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夏目漱石,原名夏目金之助,在“明治维新”前年,生于江户(现东京)一个多子女的小官史家庭。一八九三年,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高等师范学校、爱媛县松山中学教英文。
一八九六年,在第五高等学校任教期间,和贵族院书记官的女儿结了婚
一九○○年,他被文部省派往英国伦敦留学,研究英国文学。由于助学金微薄,英语还不熟练,在当时金钱万能的英国社会里,无法进行广泛的社交活动,备受冷落。他在《文学论》序(1907)中写道:“住在伦敦的两年,是最不愉快的两年。”因而对所谓“文明社会”产生了批判的思想,并对他的文学创作发生深刻影响。
在英国时,夏目漱石以为回日本会“舒畅一些”。然而,“回国后的三年半也是不愉快的。”于是,他一面在大学里教授英文和英国文学,一面抱着“没有坐牢的思想准备,是当不了文学家的”信念,开始写作,倾吐愤懑。一九○五年,他在《杜鹃》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饿我是猫》以后,接连写了十多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评论随笔、诗歌、徘句不计其数,其中代表作有:《我是猫》、《哥儿》)(1906)、《三四郎》(1908)、《其后)(199)、《门)(1910)和《明暗(1916)等。
杰作《我是猫》,既无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无严密的结构,形式独特。作者通过一只猫的眼睛,观察主人公中学教师苦沙弥的家庭生活及他和周围环境的冲突。通过主人公和来往客人闲谈,揭露资本家“把鼻子、眼睛都盯在钞票里面”,“只要能赚钱,什么事也干得出来”。大骂“侦探和小偷是一类东西,其臭无比”。讽刺社会的某些黑暗侧面,抨击明治时期的社会制度,也挖苦知分子高谈阔论、不懂装懂的虚伪言行
中篇小说《哥儿),以作者在松山中学的教育经历为基础,以一个中学为背景,正面描写了憨厚而富有正义感的青年教师哥儿及数学主任田等正派教师和奸诈、狡猾的校长、教务长及其追随者的冲突,描写了他们对学生闹事、斗殴和古贺调走等一系列事件的不同态度,不但突出了哥儿的反抗性格,也使反面人物两面三刀、挑拨离间的丑恶嘴脸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深化了批判教育界种种不合理现象的主题思想,取得了超过《我是猫》的艺术成就。
一九○六年发表的《旅宿》,作者通过一个画家为避开“充满了执拗、狠毒苟且和厚颜无耻的人世”,外出旅行,寻找所谓世外桃源的描写,反映了夏目漱石复杂而矛盾的艺术观。书中的主人公一面说:“艺术是潜在于我辈有教养的人士胸中的避邪就正、斥妄显真扶弱抑强的哲愿结晶而成的白虹贯日一般的表现。”一面又说:“无心和稚气表示余裕”,“余裕在画中、在诗中以及在文章中都是必要的条件。”他的《我是猫》《哥儿》和《旅宿》等就体现了这些互相矛盾的思想。这些正是他复杂的世界观的反映。在他身上,既有东方的儒教、禅宗思想的烙印,又有西方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等思想的深刻影响。
九○七年他辞去教职,任《朝日新闻》文艺栏主编以后,在该报发表了三部曲《三四郎》、《其后》和《门》。作者通过对爱情道德的探索,展示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同时也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其后》的主人公代助说:“看一下日本吧,不管哪里,连一寸见方的光明地方都没有,到处是黑暗。”这是夏目激石对社会批判的高潮,此后就再也找不到“打倒文明野兽,消灭金权势力”(《二百十日》,1906)那样锋芒毕露的呼号了。这是由于一九一○年天皇政府逮捕了幸德秋水等无政府主义者,社会更加黑暗,加之他重病缠身,使其创作进入了后期,批判精神大为减弱,着重剖析隐藏于人们心灵的利己主义思想。代表作有自传体小说《道草》(1915)和未完成的作品《明暗》。
《明暗》是他最成熟的一部作品。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津田与妻子延子和原情人清子的爱情纠葛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反映明治时期人们的利己思想虚荣、孤独、绝望心情以及他们对金钱爱情的看法。作者采用话剧式的创作手法,把津田夫妇与各种人物的关系一幕幕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津田和亲戚朋友的对话及其内心独白,揭示他的伪君子面目。
由于人物的心理描写出色,对话生动,结构严谨,不但成功地塑造了个人主义者津田的形象,也成功地刻画了延子等妇女形象评论界称之为现实主义的不朽纪念碑,作者被称为明治、大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心理小说家。
夏目漱石“幼时熟读唐宋诗词数千首”,晚年写了不少汉诗。或抒情写景,如一九一○年在住院期间写的汉诗:“大风鸣万木,山雨摇高楼,病骨棱如剑灯青欲愁。”有的则抒发他晚年的“法天去私”的宗教思想,如:“会天行道是吾禅”,“曾见人间今见天”,“碧水碧山何有我,盖天盖地是无心”。他还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汲取创作营养来丰富自己的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在《我是猫》中,就有“某乃常山赵子龙是也!“再怎么威风,也不过是个假李逵罢了”等句子出现了孔子、屈原、孔明等名字,作品中一些人物也很像中国古代那些不仕权贵的士大夫的形象。
从英国文学研究家起步登上文坛的夏目漱石,也从西方文学中汲取创作经验,有些作品就是模仿英国作家梅里蒂斯的作品或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启示创作出来的。他能塑造出苦沙弥、哥儿、津田等典型形象,正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和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结果。
在创作风格上,夏目漱石属于所谓“余裕派”。这是一个反自然主义的文学流派,主张以旁观者的立场和悠然自得的态度吟味自然、艺术和人生。他擅长运用对句叠句幽默的语言新颖的形式,无拘无束地申述他的人生哲学。他是明治、大正时期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对日本文学影响很大,许多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至今仍受到人民的喜爱。
夏目漱石是明治时期首先对所谓“文明社会”展开批判的作家之一,这和他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一九一一年,他不顾文部省的训斥,拒绝接受文学博士称号。在一九一二年写的两篇日记,指名批评皇后、皇太子及皇室随从飞扬跋扈。一九一四年在学习院的讲话中,他呼吁贵族、资本家的子女一旦飞黄腾达时,不要对平民滥用权力和金钱。一九一二年有篇日记辛辣地讽刺那些玩弄权术争当议员的人“道德水准太低”,认为“提高道德水准,是比选举还重要的大问题”。难怪他放弃了社会地位较高的教授职务,而去从事写作,被称为伟大的人生教师”了。
除《矿工》(1908)以外,夏目漱石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描写三角恋爱,主人公大多数是孤独、绝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身上都有作者的明显影子。流露了所谓“不死就不能获得太平”(《我是猫》)的失败主义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