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觉间,我们已经步入了古稀之年。每每回首,总有一股莫名的惆怅。55年前的那份同学情谊不知何时渐渐地升温,慢慢地爬满了记忆的墙沿。脑海时常浮现当初那份纯真与感动。半个多世纪的分别、牵挂和等待,给了我们相约相聚的足够理由。春暖花开的日子,我们组织了小学同学的聚会。
1963年,我们在邻村周家庄中心小学完成了小学后三年的学业,高小毕业了。那时国家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经济形式依然严峻。在那个求生存为第一要务的年代,农村能供得起孩子小学毕业的家庭就算是很不错的了。我们班大概有40多名同学,毕业后大都奔生计去了,继续升入初中学习的也就有十几个人吧,这一分别,就是半个多世纪!
真是飞鸿归乡只嫌迟啊!那天上午不到9点,同学们就陆续来到了酒店。大家相互交换着渴望的眼神,上下打量着,右左揣摩着。你是谁?他是谁?有道是“刹那芳华,红颜弹指间”。55年前你亭亭玉立,他英俊少年。只可惜寒窗三年,犹如一瞬间。我们的分别仓促而简单,没有握手,也没有说再见,各自奔了东西北南。你是徐悦琴,他是范兴平,就是她,叫王可风!记忆与现实眼前,青春与黄秋,瞬间在瞳孔里调整焦距,定格在一张一张饱经沧桑的真实脸庞上。欢笑情如旧,聚首已白头。我们分别得太久太久,久得让翩翩少年变成了满脸皱褶的爷爷、姥爷;久得使如花似玉的少女换做了满头华发的奶奶、姥姥。同学们互通名姓,没有了当年的羞涩和矜持,相拥而泣,流淌着积蓄了半个多世纪的炙热泪水。55年前的同学情谊合着55年后的酸甜苦辣,如同开启了泄洪的闸门,奔涌而出。弥漫了大厅,温润了空间,气氛也随之升高。
居住在青岛市黄岛区的班长姚有敏虽然身体不适,亦坚持参加,让儿媳驾车护送而来。因路途较远,尽管按时到达,可与其他迫不及待相见而提前赶来的同学相比,还是“迟到”了。当她被两位女同学拥着步入大厅,同学们的掌声响起。
与她同到的还有从青岛赶来的刘顺花同学。这时我们男同学就起哄了,“老贾你俩握个手,拥抱一下呀!”在校期间,贾顺学和刘顺花是同学们开玩笑逗乐最多的。他俩都是周家庄的,从小由双方父母定为娃娃亲。刘顺花较贾顺学大三岁,而且长得也高大好些。我们男同学经常学着大人口气“女大三,抱金砖”地呼喊。其实那时我们这些毛孩子,又有谁懂得这俗语的含义呢。尽管同学的玩笑有时开得有些过头,但贾顺学和刘顺花倒是很坦然,也不气恼,该干嘛干嘛,时间久了,大家反而不再拿这事开玩笑了。后来他们冲破父母的包办,各自寻了伴侣。刘顺花去了青岛工作,退休后参加老年大学,唱歌、跳舞、旅游,日子过得舒心潇洒。一身粉红色的装扮,时尚而优雅,虽然已经73岁了,可看上去却只有50多岁的样子。贾顺学白手起家,经过多年奋斗,自己的企业越做越大。现今俩人依然是好朋友,分别当了奶奶、姥爷。各自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享受着天伦之乐。
推杯换盏,不觉酒过三巡。我们班年龄最大的男生王祥智打开了话匣子,对在校期间干的“坏事”也不打自招了。他12岁才上一年级,到四年级已经是16岁了。较我们这些小毛孩“懂事多”,“坏事”也干得多。曾利用课间休息向女生凳子上洒水,让人家上课坐一屁股,而后羞人家尿裤子啦。他坐在班长姚有敏的后排,上课时把铅笔头搁桌子前边突出一截,姚有敏向后一靠,正好扎到后背上,赶紧缩了回去。当时并不知道是有人作恶。今天方恍然大悟,大声嚷着要“报仇”,罚他的酒呢。他在校不到一年时间,一天趁课间休息破后窗扛着凳子回了家,从此不见了踪影。后来贾泽礼也不知了去向。55年后的今天,他俩吐露了真情。当时他俩家里生活难以为继,为了生存,分别扒火车要着饭,历尽千辛万苦闯了关东。十五六岁的少年啊!在东北进过深山,闯过林海;种过地,开过矿;杀过猪,宰过马。风风雨雨三四十年。在东北安家落户,娶妻生子。改革开放以后,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携家带口奔回了朝思暮想的祖地。现在分别开了工厂,经营着酒店,过上了富裕的日子。
王祥智还没坐下,贾顺学话题一转,问我屁股还有没有伤疤?大家异常惊奇,目光齐刷刷地朝我聚来。我也只好如实道出。那年暑假,我们几位男生去大沽河岸边割草。临中午正赶上退潮,河岸露出了长长的一面斜坡。我们几个脱光衣服跳下河洗了一会儿澡,我提议擦滑梯。大家七手八脚,用铲子修了滑道,用褂子提了水撒泼上,使手一点一点摸擦着剔除硬物。不一会儿功夫滑梯造好了。大家争先恐后一个个坐上“哧溜”滑下去,冲进水中,撞荡起一朵朵水花,腾起一片片雾气,迎着阳光的照射,如同彩虹般,煞是好看。可不一会就乱了队形,撞得人仰马翻,呛泥水,摔跟头,一个个都成了泥猴。突然,一阵剧痛伴着一声尖叫,随身体滑入河底,我的屁股被一块硬物划了一道口子。待从泥水中爬出来,满屁股都是血。我痛得爬到地上,不敢动弹。大伙赶紧找了萋萋菜搓揉挤出汁液滴了伤口上面。伤痛加汁液刺激的疼痛使我难以忍受。可这又能怨谁呢?自作自受吧!只好咬紧牙关,强忍着,总算没掉下眼泪来,保住了男子汉的自尊。几位同学轮流把我背回家,近半个月方有好转。这到底有没有留下伤疤,我还真是没有注意过。这半个多世纪前的不大光彩的事情被曝光,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一阵阵欢声笑语在餐厅里荡漾、流淌。同学们把半个多世纪思念的纯酿倒进酒杯,碰一碰,品一品,浓浓的同学情在一次次干杯中得到升华。不觉间到了下午3点,55年前的分别,真的是太久太久;55年后的相聚,又是难言分手。亲爱的同学举起杯,笑回首,我们珍惜今天的拥有,黄昏夕阳倍添秀,丰硕收获尽在秋。不枉风雨55年,人生此刻最风流。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了还想见。”大家一致约定,待到明年春暖花开时,我们再相聚!
作者简介
范立才,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市散文学会会员。出生于山东青岛,成长于山东胶州。1968年应征入伍,先后在陆军第26集团军和山东省军区机关、部队服役。军休一兵,一介平民。戎马生涯40年,操枪弄炮;68岁涉文学圈,码字造句。处女作《掰乌苠》于2017年9月在《齐鲁晚报》《烟台晚报》《烟台散文》发表。之后,文字散见于《解放军报》《齐鲁晚报》《烟台日报》《烟台晚报》《烟台散文》等报刊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