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茨维塔耶娃还未满20岁时与比她小1岁的谢尔盖,均夫伦结婚。这段婚姻对女诗人来说是一个十足的悲剧。茨维塔耶娃的流亡国外,以及以后的女儿被流放集中营,丈夫被处决,最后导致地的自杀,这一系列重大变故,都与这段可称之为不幸的婚姻有关。埃夫伦父母是革命民粹派的恐怖组织“最商纲领派”成员,
期被沙皇当局监禁流放。其母亲1911年在巴黎自缢。除都是孤儿这一点相同外,茨维塔耶娃与丈夫之间的相似之处甚少。
茨维塔耶娃曾经被人称为“泛情主义者”,她的情感乃至情欲如同她奔放横溢的诗才一样,经常是激流汹涌,四处泛滥。一生曾经历了同无数男人的情爱性爱(更有论者说她是双性恋,还曾经有过同性恋人)。早在17岁时,茨维塔耶娃爱上了一个大学生,因为对方没有接受她,女诗人选择在剧院自杀,结果手枪哑火。从死亡边沿走回来的茨维塔耶娃经受了一场生死的考验,其心理也发生了某些变化据认为,后来她激烈人生的诸多接近神经质的表现可能与此有关婚后茨维塔耶娃与丈夫相处得并不如意,主要是两人在气质爱好及人生选择上相去甚远。此外,就是埃夫伦不能接受荻维塔耶娃在爱情方面的随意态度。埃夫伦不堪忍受,遂放弃上大学到军用救护列车当一名卫生员。后在沙俄第56步兵后备役服役。不久以后,“十月革命”爆发,由于政治观点和身份,埃夫伦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与茨维塔耶娃逃往科克杰别里。1917年年底,埃夫伦加入白军,四处转战,以至最后流亡国外,从此夫妻失去联系
这期间除物质生活异常困苦外,茨维塔耶娃更有难以忍耐的心灵孤寂。她恋上了瓦赫坦戈夫剧院的演员扎瓦斯基,后来同样被对方拒绝。不过,这次女诗人没有选择自杀,而是将失落和苦闷之情转到了文学创作上,而且成效颇丰。她先后写出诗剧《暴风雪》、《奇遇》、《不死鸟》、《命运》及小说《索涅奇卡的故事》等许多诗作。1920年,茨维塔耶娃再次遭受命运的打击,二女儿伊利娜在育婴院因食物匮乏、营养不良而天折。
1921年,茨维塔耶娃打听到丈夫在国外的下落,她为了家人团聚,决心到海外寻夫。1922年春,女诗人申请出国,踏上了流亡之旅。5月与埃夫伦在柏林相聚。短暂团聚之后不久,丈夫回捷克理查大学上课,茨维塔耶娃又陷人内心孤独与自身感情旋涡。1922年7月,她动身赴捷克与丈夫在布拉格再次相聚
不过,茨维塔耶娃是一个不肯安分的人,她来自内心的冲动和外溢的感情经常让她成为绯闻的对象。在此期间,几次闹得沸沸扬扬的感情事件一度让埃夫伦烦恼不堪。以致他写信给朋友诉苦:
茨是极易动情的人。比先前我离开时更加变本加厉。没头没脑地投入感情风暴成为她绝对的需要……由谁煽起此时并不重要。几乎永远(不论现在还是先前)建筑在自我欺骗上。
今天绝望,明天狂喜、热恋、献出整个身心,后天重新绝望。……一切都将平和地精确地化为诗句。一个硕大无朋的火炉,要点燃它需要木柴、木柴、木柴。…木柴坏,烧完得快,木柴好,烧完得慢。不用说,我早已点不着火炉了
埃夫伦虽说是革命党人的后代,又当过白军军官,但他却是一个性格比较软弱的男人。流亡国外的生活很艰辛,也颇多磨难。在这种处境下,夫妻两人相依为命,还要养育儿女,家庭的稳定和谐是首要的。茨维塔耶娃和埃夫伦一生没有分手,确实一直互相拥有着
不过,这种缺乏基础和共同点的婚姻也缺少幸福。也许,埃夫伦的性格为茨维塔耶娃提供了一处挡风遮雨的屋宇,但这种表面安稳和谐的家庭生活,并不能满足茨维塔耶娃奔放的内心和丰富的是情世界
由此,有论者评论说:
她需要屋宇,但是她更需要奔放,她生命中的马群注定要跑方,跑向新的绿草茵茵的草场。在这无尽的奔跑中,她不但踩了埃夫伦,也累坏了自己。
不过,在茨维塔耶娃为数众多的“婚外恋情”中,也有两桩为后世所称道而且成为“文坛佳话”的不寻常之恋。这就是她几乎是同时拥有的,与知名诗人兼大作家帕斯捷尔纳克及名诗人里尔克的“柏拉图式”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