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蒋成林:到风岩品味百年墨痕

时间:2020-10-18 16:47:28    来源:
将成林
 
  从官坝镇场边的梨万路,岔入轻兴无机械厂旧址,往银碗槽方向的水泥公路行不多远,右手有两壁呈直角的断崖,似刀劈斧削,估计有三四十米高,那就是风岩。
  风岩西面的断崖呈垂直状,北面的呈凹斜状,两崖垂角的下方,有一个竖形的石洞,叫磨子洞,一直通到崖顶。洞口下方还有一个深不见底的竖洞,通到大约二十米深的阴河,再顺着阴河通到千米外的溱溪河。
  倘若仅仅立于公路旁粗略扫视,不过是万盛境内常见的,由喀斯特地貌自然形成的断崖和溶洞而已,不足为奇;如若穿过灌木丛亲临石崖,再进入洞穴探寻一番,心境则迥然有异且有不稀松平常之感了。
  立冬前后,雨后天晴,有小阳春之朗然。头上白云悠闲,周遭蝶舞鸟鸣,一派泰和景象。
  风岩的断崖下,还留存有不少前人活动过的遗迹:石崖上有撑梁的凿槽,边上有土石混和墙,墙角有了望孔或者出气洞,还有残存的石碾子等。有同行者说,风岩先是建了犹氏祠堂,后又作火药作坊,然后成为村民住居,最后的村民于一九七八年才搬离。
  断崖危然,遗迹让人浮想,然而,大家最津津乐道的,还是磨子洞里犹海龙题写的一首七言诗。
  犹海龙是官坝走出的一位历史名人。他是光绪癸巳(1893)举人,“公车上书”的参与者;民国5年当选国民代表大会议员,曾任湖南芷江县长;民国18年任桐梓志书局总篡。
  题诗由毛笔蘸墨书写在悬壁上,因年代久远,不少文字难以辩认。经一行人反复推敲、连辩带猜,解读如下。
  诗前文字为:犹海龙题壁诗。
  全诗文字为:半壁岩墙半壁天,此来暂学洞中仙。高如蓬岛深如隧,内有桃源外有泉。混沌几时分昼夜,边防无处不烽烟。即今也是琅嬛地,何必重寻张茂先。
  诗后文字为:民国八年,招抚乱党,匪势蔓延,蹂躏远近,故移避而感赋如此。
  相隔整整一百年之际尚能读到万盛名人犹海龙亲笔题诗,同行者无不顿生幸运之情。于是,一行人琢磨起诗句及后记来。
  首联两句,实写石崖之景,来洞中目的。从颔联、颈联可知,风岩曾经林木葱郁,泉水淙淙,为避世修行之胜地。尾联提到的“琅嬛地”与“张茂先”来自于一个传说。
  张茂先为西晋建安从事,于太康(280-290)年间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其书皆蝌蚪文,莫能辨。问为“何书”, 曰:“世史也。”后至一石洞,里书“琅嬛福地”,藏书何止万卷。张茂先停宿而出,谓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甫出,门石自闭,但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
  至此之后,琅嬛地即为仙境之代称。清代《胭脂血弹词》有“同入瑯环登福地,补牢原是为亡羊”;近代《参禅白云古刹苦不能静诗以遣之》有“恍惚入琅环,飘荡游岣嶁”,而张茂先当喻闭门欲读书破万卷之意也。
  后记中提到的“乱党”,估计指孙中山为首的国民革命军。
  由是可知,因狼烟四起又匪势猖獗,犹海龙便离开湖南回到老家,暂躲磨子洞潜心读书,因而题写此诗以抒胸中苦闷。
  走出磨子洞时已夕阳西下。大家感叹、唏嘘一番后一致认为:解读百年墨痕,实乃幸也趣也乐也。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