故居在今宁波市慈城镇尚志路,称探花第。姜宸英是清初名闻天下的大名士。他生性狂狷,性情刚烈。所行所为随心而动,以奇行卓识称誉于世。
姜宸英作为文学大家,其文疏古排宕、峭拔挺劲,甚得欧阳修的神韵。他一生读书,以 《四书五经》为根本,终生致力于精细深邃的注疏,对诸子百家和历代史籍也多方寻证,独抒己见。其著述考稽以证经史之语,考礼制者居多。他的散文内容风雅渊博,笔法雄健遒劲,文心缜密细微,结构严整回环。
姜宸英还写过许多诗。他作诗效法杜甫因而以沉郁为本色,但同时也参学苏轼,故诗亦有清新旷达、富有文化的特征。
一春强半是春愁,浅白长红付乱流。
剩有垂杨吹不断,丝丝绾恨上高楼。
姜宸英很早就成为享誉全国的名士。常应当时的达官显宦、文人学士之请为其家人作碑或为著作作序。他与秀水 (今嘉兴)朱彝尊、无锡严绳孙并称“江南三布衣”,其名声远在身列科甲、职为公卿的儒臣文官之上。康熙皇帝对他的才学称誉不已,曾对身边的大臣说: “姜西溟 (宸英)古文当今作者。
姜宸英的声名早为康熙皇帝所知,众多考官都争相录取姜宸英为门生。但在漫漫几十年的科举路上,姜宸英却踟蹰独行,久困考场,直至70岁的衰年才考中一甲探花,入仕后,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两年之后又被任命为顺天乡试副考官。
这年顺天乡试时,李蟠为主考官,姜宸英是副考官。姜宸英在阅卷时,看到一份试卷,文笔像小老乡姚观的,便心直口快地对旁人讲:“这一定是姚相公的试卷!”谁知揭榜后,姚观果然高中魁首。那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啊!
天真,简单的姜宸英却遇到了复杂的官场风波。这人一复杂,地球也要变得千疮百孔,杂乱无章;人一复杂,世界就无宁日、纷争、摩擦、战火、硝烟、血腥……
那些落榜的官员子弟,在揭榜之地,义愤填膺啊,那架势,恨不能把姜宸英千刀万刮喽!他们接帮成群,状告姜宸英开后门。这叫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锤!御史鹿佑闻知道后,马上将此情作为履行职责的大好机会,向上弹劾了姜宸英和李蟠。
这下姜宸英可就倒了大霉了,于是,一起科场案,在御使的“妙笔生花”下发生了。姜宸英和李蟠一起被投入监狱,不久,李蟠被发配到东北的尚阳堡。姜宸英得知李蟠下场后,料定自己后果会更惨,便在狱中饮药自杀了。其曲折艰难令人扼腕叹息。
这片土地上还孕育了当代著名京剧大师周信芳,金融界领袖秦润青中科院院士谈家桢、颜鸣皋、朱祖祥等江南精英。丰富的人文资源,使姚江畔的慈城闪耀出迷人的光芒!
慈湖,是慈城的一张名片,位于慈城北面,它汇集北山来水,是慈江的重要水源之一。慈湖为唐朝房琯任慈溪县令时开凿,水清清如镜,三面群山怀抱,如屏如障慈城素有虎踞龙盘之称,慈湖也因“龙”而灵秀,南宋大学者杨简筑室湖上,为缅怀杨简,因名古师亭。1986年,港胞捐款重修古师亭,如今慈湖成为慈城的历史文化象征。
姚江上最重要的县城就是余姚,余姚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涌现出许许多多历史文化名人。
不慕富贵的严子陵是东汉著名隐士,也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初助刘秀起兵功成名就身退归隐著述,设馆授徒。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子陵,但严子陵隐性埋名退居富春山,享年八十岁。葬于富春山。范中淹撰写的《严先生祠堂记》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中国古代集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为一身的全能大儒王阳明,生于明朝中期,发明“身心之学。”一生事功赫赫,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所创阳明学,影响遍及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
黄宗羲则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经济学家。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主张“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制,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意义,对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古书里活着一个重气节的朱舜水。明清之际学者、教育家。清军南下江南后,朱舜水积极从事抗清斗争,后看到复明无望,为保民族气节,毅然辞别国土,弃离故乡,流亡日本。朱舜水寄寓日本二十多年,仍着明朝衣冠,追念古国。朱舜水在日本讲学时摒弃了儒家学说中的空洞说教,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文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他的思想,对日本“江户学派”有很大影响。
姚江水来自四明山溪水,而四明溪水流经梁弄横坎头村,这里的山水曾经哺育过千千万万的抗日儿女。皖南事变后于1942年谭启龙等到三北主持浙东党委工作,发展抗日武装,逐步形成四明山为基地,梁弄为军事指挥忠心的抗日根据地。
清晨的阳光,穿越林子,嘹亮的军号穿越在千山万壑之间,新四军战士们唱着他们自编的歌曲,“梁弄镇,明亮亮,四明山上升太阳,浙东来了共产党,一片红光满山岗。在阳光,山风歌唱中,新的一天开始了。抗日战士们从小石桥上走过,他们和荷着钢枪的身影映照在清澈的溪水里。他们面对姚江水,吟唱着,”姚江水,长又长,比不过共产党的的恩情长,减租减息为穷人,共产党啊像亲娘!姚江啊姚江,一江水,孕育着人杰地灵的四明人家。滔滔姚江水,不停地诉说着,这里山水的人家的美丽故事!
然而,谁知姚江边两岸的人民却也曾经被水所害,苦不堪言的奈。生活是残酷的,不管你承受得了,承受不了,它总是按照固定的脚步,一步不差地走下去。
每到雨季,江水倒灌,泛滥成灾,沿江淹掉万亩良田。每遇旱季,咸水倒灌,虽江水滚滚,却无法灌溉。1953年,干旱53天,三十七亩农田受咸减产,地理学家黄宗羲曾在《今水经》写到,“姚江咸潮上下两百里”。成群结队的螃蟹,撒着欢地破坏着农田,这成群结队的螃蟹若是在滩涂便是一串串诗,而泛滥在农田则是害!
姚江和奉化江汇合后称甬江,素有母亲河之称的余姚江两岸每干旱一月可溯至丈亭、余姚,四十天可上溯至虞通明坝,整个姚江平原水稻严重减产,沿江地区颗粒无收。农民祖祖辈辈渴望在咸潮源头建闸,但过去民贫国穷,没有条件。
其实这一构想,我们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过,1916年8月22日,孙中山先生莅临甬城。当天下午,他在当时的省立第四中学宁波各界为他举行的欢迎会上发表演讲,中山先生分析了宁波的区位优势后,高瞻远瞩地提出,宁波应该讲究水利,发展海运。宁波地位较之杭州、汉口为佳。杭州、汉口水运不能直达外洋,而甬江港口如能加以整理修改,可与各国直接通商,以繁盛上海,其港口已有淤积之患,欲加以改正,颇非易事。而在宁波、镇海口岸修建则较易。若能将甬江两岸筑一平行之堤,则永无淤积之患。而吨位极大之轮船也可出入,则宁波之商务自无不发达矣......
有某种东西,使我们的所有行为,所有人际互动,所有思想,都离不开自我这个中心点。而建造姚江大闸,是宁波人的共同需要,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
虽说靠山吃山,靠谁吃水。人却是生活的主人,有着改造自然的主动能力。说干就干。1958年9月11日来自余姚县,宁波市、镇海县的一万多名青壮年,聚集在江北雷家埭村杨家桥头,在距离三江口,3.3公里处弯头平地上截弯取直,建造姚江大闸,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壮举!工地上,人山人海,肩挑手挖,劳动号子震天响!嗨吁,嗨吁.....一个改天换地的时刻到来了!土法上马,边设计,边施工,仅用10个月的时间,投入165万劳动力,完成了长165.2米,36孔,总净宽118.8米的一座大型钢筋混凝土水闸,最大排流量1030每秒立方,是宁波历史上最大的阻咸蓄淡水利工程。
怎能忘——施工最前线,水利前辈施求臧作为指挥部技术分责人,带领年轻的技术团队,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特别是针对大闸软粘土强度不足,提出并采用黄泥垫底层,调换软粘土地基;怎能忘,年高八十宁波市政协原副主席孔凡生,深入工地,编写整合了大闸的整个设计,并用简易的计算尺完成了复杂的设计计算。
怎能忘——水文专家林显钰根据流域降雨量标准,,多次细心技术测算,提出设计过闸流量,大闸定下36孔泄洪布局方案。
闸区基坑开挖工程量极大,工地上一万多名民工挖出的淤泥需要挑到500米外的堆土区。大家轮流接力卸担,你追我赶,热火朝天,流水线操作,一天要穿破三四双草鞋。工地上涌现出挑泥冠军郎恩友,大力士陈仁潮,带伤作战张庆等一大批先进人物。时光如穿梭,当年为姚江大闸贡献力量和青壮年,如今,已近古稀!
然而,当他们每每走过姚江大闸时,心底总会泛起自豪的波浪。激情岁月的一幕幕会浮现眼前,他们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姚江大闸见证了他们的成功,万亩良田见证了他们的成功!滔滔江水见证了他们的成功!
姚江大闸的建成与投入运营是宁波水利工程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代末之前,姚江饱受每日两次的咸潮侵袭,姚江大闸化解了困扰姚江平原几千年的自然灾情,阻咸蓄淡。累计排水量649.79亿万立方米。年排水量约11.6亿方,年均排水104次。多次受到台风、洪水及干旱的考验。姚江大闸每日拦截两次上溯姚江的咸潮。河道水库可蓄淡4000多立方米。同时大闸承担着沿江两岸农业灌溉用水,鄞西、鄞东南、江北三大水系河网补水和生态环境用水,舟山大陆引水,宁波大工业供水等重任。姚江大闸已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之一,姚江大闸作为当代宁波水利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承载着数代水利人的水利梦!
我常常散步于姚江,悄悄对姚江水说着心里话:
姚江
我心底的牵挂
总来探望
听听波浪说的话
看看水边微笑的花
清凉的江风
似调皮的孩童
悄悄吻我的脸颊
我静静地
守着姚江它
心靠了岸
有了家
哦,悠悠姚江,有说不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