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土 panda的呓语
我小学的时候特别爱看悬疑、恐怖、推理类型的小说,贪婪地阅读了书店里大量这类型的书。
印象深刻的有:《每夜一个骇故事》、《老尸客栈》、《最悬疑》、《最推理》、《悬疑世界》、《荒村公寓》……(暴露年龄的系列)
1
说起与《卫斯理》的结识,其实是我肤浅地被封面吸引了。
一翻阅便着了迷。
卫斯理,是香港著名作家倪匡所编写之科幻小说《卫斯理系列》中的主角,小说以他第一人称叙述。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卫斯理小说,故事讲述了看似美满幸福的一家人,却时时生活在恐惧之中,卫斯理后来才知道这一家人是从另外的时代过来的,那个时代的统治者是“小机器人”。陶格一家人通过逆转装置逃了出来,然而他们的逃亡历程,其实是“小机器人”的游戏过程。
你们这一代的人,根本没有个人,没有自由。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种种式式的社会道德,求生的本能和欲望,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负担,犹如一重又一重的桎梏,加在你们每一个人的头上,而你们还努力使桎梏变得更多!你们早已是奴隶和玩具,每一个人都是另一些人的玩具,为另一些人活着,不是为自己活着,没有一个人有自由,没有一个人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顾及种种的牵制,自由,早就消失了!
——陶格先生与卫斯理关于自由的争论
家里有了电脑后,我就在网上看卫斯理,一部小说分两三次看完,每一次还没看完,梦里就在创作接下来的故事情节,每每睡得不安稳。
小说看的越多,我发现每次那些大谜团背后多少有着外星人的因素。
2
每次那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找上门或是卫斯理自己遇到,无非这几个原因:卫斯理名气大,性格爱多管闲事(他的朋友对他的评价),还有就是他的妻子白素,心善能力强。
卫斯理好几次以为来客是来找他帮忙,一听找的是白素,嫌弃自己是破坏王,内心很吃味。
猫
初中读书时,图书馆离学校不远,我曾进馆找寻卫斯理小说,看到封面被人翻烂,拿起来书都要散了的感觉,在图书馆看卫斯理这一想法作罢。
回家的路上看到好多旧书摊,每一次经过我都心痒痒想停下来。
有一次我鼓起勇气停在一个旧书摊,居然看到了卫斯理小说,高兴得要飞起来。问书摊阿伯还有没有,阿伯说还有呢,如果我想要可以帮我留着,后来经常过来找卫斯理小说,一来二去跟阿伯成了忘年交。
我拿着书像打着鸡血似的,一路狂踩单车回家,回到家偷偷摸摸地从书包拿出来,纸巾沾点水轻轻擦拭书上的灰尘,小心翼翼的翻看着。
3
如果你可以预知未来,知道明天报纸的内容,知道自己会死在手术台上,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丛林之神》里就有一个获得了预知未来能力的人,这个人活得极其痛苦,他改变不了未来,他只是预知却改变不了。他预知到自己将死在手术台上,可是明知道要死还要去做手术,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一切都是注定的。
无力中
如果在你年老的时候,有人跟你说可以再来一次,变得年轻,你会作何选择?
《再来一次》讲到一对老夫妇在剧院门口失踪了,后面牵扯出了该市一连串老年人失踪事件。卫斯理深入调查后发现原来这些失踪老人,都是去参加了一个让人返老还童的实验。接受实验的老人,最后变成了巨型的胚胎甚至是类似三叶虫的怪物。
让人重返年轻,恢复青春,这是极有诱惑的选择,十九个老人最后成了另一种生命体,教授选择继续研究和培养他们,使他们成长为有智慧的高级生物。
猫
观察一下自己的生活规律,每天固定的路程,每天都在重复。
《规律》讲述一位科学天才自杀身亡,卫斯理深入调查后才发现这是桩有预谋的谋杀。有人拿这位科学家一年的生活轨迹和土蜂的生活轨迹的对比,给科学家看,差别并不大。科学家接受不了自己引以为傲的生活其实跟低级的生物体无差,最后选择了自杀。
我们是大城市中的人,每天的活动范围,可能来来去去,都不出十哩的范围,就算有机会到外地去旅行,也只不过将线条拉得长点而已。但是,人是有思想的,人的思想活动范围,却全无限制,可以上天下地,可以远到几亿光年外的外层空间,这一点,或许是支持人类生存的根。又或许,人类已习惯了和昆虫一般的生活,只有真正具有智慧的人,才感到悲哀和没有意思,这些,当然已不在故事范围之内的了。
4
卫斯理早期的小说多是冒险故事,在中后期故事里,比较侧重于讨论人性,起的名字有哲思的意味,如《一半一半》、《须弥芥子》这类。
卫斯理小说吸引我的,是作者令人称奇的假设。
小说开篇都有一篇序,卫斯理都会提出一个现象或是疑问,每次我都会细细琢磨几遍。
§自序
这个故事继续探讨人性的复杂性,一切都从幻想出发,毫无事实根据。如果是根本不能接受幻想的人,不适宜看,敬请留意,勿谓言之不预。
一九九七年十月二日,旧金山
***
由于太平洋不正常的暖流,全世界天气都反常,一向使人清凉无汗的旧金山,竟然超过一个月以上,热不可当。
至于为甚么太平洋会产生不正常的暖流,科学家说不出所以然来。看,现代实用科学是多么不能解决问题!
实用科学既然有那么多问题解决不了,当然只好靠幻想。
幻想或许就是上帝留给人类的能力,其他各种生物都没有,人要是再不好好的运用,那就彻头彻尾和其他生物一样了。
而偏偏有一些人,努力在替幻想订出规范,要幻想在一定的框框之中进行,这些人的生命基因中,有昆虫的基因在,殆无疑问矣!
倪匡
十一月二日,又及
——《成精变人》一头鹰变成了人
§自序
谁知道“开心”是什么意思。“开心”的相反词是“不开心”,若用上海话来说,似乎效果更突出:“勿开心。”
人生,开心的时候和勿开心时候,大都由自己的心境来决定。你开心,就开心;你勿开心,就会勿开心——听来像废话,却大有道理。别老是勿觉得勿开心,就开心了。
《开心》这个故事,说的是什么,当然要看了才明白,三言二语,说不明白的。
祝大家看了《开心》,开开心心。
卫斯理
癸酉元宵
旧金山
月明影只
——《开心》
作者还会经常引某某古籍提到过,读来很有真实感。比如《聚宝盆》、阴间系列,对古代的神话故事传说的另一番解读。
卫斯理系列对极权的各种讽刺,书中经常提到老人家,我读来总觉得熟悉,后来才明了。
极权国家的掌权者,老了,身体的脏器衰败,想要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他们采取的做法是用克隆的身体来提供年轻的脏器,以此延缓衰老。
5
现在我再回看卫斯理小说,虽不复之前的那种狂热,但我对于印象深刻的小说内容如数家珍。很多内容我现在再看,仍惊叹于作者的奇思妙想。
倪老有很多轶事,有一个传闻,没有具体考证,听着一乐。
倪老在《地心洪炉》写到南极有北极熊。
卫斯理从飞机上掉下南极,饥寒交迫,见一只白熊跑来, 便把它杀了,剥皮取暖,吃肉充饥。读者来信骂倪匡:“南极没有白熊! 南极只有企鹅!”
倪匡很火,在专栏上回复。原是250 字的篇幅,他放大字体,只回答两句—— XX 先生: 一、南极没有白熊;二、世上也没有卫斯理。
金庸也帮腔:“南极本来有熊,被卫斯理吃掉了!” 读者最后来信:“无赖!”
倪老有一个配额理论,就是你做什么事情都有配额,你一生要喝多少酒,吃多少饭等,你的基因密码已经标识好了,配额用完了就没了。所以他说自己的写作配额已经用完了,就不写了。
这篇小文仅当做是我一生中写卫斯理的小配额。
倪老的随笔写得活泼有趣,皆一己之感,赞弹随君。
最后分享这一小段落来结尾。
人是可以变心,有权变心的。人不但可以变心,而且可以变了又变,爱情只是一种感情,不是一种责任。当爱情演变为一种责任之际,那就不再是爱情了。否定爱情,自然是一种罪恶,比起虚假的道德来,爱情真实得多。
没有爱情,再缠着不放,真是蠢事。
当日,感情的结束,自有它非结束不可的前因后果,不然,也不会结束。余波再荡漾,也是徒惹伤感而已。
一句老话:过去的,让它过去吧。别再去追寻,追不回来的。
——《心中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