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太平河听歌 |黄昌俊

时间:2020-10-18 17:33:46    来源:
太平河听歌 
作者/黄昌俊
 
 
梵净山有九十九条溪,而江口拥有最美的太平河。太平河不宽。站在此岸,就能听到对面青山绿岸间清脆爽朗的山歌声。
 
我站在杨澜桥上。秋夜吸收着太平河两岸的灯光、绿色、昏黄和柳林青幽,由远山慢慢向我接近,送来最好的乐章是清亮缓缓流淌的太平河水。
 
我背着手在江口小城太平河上的几座桥上踱着,由这桥的此岸向彼岸漫步,又从那桥的彼岸向此岸行走。人们说着、闹着、笑着。有互挽着手散步的;有带着孩子在桥上欢快夜跑的。轻盈的脚步正奔向更加美好并充满无限憧景的未来。脚步声在河堤上踏出让人动人心弦的《蓝色多瑙河》交响曲,极优雅动听。深秋的清风被一群从河面飞过的画眉鸣叫声惊醒,传到河里,又被河里的流波反射到岸上,逐渐被这个热闹的夜晚给稀释殆尽。秋风轻轻地拂过,抚过面庞,带来一遍又一遍的清爽。
 
我靠着桥的水泥栏杆,望河,望岸,望灯光斜斜地照向只挂着一轮明月的天空,望这隐藏着许多故事的江源小城。只是,我对这座小城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与沧海桑田实在知之甚少了。
 
目光府视河面,随波逐流。小城里的灯光一束束、一片片投射到河中。绿的、蓝的、红的、黄的,时而泾渭分明,时而重叠交错。那种含着人性的律动,时明时暗,时一片斑斓,时一阵碎碎金银抛洒满地。闪动的光,来自小城中各个楼宇、霓虹、街灯,来自千家万户高高低低、色调不一的灯火。我的眼睛随着一扇扇高低不同、横竖不一的窗口瞧去,窗里窗外更有人影自由的揶动。我明白,在桥上看这秋夜最迷人的风景,楼上的人或许在看桥,看我,也在看河;在听人,听歌,听河,听涛声依旧。蜿蜒如龙、生生不息的太平河,是江口人心灵寄托与描绘幸福的画卷,一早,一晚,雾升,雾降,变幻着流年,让人每每在云蒸霞蔚中相依相偎、慢慢变老。
 
人声鼎沸,嘈嘈啐啐,河水声被吸附了。轻摆的小舟,被绳索牵着,正在等待明天追梦的渔人。河边的几个广场上,歌声高昂热烈。声波夹着灯光一起随浪涛一起翻腾,传到柳林深处,干扰着鸟儿们入睡,它们只能成群结队地在河面上空起伏不定、勉力飞翔、盘旋。又一只画眉,从彼岸掠过来,划出一道道弧形的轨迹,在五彩波光中留下自己轻快的倩影。
 
夜色越来越深沉,灯光却越来越闪烁着亮眼的美,一个孤人在河岸林中悠然漫步。爱唱山歌的江口人撕开清脆的喉咙,把这夜划出一条条节奏均匀的音律,我边走边聆听着。一曲曲委婉动人的歌声夹杂在涛声里,被晚秋的清风吹到城边的高山崖壁上又反弹回来钻进我耳朵里,给我的身心带来更多的满足与快乐。我似乎听到了他们的心跳、他们的情爱、他们的梦想。秋风,让我在这个大千世界里,不再孤独无助。
 
而他们,就是梵净山与太平河养育起来的哥哥妹妹,他们用山歌歌唱这伟大的党,歌唱搬迁脱贫后这份快乐与祥和。
 
我背着手沿河廊弯弯拐拐地走着,也专注而仔细地倾听着。
 
“山歌唱来好生活
一心一意跟党过。
旅游开起农家乐,
阿妹脸上笑窝窝……”
 
那发自肺腑的歌声,如梵净山中的秋风,在太平河谷里飘荡。我听出了美好生态孕育出来的真诚、善良、热情、豪迈、朴实。
 
王家山水库下游远处,一艘一艘渔船点着渔火朝锦江源码头缓缓摇来,突让我吟起张继的《枫桥夜泊》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是的,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苏州姑苏区,在党中央的号召下,通过对口帮扶,把千里之外的两座江南小城用长江水韵连接在了一起。如一盏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明灯,带着东风,挟带着先进的现代文明,吹动着太平河两岸的树,岸上的人们,吹来了脱贫的智慧与勤劳,与梵净清山绿水一起合奏出一曲决战贫困的凯歌,尽显和谐之美。
 
江口,携金山银山。太平河,碧水东流,百里柳林。水依水,人连人,心连心,连着柳林里的河堤与搬出山川溪谷里的土家、侗、苗、仡佬等民族同胞的感恩之情。
 
珍大姐,名叫龙素珍。太平河畔是她的“歌舞台”。她随身携带的那台多功能音响,花去三千多元。她经常沿河而上,在云舍、寨沙为游客们尽情演唱,游人们也跟随着她的山歌调子,一起唱着、跳着。她的名字里本是树,后来改为素,因梵净山优质生态中不光要有树还要人持着朴素拥有素养,所以“树”字就变成了“素”字。她要让游人们知道梵净山人最朴素也最为真诚厚实的禀性,让游客们玩得开心,吃住得放心。每晚她带着姐妹们在太平河梵净山广场演唱完,就拖着她心爱的音响顺河而上再踏过一座桥,消失在昏黄灯光下茫茫夜色中。
 
梵净江口,人杰地灵。陈珊、陈楚产、廖云鹏、杨再西、陈元颖、李凤朝、吴才英、杨秀涛……众多历史和社会各界名流。
 
梵净的秋日清晨,不是艳阳高照就是阴雨绵绵,但都以阴雨绵绵居多。时常趁有空,我与笔友驱车前往寨抱村刘家大院,那是隐居名人的故居。虽占地约十余亩,只留有前门、侧门和部分断壁残垣,但只要站在院坝里,仔细探寻残破却雕篆细致的阶沿条石以及古老楼宇,依然被遗存的雕龙画栋文化所震撼。虽不知这座残院真正主人到底是谁,但不然而然会让你想起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残院古朴典雅,从门槛上字画来看,其文化积淀相当丰厚,充分展现了明清时期隐士生活的心态与风貌。
 
当然,作为生态王国的梵净江口,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世界性声名显赫的大人物,但曾经威名远扬的贺龙元帅在长征时期多次与创作出电影剧本《金沙江畔》《原子时代》,小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猎鹰记》,纪实文学《贺龙毕生纪略》《贺英》《往事情深》等的军旅作者陈靖上上下下过梵净山,最终促成了红二军团长萧克及红军将士在德旺坝溪顺利握手会师,并在印江木黄召开了会师大会。在磨湾红十八军归建地长征纪念馆,仍然能从馆内陈列的大量珍贵照片、手稿、文献、文物,展示着贺龙元帅光辉的长征生涯和崇高的革命风范。
 
枫叶飘落,金顶红云。革命时代的战争硝烟早已散去,但红军两次长征过江口的故事却在江口人口中久久传颂。
 
每吃过晚饭后,我沿着太平河堤漫步于柳林深处,仍然能听到河岸广场上那悠扬的歌声、跳声、闹声、笑声,也能感受到他们脸上那灿烂幸福的笑容。他们都想活得更加健康长寿,尽情地享受着这安定繁荣祥和的好时代。
 
 
 
作 者 简 介
黄昌俊  笔名山村莽夫。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