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伟(四川)
去年的冬天与丽江第一次谋面,是料峭寒风中的温暖,留存在记忆里。这次再见丽江是在一场本就暖洋的夏天,那该有什么样的美丽来相遇呢?
而两次所住之地也一如这夏冬之季一样,截然相反。冬天来时住在古城的北门,夏天来时,住在古城的南门。冥冥之中的巧合,定有天理。
我来丽江遇见你,那不确定的美丽。
从南门停车场过白马寺步入所住的“梦里繁花”客栈,是一段不远的石头街面,拖行的行李箱撞击着凹凸不平的街道,发出不太协调的声来,把一条街映衬得愈加宁静。
这里是距离大水车、四方街等中心街区较偏的街道,少有行人与游人,静谧的街面边有花木簇拥着的水流在房檐下,潺缓着向前。经历了大理的零乱之后,突然间进入这静谧有序的世界,不禁令人耳目一新,竟把心肺都敞开了来,深深地呼吸着那微甜的空气和醉人的花香。一群人就这样醉心于眼前繁花盛开的世界,惬意而慵懒地行进在这宁静的街巷里。
一道古色古香的门坊被众多的花草点缀着,一座小小的院落,呈四合院的两层木楼把天空定格成四四方方的一片蓝,这就是梦里繁花客栈。
三个来自天各一方的客栈主人很是年轻,不像职业的商人,交谈也就畅快多了。
木楼梯被繁乱的脚步踩得“嘎吱嘎吱”地乱响,入住后的忙乱终于渐趋平静,日头也已偏向西山,大研古城将进入一天里最美时分了。
一群人梳洗之后,开始走向古城的中心。路过木府,浮雕着徐霞客所题的“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影壁边,有一高高的木牌坊,上书“天雨流芳”。据说这四个字正与纳西语的发音“读书去吧”相同,谁曾想到这个被发左衽的北方游牧民族后裔,竟把知识与文化推崇到如此之高的位置上去。
坊下有小小的石拱桥被柳枝荫遮着,甚是好看,街头的玩童雕塑更是让随行的小孩挨依着把玩了一番。
越过木府之后的街道,人流开始呈几何倍数增长起来,民居与客栈渐少,门店则多了起来,各种旅游商品与五花八门的小吃充斥着街的两侧,游人也就在这摩肩接踵中停停走走。看不完的美丽,道不完的稀奇古怪。更有街角的各种小吃诱引着同行的小孩,以致一段小小的街巷,总是要磨磨蹭蹭许多时间才得以走完。
时不时,空中飘来手鼓的节拍,安与骑兵沧桑的歌喉,与跌宕起伏的鼓声交相呼应,传播开来,弥漫在古城的街巷里,久久拂之不去。古城的手鼓门店多是美女老板,身板与手板随着节奏起落,颇有几分刚柔并济之美,惹得好色的男女驻足不前。
逆水流而行,终于走入了四方街。小小的广场,即呈四方形。这就是大研古城的中心,自古商贾云集之地,古城的街巷也就从四方街呈放射状辐射开来,通往古城的各个角落。
广场四周,四散着来往不定的人群,真还不知这些人从哪里冒出来的,又会退隐到哪里去。
沿酒吧街,再往北就是大水车了。这一标志性建筑,集结了无数的游客。
夜幕渐渐深了,酒吧街的河渠里,莲灯随着音乐缓缓地流动着。乐曲声中的夜色是迷蒙的,是暧昧的,是桃色的,是充满期盼的。本想去酒吧里坐坐,听听那情歌恋曲,再次浅醉一番,无奈粗大的雨点把我们赶回了客栈。
丽江的夜,是满怀春色的,只是那春色褪尽之后,是否结出晶莹的果来,就不得而知了。
是夜,朦胧的月光,漫洒在台阶,漫洒在黛青的瓦面上,泛出清辉来。小院寂静着,渐入梦乡,那辉光也斜斜地投进洞开着的小窗,照在没有油漆过的地板上,就不离开了,不明不亮,不浓不淡,不增不减。
只有那夜雨“哔哩叭啦”打在瓦屋面上,时大时小,时紧时疏,总勾起一段段残缺的儿时记忆,只是不甚分明。我就在这迷蒙的回忆中,渐渐睡去。
£蓝月谷
雪山融雪形成的蓝月谷是极美的,但蓝月谷之行又是痛苦的。爱与恨交织着,这就造成了两个极端的感受,以至离开时发起咒来:永不再来。
早早地离开客栈,为的是避开高峰时段的游客,可到达玉龙雪山风景区时,已有不少早到的游客了。好在一切都只是路程与时间的正常增减,烦恼的事,正悄悄地等在后面。
甘海子,开始出现高原地貌了。风,毫无阻拦地掠过开阔的峡谷,气温降了许多。
松树也不再那样高峻挺拔了,矮矮的稀稀落落的,却又绵延不绝地生长在眼前的荒原上,以及极远的山峦,遍布整个阔大的山谷。树丛间,高原草甸上,有不知名的野花散落其间,虽小如苔,却也不失美艳。
平直的旅游公路与路边被车碾出烂泥的临时停车场,一黑一黄,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到早上九点,正式的停车场早已没位了。这一方面印证了玉龙雪山旅游产业的兴旺,从另一侧面也反应了景区在利益与接待能力呈反差时,对利益无限的追求而枉顾服务的质量。正因如此,我们在景区接待中心外一遍又一遍的开着车寻找停车位,即或是在同行的相帮下,也耗时一个多小时。
已被停车搞得精疲力竭的我们,多少对那未知的美景热情有了衰减。可还没有调整过来那停车的烦,入口处黑麻麻的人群,令人望而生畏,再添烦恼。
就这样,无可奈何地成为那蠕动中的一员,麻木而呆滞地随人流而流动,又是一个多小时的等候,才坐上景区专用大巴车,总算可以自由地伸展一下了。
大巴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盘旋,风景渐渐入眼,可每每路过的景点,都人满为患,一半是美景,一半是穿梭不断的男女。唉,管他的,看山看水看各色人等的花枝招展,也是旅行。
蓝月谷,终于在一丝烦躁的情绪中,到了。
停车场外,数池翡翠般的碧水,成梯田状,逐一向下分散开来。远处的雪山还有残雪固守在山尖与山凹深处,雪溶后的岩石露出青黑色的阴暗冷峻的脸,被环绕的云雾所虚掩,时隐时现,几分神秘,几分惶恐。
还是回看那不远处蓝色柔美的湖吧!远远地如纯色的翡翠镜子,倒映着蓝天,倒映着山峦,也倒映着那远来的游客的风姿绰约,柔和着看景人的心。
这被上帝眷顾着的湖泊,在翠绿的群山环抱中,静听着那来自天南地北的溢美与赞叹。
沿景区步道缓缓走来,那湖水的色彩开始浓淡不一地变幻,碧绿静止的湖水,也开始灵动起来,已有“哗哗”的水声渐次入耳。
有幸最先亲近镜潭湖,临近湖边的湖水已不再泛着绿蓝的色彩了,水流清澈,能见度极高,水面下的湖底清晰可见,水温也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冷,掬一捧在手,清冽。
沿湖向上逆流而去,有一古木掩映下的湖心岛,岛后是宽宽的瀑布,那是从玉液湖坠落的水流,巨大的瀑流砸击在崖下的岩石上,形成无数的水花和雾气,漾起阵阵急风,把水雾漫卷开来,若遇阳光正好,也生出七彩的虹来。
逼近瀑布的近处,有一人工观景台。瀑下,穿梭着众多与飞瀑合影的游人。那宽阔的台上还等候着更多的急迫着想冲入水雾中的看客,一旦有隙,就迅速的跑于瀑布之下,水雾之中。或镇定着,或惊叫着,比划着各种秀美或怪异的姿态,让拍摄之人快快地按下快门,留下一张湿淋淋的风景。
当然,更有那为一生之纪念来此拍摄新婚照的新人,就不是那么的随意了,摄影师的指挥,布景师的角度调整,总不是快得起来的,于是新郎与新娘也就被幸福的感觉包围着,淡了那身后汹涌的瀑流与溅起的水滴。
这生命之源的源源不断,也许正为新人预示着新的生命开端。
十余级阶梯之上就是玉液湖。湖面更为阔大,湖水宁静,难有波澜。阳光下,湖水显得更加碧绿了。
湖泊中央,有一棵枯树孤独地挺立着,树干半没于水、半露于湖面之上,为静谧的风景带来一片突兀的美。
这树与湖的风景,使我百思而不得其解。此树何以会在此水中突兀地生长?既已长成,何以又死亡?它长于何年?死于何月?它还能在此支撑多久?为这一池碧波点缀多久?
廊道长长,沿湖来水的方向伸展,尽头处有层层叠水不断地注入湖里,形成梯状的小瀑。瀑水如千万亿颗断线的水晶珠子,一刻不停地滚落下来,再渐渐地汇流成溪,缓缓地融入了巨大的湖泊,再也分辨不出刚刚疯狂跃动的那一串串水珠,此刻正归于那蓝绿湖水中的什么地方,宁静着,等待下一次汹涌的前行。
沿来路折返,既来蓝月谷,定要看看那蓝月湖的美丽。
蓝月湖位于镜潭湖的下方,湖水的蓝与绿就不用赘述了。
蓝月湖与镜潭湖相交处,也有天然的瀑布,只是没有玉液湖的瀑布来得壮丽,但两湖之间有许多粗大毛石形成的小潭,浅浅的。在看过了那大湖的幽深之后,乍一见这小小的潭,竟心生一片怜爱来。浅水见底,不似那一池碧波深不可测,让人心生惧怕。
小潭的堤,是大小不一的石头天然垒砌而成,石与石之间薄薄的土壤里,竟也生长着不小的树与灌木,把一个个小小的潭呵护着。
这不是人工打造的风景,也就有着自然的零乱,可正是这份零乱,把大自然超凡脱俗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这蓝月湖的水,虽比不得刚才所见过的两湖的蓝,但来此留影者更是络绎不绝,也许是风景本身所致,也许是慕“蓝月”之名吧,我不想细探。
回程的路也是在人头涌动中前进的。当大巴车回到游客接待中心时,心里竟莫名地涌起如释重负之感。蓝月谷之美,毋庸置疑,可寻求这段美丽之旅,太难了。
别了,蓝月谷。
£丽江千古情
从蓝月谷折腾回来已是下午4点,偌大的丽江千古情景区,也就只好在匆忙中浏览了,好在有幸一睹那现代电子技术复原的《清明上河图》电影。从小在教科书与各种画册上见过的《清明上河图》,如今那凝固于画中千百年的水流动了起来,船舶正驶离港湾,酒肆亮着灯,酒保正招呼着客官,铁匠铺火星飞溅,远来的客人正下马归店,夜来了,衙门的巡捕正穿巡在大街……
呈廊道式的放映间,如同穿越时空的隧道,正带领我们穿越那时间与空间,回到大宋王朝。汴京,可否遇一次李师师?
偷窥墙前,与那素昧平生的男女同窥那孔洞中的美颜。一片暖洋的春色中,玉璧莲藕,翻动出热腾腾的薄雾细浪,出浴前的玉女,被朦胧的水雾缭绕,小孔巨眼,却总是不甚分明,惹得墙外偷窥的男女久久不舍离开。
偷窥,这一素来被君子不耻的行为,在此却成为艺术,得以光明正大起来。我想起黑格尔的哲言:存在即合理。
该进场观看那敢与张艺谋的“印象”系列一比高下的“千古情”了。
从“纳西创世纪”的宏大开场,以声光电三维立体的形式讲述了丽江纳西族的历史与传说,再逐一演绎着女儿国的走婚,马帮的茶马文化,沿着困苦的历史前行,一步步走向人们心中的香巴拉。
每一个主题,都被演绎者以美轮美奂的歌舞在舞台上铺展。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与美丽的传说,柔美的唱腔,刚劲的舞姿,结合传统的表现形式,配以现代的科技手段,魔幻糅合,全方位立体演绎,传递到观众的眼里,把那一颗颗看客的心,悄然融进那剧情,令其与曲目同欢共泣。
戏,总是要散场的。可戏剧传递到心的美,与那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昨日,却深深地烙在心底,久久挥之不去。
散场后的千古情景区,已被夜幕笼罩,微暖的落霞,新月的冷辉,还有那霓虹闪烁不定的灯光,交相辉映着,把散场后的男女映得如万圣节般光怪陆离。远远如黛的群山,把惨淡着的晚霞高高地托举,冷冷的月与早现的星,正把一天的最后一丝光明惜别。
将作别这千古情景区了,此刻古城的街巷也该灯火通明了。现实的风情与戏剧相比,虽是缺乏了艺术深化后的美丽,可一点一滴,何尝不是绝美的画笔?
£木 府
早早起了床,为的是应昨晚小女之约,赶早去看看丽江的魂灵——木府。
木府,被称为“北有故宫,南有木府”的纳西土司衙门,虽不如故宫之宏大,但游历丽江不看木府,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何况到丽江旅游还有句说辞:“不到木府,等于未到丽江”,也就不想再带着遗憾而去了。
清晨的丽江,是微风拂过传来鸟语花香的丽江,是静谧的小巷可以聆听自己楚楚足音的丽江,是每一次相见恨短后又苦苦等待下一次相见的丽江。
宁静祥和的丽江,溪水如昨,潺潺缓缓,有小鱼翔游其中,风过花落,惊得那早起的游鱼“飕”的一下潜入深处,难觅踪影。
木府,正从晨曦的白色辉光中醒来,东方的天空也抹上了淡淡的红晕。府门外的影壁与石拱桥无人占据,难得的清静,可以好好地拍摄一张真正的风景。
过“忠义”石牌坊,大门内已有几个更早来到的游客了。工作人员把大家招呼到前院的一角,由导游开始了对木府的讲解。
年轻的导游从古老的北方游牧民族羌戎的一支南迁,与当地土著结合而形成今日的纳西族讲起,到还活着的纳西象形文字,以及披星戴月的纳西女人服饰的喻义。我们随行于后,逐一参观了土司王的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和家院等。
导游简明的讲解,令我们搞懂了为什么纳西族阿某阿某的姓名习惯,一到土司王爷这里就姓“木”了。
原来那是土司阿甲阿得归明后,朱元璋赐姓,减去其“朱”的一横一撇,而姓“木”,阿甲阿得也就更名为木得,从此纳西土司有了固定的姓氏。
眼前的土司府,与故宫一样成中轴线对称而建,背倚狮子山,坐西向东,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门前及府内有活水贯通。整个土司府,被鳞次栉比人的大研城包裹着。为了区别王府与民居,木府的瓦统一采用青灰色。站在古柏参天的狮子山,放眼东方的大研城,那鳞次栉比的黛青色民房瓦屋,与天地共融,簇拥着一只青灰色的凤凰,正向天长舞。
玉音楼前,有两株古紫薇正盛开着。数百年的沧桑,送走了一代又一代的土司。这无语的花木,见证着土司府的风雨变迁。
£白马寺
就将离开丽江了。从南门出古城,必将经过那三口泉水的池,池后就是白马寺。
从大水车蜿蜒而来的溪流,穿过大古城的街巷至此,竟依然清澈见底。古城居民在此着用毛石按水的流向,建起三口方形的浅池,相互贯通,并约定俗成,最上游的一口用以饮用,中间的用以洗涤蔬菜瓜果,最下游的用以浆洗衣物。即或这样,当地居民仍小心翼翼保护着这生命之源,决不向水中以及石井圈上丢弃杂物。
水流清清,有几多水草在水里随波起舞,更有极小的游鱼藏身其间,时隐时现。
白马寺,其实为一名两寺。临街为喇嘛庙,庙门侧开,小小的寺内有一大的圆形放生池,池中游鱼与乌龟无忧的嬉戏。此佛门之内,只有生死,没有伤害。
沿石梯而行,尽头处有一小小的台地和一小殿,殿门关闭,殿上悬一匾,书“放大光明”,殿门外露天供有一金身阿弥陀佛。正参看这小小的寺与佛时,一只松鼠窜行于佛陀身下,极乐的世界,极好。
与喇嘛庙紧邻的是一座尼姑庵,也是极小极小的庙宇。绿树掩映下,极为宁静。
丽江,是一个多种宗教共生的地方,木府家族成员就信奉着佛教与道教两种不同的宗教,土司还在玉音楼后狮子山麓的古柏丛中,修建了专奉道教的三清殿。仅此一斑,足见历史上的丽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也许,这正得益于远离中土文化之利吧!
●作者简介●
张 伟,喜欢将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感,安静地倾吐于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