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腾超
只要到镇里,每天清晨,我都会被院子里那棵白蜡树上的鸟叫声给唤醒,准确地说是群鸟鸣,因为扶贫工作,我来玉龙县奉科镇快两年了,似乎也已习惯这里。
其实,对这棵白蜡树,我是不陌生的,早在十多年前就已认识它了,据镇里资深职工说,它已有50多岁了。那时的它,还没有现在这么高大,茂密,估计七,八米高,现在,它个足有十二米高,身子骨倒一直都是笔挺的,没有任何的弯曲,不过,在它身上栖息的鸟儿,当时没那么多,它是奉科乡政府(当时称乡)院子里最显眼的一棵大树,每天早上准时会有鸟雀叽叽喳喳在上面“开会”,像安放了一台天然的“闹钟”。
我的妻子当时在奉科乡政府工作,那时,我俩刚处对象,因为她,我专门搭班车去探望,班车每天只发一趟,是辆中巴车,坐了5个小时的车,一路颠簸,弯弯曲曲,觉得到了极偏远的大山里,记忆中,车子没能直接通到乡政府,在距离目的地三公里的岔路边停住了,得步行一个小时的土路才能到妻上班的地方,望着光秃秃的大山和满目的沟沟壑壑,竟然见不到一块平坦的地方,无限的悲凉感油然而生,虽如此,见到妻时,所有的疲乏都消失殆尽,心里升起的是无比的开心,爱情的力量真强大。
住在简陋的宿舍里,白天推窗就能见到这棵白蜡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像一把绿色大伞,撑起一片绿荫,我喜欢它的四季常青,无聊时,抬个小凳子在树下看书,晚上,在月光的映照下,白蜡树的倒影黑乎乎,斑斑驳驳一大团洒在地面,有时还会随风晃动,让人联想到鬼影怪兽,心升怕意。后来,我想,妻现在能够在城里不同单位和岗位上那么优秀,这跟她在奉科艰苦的环境中工作四年是分不开的,内心还是挺佩服她,一个人的成长是需要锻炼的,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就缺乏锻炼,如温室的花草,柔弱娇气,经不得风雨,呆了一个星期,我又坐班车颠簸回城里。
可能是时间短暂,那次没了解奉科的更多,抛开爱情,对奉科的印象当时只有“缺水缺电,交通不便,环境恶劣,贫穷落后”,除了这棵白蜡树和树上的鸟啼有点美好印象外,别无它果。这次奉科的扶贫之行,快两年时间,使我对当地有了更深的认识,如民风的淳朴,去老百姓家入户,有时,主人不在家,大门是敞开的,根本不用担心偷盗之类的事件发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这里得到很好的诠释,如经济的发展,去入户,主人家都会摆上瓜果糖茶,这不仅是热情好客的表现,也是经济条件允许的意思。整个奉科镇一共有433户建档立卡户,2018年已脱贫421户,到今年底将实现最后的12户脱贫。这里的农民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产业,几乎每家都种植青花椒,若管理跟得上,风调雨顺,单靠花椒,每户每年最少收入数千甚至上万元,交通也越来越方便,每天都有面包车来往于每个村子,水泥路通到每个村落,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水窖也在逐年增多,人畜饮水得到极大改善,而今的奉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想,镇大院里的这棵白蜡树,每天清晨和黄昏都吸引着那么多的鸟雀,至少百只以上,热闹而充满生机,说明这里生态环境好,适应它们,吸引它们,更说明这里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估计早上,它们是开会安排各自每天的工作,傍晚回来聚在一起做工作总结吧。
再过十年或者二十年,我还会再来这里,看看这棵白蜡树,再听听百鸟的啼鸣,那时的奉科该有多么美啊。
文/杨腾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