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套呢?原来在这里)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呈现出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意味着孩子有多种角色呈现的可能性,通过角色定义的方式鼓励孩子会及时支持到孩子。而这个角色的定义当然是用在发现积极地、持久地、一段时间内稳定的方面时,会带给孩子正向积极的引导,有助于发挥孩子的潜力。
列举几个近段时间依据对菲宝的观察,试用的几个案例:
【设计师】
美小菲喜欢上了设计自己的“zhuanjia谷”,“专家谷”是小菲自己给命的名。
就是将自己所有的玩具都整到客厅里,按照自己想象的主题分区域进行摆放,再把她的创意摆放讲述成故事。每当有摆放的变化,她的故事也会发生变化。每次的摆放,给她称为“设计”,她自然有了个角色称呼——设计师。
连续一个月的观察发现,她已经对“zhuanjia谷”变换了不下六次的创意设计了。每次的设计,都是一次创作发明,心灵花园的呈现,也是一次系统排列,彰显的是她最近的生活经验和思考。因此,她每次都是特别用心的设计,特别用心地对设计成果予以呵护,并借由此来建立自我的界限感。如果你稍微移动一个物件,她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再复原看得出,并且一定要和你争辩过,像守护生命一样呵护她的设计。
一次,她设计塑料动物一角——小熊一家吃蛋糕,有小桌子,小蛋糕,小熊的客人有小狗、小松鼠、小兔子,有站着的、有坐着的,好温馨。因不小心给她碰了一下小狗狗,她硬是用了比较长的时间又恢复原样。
“美小菲,这是又有了新设计吗?你愿意给我讲一讲吗?”,这天进门一看,排列组合发生了大变化,于是我试探着问。
“请看这里,这是电视信号发射塔,小猪佩奇正在上面工作;这边是手机,有各种各样的手机,有事情就可以打电话,我最喜欢这个粉红色的手机了……”她拉着我的手像个小导游,让我观察了一个遍,我不时地为这个小小设计师点赞。
“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小设计师呀!”我真诚地对她说,也是第一次进行这个角色称呼的确认,用以对近一个月以来小菲的创造给以鼓励,为她的创造的精神点赞。
“耶!”小菲太高兴了。
【读书小明星】
从来都是听爸爸妈妈读书的小菲,这一晚突然喜欢上了讲故事给妈妈听。一本,两本,三本,把我们给她讲过的故事书讲给我们听,她根据自己对画面的观察和理解,模仿着我们读书给她听的样子,读着,读着,一页,两页……就连页码也要读给你听,其实画面上她最认识的字也不过是数字。
“菲,你是喜欢上自己读书了?这可是第三本了呀!”
“我还要给你读两本呢,你要耐心听我读哦。”
就这样,我这当妈的成了她忠实的听众,配合着她,达成她这个读书小明星的身份。
一本一本地读完,我们数了一下一共有五本呢,我们又一起回忆了曾经读过的书的书名,书中的那些故事,那些人物……历历在目。
看着她因读书而幸福的满足的样子:“菲,现在的你是个读书小明星呀!”
“还是叫我赛米吧,我多好听的名字呀!”
“我是在夸奖你爱读书和读了好多书呀,是在这样的时候,你可以称为读书小明星。但你有时候又可以是赛米。”
“哦,是这样啊!”
“是的,我们家,爸爸妈妈是读书博士,姐姐是读书大明星,你就是读书小明星,像姐姐那样读书长大,你也慢慢成为读书大明星的,加油哦!”
有了这个还不算完,读书小明星,要学习对读书做记号。设计一个表格,把读过的书拍个照片放在上面,写上日期,激励着这个小家伙不断强化“读书小明星”这一角色。等春节过后,可以开个小型读书会,一家人分享读书。
【问号宝贝】
正在和奶奶玩吹泡泡的小菲,她突然发现会有“双胞胎泡泡”,这是大人懒得看到的,因为没有她专注。为此,她会惊喜好久,问“为什么会这样”,这可是一个物理学的秘密呢,我告诉她:我也还不太知道呢。她接着说“你可以百度吗!”。
认识数字之后,拿过一本书、看到一个物体、看到厨房里的一切,哪怕是小的我们根本忽略掉的数字,她都会一眼就读出来,怀着特别惊喜的心情读出来,问“为什么这上面的数字会这么小”,这可是除了商标的规范还有艺术审美秘密呢。
拿到刚刚快递来的“雪梨膏”,自己要亲自拧开,找到盖子上的箭头方向,按照指示使劲儿拧啊拧,怎么也拧不开,向妈妈求助时,妈妈一下就拧得松动了趁她不注意又拧住,妈妈示弱说拧不开继续让她拧,稍微用力就拧开了,问“为什么开始我拧不开现在就开了呢?”我笑着对她说:功到自然成。
和妈妈视频,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家。妈妈说做完工作就回家,谢谢菲宝想着妈妈。她接着来一句“为什么”。这个“为什么”的回答方式对我来说很有挑战性。我想了想对她说:妈妈有妈妈的工作,小菲有小菲的“工作”,我们是一样的,现在你在家里做工作就可以,妈妈需要在学校里完成工作呀,不知道你现在做的什么“工作”呢?期待着回家分享哦。
小菲看书看到卡梅利多、卡门它们喝“蛇怪面条”,一骨碌跑到厨房,嚷着——“我要喝面条”。当大人因为时间太晚吃饭不合适的原因予以阻止时,她有多个”为什么”连续追问着,这可得用关于消化系统、饮食科学的知识来回答,她根据读过的《我们的身体》可以听得懂一点点,但是这次仍然无法组织她吃面条的欲望,这份欲望战胜一切,于是自己一边问着”为什么”一边取面条、拿葱……只好先尊重她,直到她美味地一边喝着面条一边说:哇,好美味呀,这是爱心面条,不是蛇怪面条。
……问得多了,我们半开玩笑地跟她说:你这个“问号宝贝”!她的下一句又是:为什么。
这个角色称号的给与,我们是希望她的好问一直保持下去,驱使着她不断探索新事物、新世界。
以上三个案例,对我们这当爸爸妈妈的挑战都很大。
首先是给足空间。在家里,为了保障菲的“专家谷”有够大的空间,客厅的三分之二都归她了,客厅简直就是她的儿童乐园,我们接受她的乱摆乱放也接受和引导她的有秩序的摆放。
其次是给足时间。陪伴读书需要时间、需要书,家人要分好工,只要我们能够回家,便只负责陪伴玩耍和读书,老人负责做饭和休息。
再次是沉得住气。三岁多的小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可佳,可她的问题出来的时候可能你也还想着别的事情呢,那也得沉住气予以回应,眼神、表情、动作、语言都得身心合一地给跟得上。
还有过程跟随。对于上班族的我们来说,物理空间和时间的直接跟随是跟不上的,这需要我们在教育价值观上引领好支持好老人。一旦到了周末或者某个晚上见面时就专注地观察她、倾听她,她会滔滔不绝地讲给你听,另外每天一个电话的交流对于了解孩子是非常有价值,这让她的成长故事在父母这里连续起来。
这就为后面的角色定义积累了“过程性资料”。这些角色要一直用下去吗?不一定。根据孩子的发展,一个孩子在同一个时间可能会呈现很多种角色,一个主要的角色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都没有关系,都是她成长中的一部分,只是帮助孩子做好正向引领、增强其价值感和自我认同即可,父母也只是孩子成长的环境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