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Tangji4389 贼六
一
事实上,我比较喜欢名字起得相对怪异的电影的,它们会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而且对于名字背后隐藏的意义我几乎不关心,因为我觉得电影看的是内容,很多名字没啥值得关注的。有意思的是,总会有对新鲜未知的好奇,独特名字的电影或人总会给人留下相对深刻的第一印象。
《一一》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到现在也不知道“一一”两个字背后的内涵,不过依旧丝毫不影响我觉得这部电影好看。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样,《一一》也是围绕一个家庭展开,只是两部电影偏重的地方不同。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会给人更加深刻的感觉,因为它描绘了一个相对敏感的时代,对时代与社会的描绘更加突出。而《一一》更加专注于家庭人物本身,给观者的思考体现在生活与人生的深度,而少有对时代的嘲讽。从这方面说,这是两部差别很大的电影,所谓的更有深度只是一个相对片面的说法,要说深度的话,总要说前提的,一部更偏重于人,一部更偏重于环境,深度在不一样的地方。
二
《一一》同样是一部切片式的电影,不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以一个少年杀人事件始末的形式做蓝本,而是截取一个家庭一段时间内的生活,从南俊小舅子的婚礼开始,到母亲去世结束,家庭成员所有人都经历了一场生活的洗礼。总体上,这部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看完,对生活多了一重敬意,对人生多一分感慨。
作为影片的中心人物,对于南俊的描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业,一是感情。
作为一个带有浪漫情怀的理想主义者,南俊对工作有自己的坚守与骄傲,与周围在商业环境下变得唯金钱是图的上司与同事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如影片借同事之口描述得那样,他书读得比较多,想得比较多,所以话很少,也很少笑。好不容易遇到一位惺惺相惜的知己,却在与对方谈生意的时候,被上司与同事生生切断,虽然最后证明南俊的坚持是对的,可现实如此,南俊心灰意冷。
在感情方面,多年前的初恋再次出现。曾经的故事与选择逐渐展开,人生的困顿与不定在中年的南俊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曾经最喜欢的人让自己选择电气专业以求工作与生活的稳定,南俊选择了拒绝。世事难料,多年后南郡却进入了自己曾经拒绝的工作领域。辗转下,初恋也欲与南俊再续前缘。对于曾经的选择,南俊一直耿耿于怀,他思考如果重新选择自己会做出怎样的决定,所以困顿。影片给出的解答令人动容,面对初恋的主动,南俊再次选择了拒绝。我觉得这完全符合南俊的理想主义的灵魂,南俊依旧是曾经的南俊,只是人到中年罢了。话说,南俊这段感情的处理,完全是对男性思路最好的诠释。最后,南俊对初恋说,在你之后,我没爱过任何人,说明了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南俊由吴念真饰演,独特的气质与南俊的人物设定非常相契,看完电影,你肯定会喜欢上这个人物。电影之外,对于吴念真的评价,人如其名。
三
南俊的儿子洋洋最令人印象深刻,一个内向却不缺乏感受的男孩,我觉着洋洋是影片中最灵动的角色。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导演自身童年的写照,这是题外话。
影片最初就交代洋洋内向的性格——被女孩子欺负,生女孩子的闷气。后来,洋洋给予女孩子最直接的反击,把她们吓哭,太可爱,哈哈。
影片中,关于洋洋的剧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个。
一是,洋洋与班长。
女班长是一位强势可怕的有权力的高不可攀的存在,洋洋是一名善良的老实巴交的不起眼的小男孩,在平时,杨洋在班长面前只有瑟瑟发抖的份。关于这部分,影片的描绘太过真实,勾起了很多关于小学时代学生关系的回忆,特别是小学时代班长、组长、卫生委员等角色的权力与形象,太有意思了,大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
电影荧幕的光投射到女班长的身上,这个画面直击洋洋的心底,也就忘了她是一个女霸王了。其中的意味,不说你也明白吧。
看到班长在泳池游泳的画面,不会游泳的洋洋后来独自一人来到泳池,跳下水去。一身湿漉漉地回家,带着明显的开心。
二是,洋洋与相机。
洋洋经常保持沉默的状态,不起眼的状态,不管在学校还是家中都是如此。收到父亲送的相机之后,洋洋这个人物一下子变得立体起来。你知道,相机这个东西,暗示着观察,恰恰符合洋洋的性格,洋洋眼中的世界与他心中的思考通过相机得到加强。看电影的时候,你一下子就能体会到。
从某种程度上讲,洋洋是纯粹、完美、客观、真实的代名词,因为他是一个孩子,一个善良的孩子,一个诚实的孩子。我觉得这东西代表着本真。可以看到,影片中洋洋的话极少,不过每次洋洋参与的谈话都很有哲理。(具体说太麻烦,记得不太清楚,用文字表述很困难。)
洋洋拍照这件事情,很好地说明了一个观点,照片不是随便拍的,有一个明确的拍摄目标或者主题会使得拍摄变得更加意义非凡。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拍摄最难的不是技术本身,更不是设备,而是拍摄背后的思考与体验,这才是拍摄的灵魂所在。
洋洋为什么要拍人的后背?因为他想要把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拍出来给别人看。洋洋为什么执著于拍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源于影片中与南俊的交流。
对于自己看不见的地方,影片的海报也有反映,海报非常简洁,洋洋的背影。影片中,洋洋拍别人的背景,洋洋是一个被忽视的观察者见证者,而影片的海报却是洋洋的背景,挺有意味的。
三是,洋洋与奶奶。
影片开端不久,老人就病倒在床上,为了老人快点好起来,家里所有人轮流对老人讲话,说话给老人听。洋洋因为不跟奶奶说话,还把妈妈气得不行。
影片结尾,在老人的葬礼上,洋洋读着自己写的东西:
“婆婆,对不起。不是我不喜欢跟你讲话,只是我觉得,我能跟你讲的,你老早就知道了。不然,你就不会每次都叫我听话。就像他们都说你走了,你也没有告诉我,你去了哪里。所以,我觉得,那一定是我们都知道的地方。
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后要去做什么吗?我要去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我想,这样一定天天都很好玩。说不定,有一天,我会发现你到底去了哪里。到时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讲,叫大家一起过来看你呢?
婆婆,我好想你,尤其是我看到那个还没有名字的小表弟,就会想起你常跟我说你老了。我想跟他说,我觉得我也老了。”
特别最后一句,洋洋觉得自己也老了。被击中。
四
女儿婷婷也是影片重点刻画的角色,影片描述了婷婷的爱情,不仅仅在剧情故事本身,在表现的形式上也是意味深长。影片对南俊的爱情同样进行了详细描述,通过父女的爱情的对比,可以看到某些存在于生活的羁绊。
当南俊在东京与初恋开心地走在街头的时候,婷婷与自己喜欢的男孩牵起了手,这种剪辑把父女的关系联系得更加紧密,生命的传承与延续,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重复,浪漫的,不浪漫的,很难不感受到。
南俊是中年,婷婷是少女,他们各自的爱情故事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给人留下很多的感受空间。再次选择的机会到来,南俊依然没有走出那一步,做出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选择,或者说,南俊的选择已经做好,这才是南俊对爱情的真正态度。面对喜欢的人,婷婷鼓起巨大的勇气,却在紧要的关头被放弃。两个的经历都是爱情,都与放弃有关,一个占据主动,一个显得被动,其中意味,难以言表。
关于婷婷的爱情,只能说这是一件悲伤的事情,不见得是一件坏事,真正的坏事是丧失希望,我觉得,婷婷所经历的事情,用成长来描述更加合适,因为从她身上看不出一点失望。一段失败的感情经历让她成长,让她认识到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她依旧年轻,依旧善良,变得更好更美。
婷婷是善良的,听话的乖乖女,她的想法简单纯洁,世界是好的,人要追求的是善良。所以,即使胖子真正喜欢的人不是自己,欺骗了自己,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她依旧选择原谅,希望与胖子继续做朋友。遗憾的是,世界和现实与婷婷想象的不一样,胖子的经历和想法与婷婷不同,对于现实,他是悲观的冷静的,甚至是厌恶的唾弃的。
关于爱情的道理,实在是被讲得太多了,毕竟是永恒的主题嘛。事实上,哪有那么多道理可讲,爱情更偏向于情绪情感,善不善良,道不道德,与爱不爱并没有多少联系。婷婷纠结于善良与爱情,可以说她是一个善良的人,特别善良的人,但影片剧情告诉我们说,她会伤心,特别伤心,得到成长。
在伤心的婷婷的梦中,婆婆醒了,她终于不再自责,不再那么伤心,不会失眠,一切都安定了下来,婷婷终于可以好好睡一觉。梦醒后,婆婆去世。
五
敏敏,南俊的妻子,一边操持家中事务,一边忙于工作。特别在奶奶病倒之后,敏敏开始有些扛不住压力,重复的感觉一直折磨着敏敏,正如她自己所说,每天对着老人说着同样的事情,真的感觉生活没有什么意思,感觉自己每天什么都没做。
为了破除空洞匮乏的感觉,敏敏选择了宗教,在山上修行并没有让她找到生活的意义,反而加剧了她的意义缺失的感觉。敏敏感受到的不是救赎,而是从僧侣们的生活中再次看到重复与空洞,甚至认为他们与世俗人无异。
无意义与重复的感觉,让人感受到绝望,让人沉浸于一时甚至长时的怀疑悲观情绪中去,是一件绝对痛苦的事。
影片最后,婆婆葬礼上,洋洋读着自己写给婆婆的话,南俊握住了婷婷的手,敏敏泪花闪烁。
六
影片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值得讨论,他们都是立体的,都是不同的,我觉得这是这部电影真正牛X的地方。它让我们看到平实生活中一幕幕真切可感的悲剧,死亡、爱情、成长与童年等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时而模糊时而真实的东西,感受到的时候,它们会深刻地影响着你,没有感受的时候,它们就好像不存在一样。
影片对人物的描绘像极了我们每天的真实感受,我们看到的周围人的故事都是片段的、破碎的,但正是这些零星的画面让我们对周围人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影片也是这样,给人的感受是刻意地做到不刻意,生动地截取了一段时间内南俊一家人的生活,所有人交织在一起,但所有人都是分离的。
小舅子生意场上沉沉浮浮,体验人心冷暖,情感上夹在两个女人之间;婷婷喜欢的胖子,为了自己喜欢的女孩犯下杀人的罪行;本就家庭不顺的女孩,撞见母亲与男老师在一起,几近崩溃……
剧情外的细节,影片的画面与音乐,都在告诉我这部电影非常值得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