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斯特芳·马拉美 传记 - 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散文家

时间:2020-10-18 18:29:22    来源:

斯特凡·马拉美( stephaneMaam6,1842-1898),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对象征主义诗歌艺术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生活在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法国,马拉美不满那种社会现实,他在政治上是个极端的个人自由主义者,正如他以颓废派的名义公开宜称的“我们今天可以是教徒,明天可以是怀疑论者,后天可以是保王党或革命者,如果我们要这样的话。”不过他从未像魏尔伦和兰波那样激进,也从未接近和同情过革命。

马拉美生于职员家庭。他四岁丧母,父亲再婚,从此他和妹妹便由外祖父抚养。家庭的不幸成了他受人讥嘲的话柄,他唯有在读书中寻求安慰。他喜爱波特莱尔、雨果等人的作品。他对美国作家爱伦坡的诗感受尤深。为了读爱伦·坡的原著,他学会了英文。中学时代他写了上百个练习簿的诗歌。他十五岁时,妹妹死去。他更觉孤寂,性格更忧郁;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颇有影响。中学毕业后,马拉美顺从家庭的意愿暂时当了职员,但不久就改做教师。他起初参加巴那斯派诗歌运动,并在《现代巴那斯》诗集中发表作品,不过他八六二年发表的第一批诗作,如《太空》、《回春》《恶运》、《苦恼》等,更多的是波特莱尔诗歌的烙印。他从波特莱尔学会认识人生的痛苦,他学波特莱尔追求复杂的病态感觉,他像波特莱尔那样歌咏空虚死亡和荒诞。波特莱尔诗中对翱翔太空的渴望,在马拉美的诗中表现得更加强烈始终素回在他脑海的太空,在他看来是唯一纯洁的地方,可以寄托他的遐思,存放他的理想。在诗的艺术技巧上,他擅长“类推”法:许许多多形象不是按情理排列起来,而是用个形象唤起和暗示另一个形象。“肉体是悲修的,唉!我读过所有的书”,《海风》开头的这句诗,是人们经常引用的马拉美类推法的实例

八六二年,马拉美认识了少女玛利亚,瑞拉尔;为了进修英文,他携玛利亚前往伦敦;八月,二人结婚。结婚“仅仅是为了她”,因为马拉美这时看法已定:幸福不在世上,只在梦中。他在这年九月发表于《艺术家》杂志的一篇文章中阐述道:只有梦幻能达到不属于人世的美;梦像太空,是未被行动玷污的地方,是可以逃避人世的地方。在这一思想基础上,他通过一系列文章建立起自已的诗歌理论体系,这些文章后来结集为《乱弹集》(1897)。马拉美认为梦境是诗人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他主张诗歌大力表现梦幻,从而创造出人世所没有的“纯粹的美”。他认为美是神圣的,一切神圣的东西都是神秘的,因此表现美的诗歌也应是神秘的。他主张诗歌不要叫人理解,它只触人心弦、引人共鸣、供人推测。为了作神秘的诗,只能用暗示,不能指明对象,他说:“指明对象就是把诗给我们的满足减少了四分之三。”而暗示的主要手段就在于大量使用象征。他甚至主张故意割断诗文的内在逻辑联系,以至规定“必须始终坚持把写出的东西首尾切断,以便让人摸不着头脑”。另一方面,他鄙视为“群氓”所欢迎的民主诗歌,因为这种诗歌只会宣传“道德”。

从伦教归来后,一八六三年至一八七O年,马拉美先后在外省的三所中学任英文教员,执教之余仍沉湎于诗歌。起初两年他痛感自己的无能,因为他写不出自己所苛求的诗歌。《海洛狄亚德》的创作似乎使他渡过了这危机。他在八六九年的《现代巴那斯》诗集中发表了这部作品的第一个片断,后来又陆续写出几个片断,但至死也没有把这部诗体悲剧写完。已经成稿的部分最重要的是海洛狄亚德和她的老保姆对话的一段。贞洁而又美貌的公主海洛狄亚德企图摆脱人性,她生活在孤独和冷漠之中,奉行禁欲主义,竭力达到永无止境的纯洁性;她只喜欢一面镜子,因为这镜子反映出的她的形象是一个遥远的影子,纯洁而又不可企及。保姆千方百计用人世的欢乐诱导她吻她的手,给她熏头发的香料,夸奖她的美,都被她一驳回。保姆走开后,她承认自己绝望的孤独中所期待的仅仅是个未知的事物。但她最后还是拒绝了保姆的感化。马拉美声称:在《海洛狄亚德》中,“我死了”;也就是说,他取消了任何诗人个人的抒情成分。他这次创作尝试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使诗歌不再是一个人所受折磨的见证或流露,而成为一种形而上学的体验。

八七O年马拉美回到巴黎,在一家图书馆任职,一八七一年又重执教鞭。公社革命爆发时他正在巴黎,但这一伟大事件竟未在他生活中激起涟漪也未在他诗歌中留下痕迹。他依然是只参加文学圈子的活动同社会的最极的联系也就是编几份供妇女和中学生阅读的报刊。他收入有所增加,在罗马街购置了一处住宅,生活更为安逸了。一八七六年,他一生最重要的作品牧神的午后》问世。这是一首由一百一十行传统的“亚历山大体”(十二音节)诗句组成的诗篇。一个炎夏的午后,在西西里岛的海岸边,牧神感到在近岸的芦苇丛中沐浴、嬉戏的水中仙女的玫瑰色的肉体在闪闪浮动。他的窥视惊动了这群仙女,她们像被他的目光射伤了似的,惊慌地消逝在水中。但岸上一对互相拥抱的仙女依然留在那里,引起他的爱慕。他上前去搂住她们,要亲吻她们的美丽的头发,由于兴奋而变得无力的胳膊放松了,仙女们在转瞬间逃逸牧神不知道自己是在幻境还是在现实中。他吹起芦笛抒发他的欢乐,也表达他的迷惘。他似乎又进入梦乡那美丽的仙女重新出现……全诗弥漫着一层奇妙的氛围,创造出似真非真、似梦非梦的境界。以往的法国诗人,还从没有谁做过这样的尝试。由于这首别开蹊径的诗,马拉美常被世人称为“梦幻诗人”。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关于达到美的途径的观点作了重新的考虑,他不得不承认,理想的美不仅在虚无中。与《海洛狄亚德》相比,《牧神的午后》别是种思想境界。在这里,难以满足的欲望代替了被否定的欲望,热烈的情景代替了冰冷的形象,生的乐趣代替了苦行,明确的追求代替了无目的的期待。在诗的技巧上,马拉美的类推法在这里发挥到顶点:受类推法的制动,形象好∵一个接一个地从阴影中涌现出来,给人以源源不绝、层出不穷的新的意象。这首被推为象征主义杰作的诗篇,对法国和整个西方的象征主义乃至印象主义诗歌都有不小的影响。后期倾向印象主义的法国音乐家德彪西,曾根据它作出著名的同名交响曲。

马拉美的诗风吸引来新一代诗人的浓厚兴趣。约从一八八○年开始批文人经常出入他在罗马街的住所;每星期二晚上更是座无虚席。这就是八十年代人们引为趣事的“马拉美的星期二”。集会者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为文学名家,例如儒勒拉弗格、保尔克洛代尔、保尔·瓦雷里。他们聚会时最经常的是表演类推法的技巧,常常把一个很简单的题目类推到想入非非的地步。对马拉美诗作的欣赏玩味也是一个重要内容,马拉美诗歌中充满直觉、推想、暗示的象征天地,每每使他们神往。马拉美的诗歌观念就这样逐渐渗透到新一代诗人中去,促进了象征主义运动的发展。副后,他一直教书,直到一八九四年退休。八十年代后期,他汇集过去的诗作,出版了《诗集》(1887);此外,还从事文学翻译,翻译了爱伦坡的诗歌等。他于一八九八年九月去世。他晚年最重要的诗作是逝世前几个月发表的《骰子一掷永远取消不了偶然》《骰子一掷永远取消不了偶然》是马拉美诗歌实验的顶点。他对“绝对纯洁”、“脱净了一切现实杂质”的美的追求,最后归结到“字”上来。他认为字既能产生梦幻又能提供美。不过他概念中的宇本身就是美,而且仅仅是美,没有任何含意。马拉美“创作”这部作品的方式真是奇特之极:他让字和纸搏斗,尽量减少字所占的空间,扩大纸的空白。据他说,留在纸面上的字都是抵挡住纸的进攻而幸存的,“每一个字都经过我数小时的研究”;他故意造成的许多空白是含意丰富的“博学的空白”,为的让读者有无穷探索的余地;而在他看来最有表现力的是一张白纸,因为只有白纸才能表达“不可言说的东西”。他力图按照乐曲的结构来安排这首诗”的版面,亲自监督选择字型和排版工作。有的字用大写,有的字用小写。他还模仿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对主导旋律的运用,把诗的题目分成四组字:骰子一掷/永远/取消不了/偶然,让这四组字像主导旋律一样在“诗”中轮流反复出现并用大写字母占有显著地位,从而造成一种波形运动感”。马拉美希望实现两个目的:利用一切沟通渠道达到“完全的理解”,使诗歌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深化。但实际上他所达到的却是完全的不可理解,当然也就谈不上对时间和空间的任何合乎理性的发展。主张“一首诗是种神秘”的马拉美,以一部彻底的神秘主义的作品结束了他的创作生涯。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