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韦若,壮族,广西融水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写作,在区内外各刊物,报纸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百余篇。
人生是一场修行,你我都在路上。《冈仁波齐》给我最深感悟的的就是这一句话。
都说现代人缺乏信仰,看完这电影,我们能说这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吗?只是信仰不是随手拈来,我们在追寻的过程中,信仰往往是伴随着各种磨难与历练,而最终能不能到达,无外乎是看是否有一颗坚定与虔诚的心,去到理想之地。而我们更应该有的是,如电影里的他们一样,到达了他们心中的圣地,他们一如往常的平静,他们一直相信自己,他们把信仰当成柴米油盐一样的平常,而不是高高的挂在庙堂之上,这才难得可贵的,才让那片神奇的雪域高原,虽然身处浮躁喧闹的灯红酒绿包围之中,却依然得以保存住最湛蓝的天空、最清澈的湖水以及最坚定的信仰和最纯洁的灵魂。
“冈仁波齐”在西藏那是一座山的名字,一座在游客眼里钟灵毓秀的山,而在藏语里“冈仁波齐”意为神灵之山,是西藏好几个宗教的神山。它不仅是西藏的“第一神山”,甚至还是亚洲乃至世界最神圣的山峰。藏传佛教认为此山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常年在此处转山的国内外信徒不断。而在藏传佛教信徒信仰里,如果信徒在佛祖本命年前去冈仁波齐朝拜,更是会获得事半功倍的功德。
朝圣,是对一个人心灵的救赎,没有到过西藏的人,也许不知道朝圣对一个藏人重要。而《冈仁波齐》就是真实地记录了淳朴善良虔诚的藏民一路上磕头典拜圣明的故事。一千多公里的路程,他们三叩九拜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心口不断的默念着经文,路在脚下。他们无所畏惧,他们锲而不舍,一千多公里的路程,他们的额头、膝盖、手心无数次撞击地面,与大地融为一体。
在影片中,也展示了其功利的一面。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这群朝圣者中,屠夫杀了太多的牛而想到神山减轻罪孽的,家里盖房子死伤了人想到圣地转运的老实人,而七十二岁的杨培这一辈子的心愿就是去拉萨,去冈仁波齐朝圣一次。还有那个十八岁懵懂青年,那个十岁却笃定的少女,那个在电影里承前接后还未出生的孩子,他们怀揣不同的人生经历而又相同信仰:为众生平安的美好愿望走上了朝圣之路!
他们终于出发,一辆又破又旧的拖拉机,上面载满了这十一个人的食物与行李,不,应该说是十二人,那个在肚子里面未出生的孩子,那是整部电影的希望。尼玛扎堆坐在拖拉机上,来送行的杜村民的炮声里,他们上路了。
他们没有挤在堆满行礼的拖拉机上,而是沿着公路向前方双手合十,缓缓的举过头顶,然后停在胸口祈祷,接着身子向前一冲,整个身子匍匐于大地,额头与大地亲密的接触。这是朝圣者长跪的姿势,一种肃穆与尊敬一下冲开了我平静的心湖。被那第一个长跪时被震撼眼泪涌出来。我被他们虔诚重重地敲击了心灵。这是一个藏佛徒对神灵的虔诚,对自己灵魂的跪拜。肉体相对灵魂而言变成了无足轻重的载体。肉体匍匐在灵魂之下,如此,跪拜的痛苦与艰辛瞬间就高大上了。他们的行为如同背景的雪山一样,深远,神圣、崇高。
而这夜里,他们围火而坐,说着过去朝圣时发生的故事,说着一路之来的感受,而他们做得最多的是一起念经。虔诚婉转的吟诵之声,禅音回荡在空野的雪山里,回荡在清白的帐篷之上。
一路之上,他们经历世俗的生老病死,这些世俗就是人间的一个轮回。死亡是一个终点,而新生命的诞生却象征着希望。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心路之旅,每一段情节诞生,每个心灵的拷问,每一个身影的出现与离开,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点点的印记。出发之后路过的高山,偶遇一辆辆奔驰的车,一场场的雨,一片片洁白的雪,在最终的终点处,变得不那么重要,唯有每一步前行的脚步,唯有那一份达到终点的信念,清晰的走在前方。
当我们看着他们的朝拜身影一直往前看不清时,当这条曲折坎坷的朝圣路上,他们手中的转经轮摇转的风吹进了我们的心灵,我们的心灵世界也许会在呆个时间丢失过,或者的某个时间迷惘过,但那一声声回音的转轮经,让我们重新考虑今生来世,生与死同其实是同一个频道上的精神信念。命运的交汇处如川藏线和青藏线的交汇处一样,都是经历过大山大水才到达,在雅鲁藏布江中清洗一身的尘埃,在喜马拉雅山的脊梁上仰望星空,瞬间被虔诚的光包围,理想便到达心灵的归宿。而我只是想在世俗的平凡生活中好好的活一场,自我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