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股斯基夫热当中,一个在英国利物浦混日子的名叫约翰,列侬( John lennon)的年轻人拿起了吉他,组织了一个名叫“采石工”( The Quarryman)的斯基夫乐队,后来这个乐队改名为“披头士”;没有斯基夫,英国人恐怕也不会那么热衷于美国的布鲁斯,那样的话,模仿美国布鲁斯的一支名叫“滚石”( he Rolling Stones)的乐队也就不会存在了。没有这两支乐队,今天的摇滚乐恐怕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可是,斯基夫的创始人麦科尔,以及那些左派的斯基夫爱好者们却被这股突如其来的商业化热潮弄得不知所措,麦科尔意识到自己从美国引进的这个东西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商业怪物。原先他还想把斯基夫变成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工具,现在这个美好设想彻底泡了汤。更要命的是,斯基夫热在英国引发了美国热,来自美国的流行音乐正趁着这股热潮大举进入英国的音乐市场,英国民歌的美好传统正在被英国的青少年们无情地抛弃。麦科尔愤怒了。他一下子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从原先的美国民歌的倡导者变成了美国民歌的坚决抵制者。他利用自己在英国民歌界的威望为当时遍布各大城市的民歌俱乐部定了一条新规矩:凡在俱乐部唱歌的民歌手只能唱属于本民族的民歌,任何英国民歌手如果演唱了属于美国的民歌则将被赶出俱乐部。这条极端爱国的规定立刻在英国民歌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反对者认为这个规定太教条,谁不能禁止一个英国人喜欢美国民歌,这些人于是离开了民歌俱乐部。支持者则认为现在电台里已经有太多的美国歌曲,是到了大力提倡本民族民歌的时候了,于是许多对英国民歌感兴趣的人又重新回到了民歌俱乐部,填补了美国音乐爱好者留下的空缺。
假如麦科尔的支持者们贏得了这场文化战争的胜利,英国歌曲把美国音乐挤出英国市场
那后来人们可能就没什么话好说了。但是,随着斯基夫而进入英国的美国摇滚乐却在这场战争
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个结果当然招来了传统英国民歌爱好者的抵制。这种抵制直接造成了
六十年代初期英国传统民歌与英国摇滚乐的脱节。
三十年后,当有人问起麦科尔对他自己当年创立新规矩的看法时,麦科尔仍然坚定地认为
他的做法不是民族主义,而是一场政治斗争。在麦科尔看来,政治斗争不仅仅只是局限在对衣食
住行等实物的再分配上,而应当包括文化领域的斗争。他举例说,当年希特勒对欧洲诸国的侵
就包括了对这些国家的民族文化的灭绝。在麦科尔看来,美国实行的其实是一种文化帝国主义,
这有时比用武力侵略别国还可恶,对此必须予以坚决反击。
可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对于麦科尔这样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激进的左派民歌手来
说,他所创作的最为出名的歌曲却是一首爱情歌曲。他于1956年为佩吉·西格所写的一首名叫
(当我第一次看见你的容颜》 The First Time Ever l saw Your Face)的歌曲在1972年被美国黑人
女歌手罗伯塔·弗莱克( Roberta flack)翻唱,并被选用为一部电影的插曲。结果这首歌贏得了当
年的格菜美年度最佳歌曲奖,还被一个著名的香水品牌用来当电视广告的配乐。这两件事让麦
科尔赚了很多钱,他终于在伦敦郊区买了幢房子,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不管后人怎么评价他,麦科尔对英国民歌的繁荣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他坚持不懈的努
力下,英国民歌在六十年代摇滚乐主宰一切的情况下顽强地活了下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英国
的抗议民歌在他的倡导下更是欣欣向荣,并得到了许多青年人的支持。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英
国在五十年代没有出现麦卡锡式的白色恐怖,老百姓可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表达自己的意
见,于是在英国出现了一大批反映时事的歌曲。这些歌可以是反战的,也可以是反对官僚主义
的,反对剥削的,反对现代科技的滥用造成人文精神的丧失的,甚至有家公司还出了张唱片,里
面都是抗议英国住房紧张的歌曲。有人为这类歌曲起了个听起来较柔和的总称:时事歌曲
Topical Songs),其实它们都属于抗议歌曲( Protest Songs)。
1961年秋天,美国抗议歌曲的鼻祖皮特·西格应邀去英国巡回演出,他每到一个城市都受
到当地民歌手们的热烈欢迎,他们争相为西格演唱自己创作的抗议歌曲,这令西格大为吃惊。在
西格的记忆里,这种场面在美国只有在“年历歌手”的鼎盛时期才有过,可现在就连西格自已都
迫于政府的压力而不得不偃旗息鼓了回到纽约后,兴奋的西格向朋友们说起他在英国的所见
所闻,大家听后一致认为,在美国也有很多人在写抗议歌曲,只是缺乏交流场所和流行渠道而
已。以西格和民歌爱好者格登·福莱森( Gordon friesen)和西丝·康宁汉( ' Sis Cunningham)夫妇为
首的几个人决定办一份杂志,专登抗议歌曲。他们给杂志起了个名字:《小字报》 broadside)。他
们还决定把《小字报》办成一份售价便宜的油印刊物,大致每周出一期,发行量不用大,保本就
行。在发行和广告征集方面也都低调处理,以此换取杂志内容的相对自由。这本杂志可以说是后
来风靡全国的一批格林尼治村地下杂志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