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董伟康
壹
提到赛人,有一个标签一定会被提到:中国观影第一人。赛人自称看了无数的电影,且每部电影看完之后都能念念不忘,在脑海中反复观摩。这样的标签,在他的著作《与光同尘》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不论是某段历史,还是一位具体导演、影片,他都能引申出横贯在电影历史中的其他电影,且数量令人惊讶。
罗列电影,是观影量的直观体现。而对所列电影的剖析,则体现了赛人对电影的深刻理解。在对张艺谋的《影》进行评价的时候,赛人提到了影片对封闭空间的运用。他提到,“对封闭空间的运用,从《菊豆》的染房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大院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深宫、抑或《三枪拍案惊奇》的面馆、《金陵十三钗》中的教堂、包括《有话好好说》后半部全部集中在那个喧闹的饭馆。”
贰
或许很多人在看到被罗列的如此多的电影之后,已经十分敬佩。然而赛人并未止步于此。在他的影评中,他所列出的电影或是有着相似的叙事视角,或是类似的主题,甚至是同一艺术流派的特征。庞杂的电影在他的脑海中被细致的分类,每部电影已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元素。
所以常有人说,没怎么看过电影的人是看不懂他的影评的。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电影对于他而言,仿佛已经不是闲暇时偶尔的选择,而是和衣食住行一样,融入到他的生活里,融入到他的骨子里。
融,不仅是电影融于他的价值中,也是他融于电影的历史中。有人曾评价到,“他善用一种第三人的视角,为我们展现影史的完整风貌。”而赛人自己也有着类似的观点。他把自己看作是职业观众。他认为作为一个职业观众,不要急于从电影中谋得共鸣,要从电影中,看到一个更辽阔的天地。
什么算是天地?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解读。对于赛人来说,应是借由无数的电影,构筑的一个虚拟现实。在那个现实中,既有着实际现实的影子,也有着电影所构筑的虚幻。所以他的影评,常常有一种矛盾感,理性与感性的矛盾。
理性的影评,可以以沙丹的《幕味》为例。围绕一件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等等,以清晰的逻辑形成段落,输出价值。感性的影评,则是像毛尖一样,追求表达自由、价值自由。这样的划分一定是不准确的,但我更想借这样的划分,去观望赛人的影评世界。
叁
说赛人是感性的,是因为他的每一篇影评,没有所谓的中心句,关键点。如同散文一样,想到哪写到哪,不受约束,自由灵活。在看他影评的时候,刚开始总是难以带入,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如何表达。但代入之后,却又发现每一句、每一字他都在进行表达。赛人本身的意图,体现在影评的每一处地方。他完全不刻意回避自己的价值观念。作者的意图,体现在结构、文字等方方面面。
说他是理性的,又是因为他又不断克制着自己主观价值的影响。即使是自己讨厌的电影,他也会客观的分析影片的优点;而哪怕是自己十分喜爱的电影(比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他也会加上一句“见仁见智”。赛人更注重时代、社会对电影的影响。相较于难以总结的历史,他把自己的观点看得很低。
赛人,就像是江湖里的一名“侠客”,洒脱不羁却又难逃道义的责任。我更好奇的是如果让他给自己做个评价,他会得出怎样的结论。侠客总是孤独的,有时既受着百姓的误解,又遭到官府的追杀。但无论如何,这样一种孤独,和独自旁观电影历史的孤独,总是相形见绌吧。
本期作者:董伟康
本期推荐阅读作品:《与光同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