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延续中华文明灿烂 ——读余秋雨和易中天有感

时间:2020-10-18 16:47:05    来源:
延续中华文明灿烂
——读余秋雨和易中天有感
文/吴芳莲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而我则想说:“余秋雨,我所爱也,易中天,亦我所爱也,二者可兼而学之。”
 
余秋雨和易中天都是文化名人,虽然好像两人互相还有点看轻,但一点也未影响他们文章受欢迎的程度。每每读两人的文章时,我总是会惊叹中华先哲的惊人智慧,惊叹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惊叹之余,也会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清醒,也会更加的热爱中华古老文化。
 
易老师是教师育人者,感觉更中庸一些,余先生是文化学者,可能更自我一些。两个人的风格就完全迥异。
 
易老师,开公众号,开抖音,开头条,很潮很贴近社会。写文风格是嘲谑诙谐、插科打诨。将历史写的像侦探小说一样好看,细说大唐,“大唐的公主真不省油,以至于《新唐书》不得不开设专栏,为这些小姑奶奶和老姑奶奶们树碑立传。女皇武则天也偏爱小鲜肉。”说魏晋的司马懿时,调侃他是戏精,用计夺了曹家的房产,演技碾压流量小生,装病能手,世界欠他一座奥斯卡。
 
余先生,不上网,不刷手机,好像总是在书斋、古迹中多。写文风格是深沉厚重、浪漫抒情。随便一段文字都可以读的荡气回肠:”康德说,美是对功利的删除。但是,删除功利难免痛苦,因此要寻求美的安慰。美的安慰总是收敛在形式中,让人一见就不再挣扎。《祭侄稿》的笔墨把颜真卿的哭声和喊声收敛成了形式,因此也就有能力消除我的哭声和喊声,消解在一千二百五十年之后。删除了,安慰了,收敛了,消解了,也还是美,那就是天下大美。“
 
若以书法喻,易老师的就是行书,行云流水之间,兼顾了实用与时尚,余先生的则是草书,意气风发之下,实现了自由与释放。
 
余先生的文笔就像一条汪洋恣肆、奔腾激越的大河,最后流入更浩瀚的大海,易老师的文笔则是一道直泄千里、喧腾狂奔的瀑布,最后汇成更深沉的水潭。
 
大海浩瀚辽阔,因为汇聚百川,余秋雨亲自去探访世界各地文化古迹和发源地,不断的考察、思考、学习、总结,不去理会流言蜚语,只埋首于文化研究中,而每次他从研究中抬起头来,都会刷新一个新纪元。仅一个元代一经他之笔就大放异彩:一个那么短暂的年代,而且是一个铁马征戎的国家,但其杂曲的光辉却耀眼夺目,最有学问的王国维认为,元代的杂剧,放到世界最伟大的悲剧当中也毫不逊色,严格苛刻的金圣叹认为可以和庄子、离骚、史记连在一起。而且这光还照亮世界,还让法国的伏尔泰根据《赵氏孤儿》改编了一个《中国孤儿》、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根据《灰阑干》改成《高加索灰阑干》。
 
水潭深邃清澈,因为内敛自守,跟着易中天去看历史,会更客观、更真实,更具有人性,他用理性的分析、细节的探微去发掘真相,最可贵的是他对人性的分析,最经典评三国,彻底洗涮了曹操的满脸油污,还原了一个相对真实的真小人形象,曹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有其心计奸深的一面,也有大气爱笑的可爱的一面,曹操的好多言行都被过分的篡改,那句有名的“宁我负天下人,毋天下人负我“,其原本只是说的:"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句话,是在发现自己杀错人之后,发出的悲怆之叹。原本有歉意的话结果一改就变成十恶不赦的千古罪人。而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并没有借东风,也没有空城计,最赏识刘备的人竟然是死对头曹操,曹操傲视天下群雄,唯有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也许正是曹操意识到刘备的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对理想的追求?刘备一生基本无胜仗,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一直不气馁,不放弃,这才是刘备的过人之处。
 
可以说余先生和易老师二人之文各有其妙,各有其精。
 
 
而且两人又是如此相像,有很多相似之处。年龄相近,仅相差一岁,都是正值青春时期经历文革,但都没有放弃学习,一直以来笔耕不辍,终至著作等身。两人的爱好也好多一致,都喜欢禅宗,不约而同的崇拜同一个人苏东城,不由分说的都高度评价红楼梦,都喜爱庄子。
 
最重要的是二人殊途同归的回归到关注中华文明的延续,余先生讲《中华文化必修课》,写《中国文脉》,易老师则品三国、品诸子百家后,闭门写全卷《中华史》。也许正因为历史的内涵是文化,文化的汇聚是历史,所以二人写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中有历史,历史中有文化。二位学者也正是洞悉了中华文明的悠久魅力,意识到中华文明的伟大,继而要为中华文化经典的传承立书言传吗?有趣的是,两人都对远古传说神话很感兴趣,都觉得不能忽视神话,都将神话作为中华起源来进行探讨,并都从中去发掘内涵,从不同面给予剖析解释。两人的分析也都喜欢用全球化视野的比较手法,可以横向同期比较,可以纵向跨越比较。也许说到底,就是两人都是一脉相承了中华文化,只是两个分支而已。
 
两人的文章,最后都会引起我们更深邃的思考,带给我们更开阔的眼界。余先生的中华文化全局视野,让我们思考的是文化的独立,文化的存续,文化的使命,易老师的中华历史辩证思维,让我们思考的是历史的客观,历史的选择,历史的意志。 
 
余先生是学戏剧的,最后关心中华文化而一发不可收拾,易老师本来研究生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却品起了历史而情有独钟。也许正是因为中华文明的灿烂,中华传统延续五千年的伟大,让中华每一分子的目光最后都聚集回目,也会不约而同的肩负使命去努力发扬光大优良的文化传统吧?
 
作者简介:吴芳莲,70后,网名:疏雨清荷,安徽人,现居江苏,喜欢山水,喜欢阅读,偶尔写写随笔感想。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