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越
最重要的是,苏姗在政治上影响了迪伦,促成了他从一个传统民歌手向抗议歌手的转变。可能是受父亲的影响,苏姗很小就关心政治问题,她尤其对美国的种族歧视现象深恶痛觉。那时她正为一个名叫“种族平等同盟”( Congress of Racial Equality,简称CORE)的组织工作,每天都接触到大量黑人在南方受歧视的案例。她总是把这些案例拿回家给迪伦看。南方黑人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深深触动了迪伦,他本来就因为喜欢黑人音乐而对黑人有好感,这下子他更是觉得自己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了。1962年初,迪伦写了生平第一首抗议歌曲:《埃密特·提尔之死》(TheDeath of Emmett Til)。这首歌讲的是一个当时只有十四岁的芝加哥黑人青年提尔去种族歧视严重的密西西比州探亲,在那里他向一个白人妇女吹了声口哨,结果竟被一伙白人活活打死,而且凶手后来竟然被无罪释放了。可以说,就是从这首歌开始,迪伦正式转变成了抗议歌手
迪伦写的第一批抗议歌曲都属于就事论事型的,每首歌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而且语言平实,和纽约其他一些抗议歌手的创作没什么不同。这批歌手很快就都被特纳招到了《小字报》的编辑部,没多久,也就是1962年2月,第一期《小字报》出版了,一共印了300份,每份定价35美分。这一期登载了迪伦的一首幽默的念白布鲁斯《讲讲约翰·伯迟妄想狂布鲁斯》( Talkin' JohnBirch Paranoid Blues)。这首歌讽刺了当时一个名叫“约翰伯迟会社”( John Birch Society)的反共组织对共产主义的几近偏执的恐惧。从此,每期《小字报》儿乎都会刊登一首迪伦的作品。
不久,《小字报》第六期封面上登载了迪伦的新作《答案在风中飘》,这首歌标志着迪伦的写作水平发生了一个质的转变。那次在咖啡馆里的谈话促使迪伦思考一个更广泛的问题:你的默会背叛你。他后来对朋友说,我们总是没有勇气说出自已的想法,我们的沉默背叛了我们
些实权人物的沉默背叛了我们,这些大人物总是拒绝面对现实。而广大的老百姓每天都
计而忙碌。他们虽然也看《纽约时报》,但他们看不懂,他们因此一无所知,他们因此也就不要
道,这是最悲哀的事情。《答案在风中飘》最值得重视的一点在于它跳出了就事论事的框框8
了一个不止是美国的民权运动可以提出的问题,而是所有国家里所有爱思考的人都可以提出
问题,一个更加普遍的问题。迪伦虽然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恐怕也给不出来),但地
的问题却都是具体而深刻的。这首歌让每一个听到的人都开始思考,这就足够了,因为那答案
不难找,它就在风中飘着。重要的是:你感觉到风了吗?
值得一提的是,伊万·麦科尔等一批激进的革命者对这首歌很不以为然。这首没有实质性的
容的歌曲显然不合他们的口味。倒是西格十分欣赏迪伦的才华,他开始在自己的演唱会上为
伦做宣传。知识渊博的他首先指出迪伦在这首歌里借用了一首加拿大黑人民歌《拍卖集市不再
来》( No More auction block)里的和弦。后来迪伦也承认他确实采用了那首歌的一些音乐素材
不过他自己的创作占了绝大部分,两者的相同之处你不仔细听还真听不出来。
遗憾的是,随着迪伦越来越投入到写作中,他和苏姗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出了问题。尤其
是当迪伦在纽约的西4街租了间房子,并劝说苏姗搬进来住后,他们之间的矛盾开始表面化了
那间房子很小,如果迪伦一开始敲打字机或者弹吉他,那么房间里的任何人都会被吵得没法干
正经事。可苏姗是个独立的女性,她也有自已的事业,在两人同居的那段时间里她只好做出粞
牲,这显然不是她愿意的。再后来,当迪伦开始有了点名气后,来找他的人也越来越多,最后到了
迪伦都不愿见人的地步。这些人于是千方百计地想通过苏姗去接近迪伦,这个中介角色更是苏
姗不愿意扮演的。
苏姗的母亲玛丽很不喜欢迪伦,她多次劝说苏姗和她一起去欧洲继续完成学业。苏姗也正
想借机离开迪伦一段时间,便不顾迪伦的劝阻,于1962年夏天动身去了意大利。这次分手让还
在热恋中的迪伦有点不知所措,孤独的他更是把所有精力用在了写作上。认识迪伦的朋友都对
迪伦的创造力感到不可思议,他随身总带着个小本子,一有灵感就随时记在上面。他可以同时在
写好几首歌曲,而且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它们。形容这一时期的迪伦有一个最贴切的词:海
绵。他就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取周围的养料。迪伦很擅长向别人学习,在和朋友们闲谈时,他总
是有办法把话题引到他感兴趣的问题上,然后就一言不发地听别人说,说到有趣处他也跟着笑
不知不觉他就从别人那里吸收了很多想法和见解,没几天朋友们就会突然发现自己的主意已经
被迪伦巧妙地用在了他的歌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迪伦所写的许多歌曲是那个特殊的时代里、那
个无数活跃的思维彼此相互碰撞的大熔炉里所提炼出来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迪伦的写歌方式也
照抄格思里的格言:写词最重要,曲子随便从民歌宝库里拿来就行了。他的许多歌曲的旋律都是
模仿老民歌。从这一点上看,迪伦的创作更可以说是千百年来所有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