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奖理由
由于在描绘顿河农村的史诗式作品中,作家以真正的品格和艺术感染力,反映了俄罗斯人民某个历史阶段的生活面貌
《静静的顿河》长篇小说。共分4部,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1940年出版。肖洛霍夫著。
小说以发生在1912至1922年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为背景,以主人公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个人经历为主线,以他家的遭遇为结构基础,再现了这段重大历史时期顿河地区哥萨克社会的历史变迁,广泛深刻地表现了哥萨克人在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同时揭示了葛利高里这一典型人物的悲剧性命运。主人公葛利高里有着哥萨克人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和幸福、勤劳勇敢、顽强坚韧的性格和叛逆精神。他爱邻居的有夫之妇婀克西妮亚,不惜冲破哥萨克荣誉道德观的束缚;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勇敢坚强;他又有着哥萨克狭隘的民族意识和偏见,两次参加红军,3次卷人白军,认不清道路,最后理想破灭,毁灭了自己,毁灭了情人落个可耻下场。作品将人与历史、个人与群众、历史与现实、战争与和平、国家与民族等艺术地结合一起,个人的悲剧命运折射出惊心动魄的历史冲突,复杂的社会变革成为再现个人丰富生命内涵的有力手段。书名与所描写的内容相比,反差很大。正如作者在卷首引用的古老的哥萨克歌谣中说的:“我们的光荣土地不用犁铧耕耘……/我们的土地用马蹄来耕耘,光荣的土地上播种的是哥萨克的头颅,/静静的顿河上装饰着守寡的青年妇人,/父母的眼泪随着你的波浪翻滚。”其寓意:静静的顿河流淌着哥萨克人的血和泪,它犹如一面镜子,映射了哥萨克地区的风云变幻的历史,是其苦难历史的见证者。
《被开垦的处女地》长篇小说。共两部,第1部发表于1932年,第2部发表于1955至1960年。肖洛霍夫著。
小说通过顿河格内米雅其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急风暴雨般的历史变革,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以及苏联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集体化运动的伟大斗争。主人公达维多夫是一名工人,童年受过苦,当过水兵,参加过国内战争,因而在农村工作中立场坚定,平易近人,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他对敌人决不留情,但对同志和人民群众则充满阶级情谊,遇事能沉着冷静,处理时注意方式方法。他也有常人样的生活,甚至有某些缺点,如他曾经与轻佻的路士卡有过暧味关系。但他身上最基本的品质是革命的坚定性,以致在与敌人的斗争中英勇牺牲。“农业集体化”是人类未经之途、未历之境,是一块“处女地”,于其实现的过程中,不但要战胜自然客条件、人们旧的思想意识,还要同敌人的破坏作斗争。作品在塑造主人公典型形象的同时,还真实地描绘了思想意识复杂的中农梅潭尼科夫克服小农意识走向集体化的过程,揭露了白军官波罗夫策夫的残忍和富农奥斯特洛夫的狡猾,鞭挞了化堕落的叛徒奇特波罗金和革命队伍内的隐蔽敌人雅可夫·洛维支。小说最后描写敌人的破坏被粉碎,农业集体化的事业最后取得了胜利,于是“农业集体化”这块“处女地”也终“被开垦”。
《一个人的遭遇》短篇小说。1956年发表。肖洛霍夫著。
小说主人公安德烈·索科洛夫是一个普通的俄国人,有着个幸福的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应征入伍,不幸在一次战斗中被俘,在俘虏营中受尽折磨,后来逃出。可是妻子和两个女儿已被德国人炸死。儿子也于战争胜利那一天在前线牺牲。战后他复员回家,变成孤身一人。最后,他遇到一个在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孤儿,收养了这个孩子,从此两人相依为命。作品通过索科洛夫的不幸遭遇,既表现了战争摧毁人的幸福,破坏人的家庭,伤害人的心灵,同时也表现了经过战争考验的人们在走向新的生活道路时,对未来所抱的希望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