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
原著 | 司汤达
解读 | 羊子姑娘
我的梦想,值得我本人去争取,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我昨天生活的冷淡抄袭。这是《红与黑》中主人公高声的呐喊。
而他身处的时代却没有给他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性决定了他人生的悲剧性。
他作为一个平民,空有一身才华,却只能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博上位以获得他人的尊重,最终在不堪重负之下选择了自我毁灭。
整个故事发生在1830年的法国,但《红与黑》在今天依旧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在中国,《红与黑》的中译本就超过二十多种,这种盛况在其他外国小说身上是难以看到的。
作者司汤达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身非常有才华,可生活在一个政权更迭、战争频发的年代,个人的命运在时代的裹挟下变得无法掌控,因此司汤达的一生是郁郁不得志的。
于是司汤达将自己的满腔抱负融入小说之中,在三十多岁开始发表作品,去世时还未超过六十岁,但却为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他主要以准确的人物心理描写与高超的笔法而闻名,其中《红与黑》就是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所以司汤达的经历本身就决定了小说的悲剧属性,但于连为什么会失败呢,时代到底赋予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部平民奋斗史。
初离家庭
于连出生在法国维璃叶一个普通的木匠家庭,从小就酷爱读书,家人因为他的这个“怪癖”常常毒打他。社会地位的低下和原生家庭的影响,使得他从小就极为自卑。
他非常崇拜拿破仑,也渴望着能像拿破仑一样建功立业,幻想着“要么战死,要么三十六岁成为将军”的辉煌。
但拿破仑的倒台将这条路堵死了,就连提到“拿破仑”都变成了一种禁忌。他只能偷偷地敬仰拿破仑,不让别人发现。
于连拥有着俊美的面貌和超强的记忆力,只是生活在那样一个年代,很难说这份上天的恩赐是好是坏。
于连是万万不愿意就此屈服的,他笃定:“没有奋斗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在看到教皇的强大势力之后,既没钱又没势的他决定投身于教职,尽管他对于教会没有丝毫的信仰。
他将拉丁文的《新约》和《教皇论》背得滚瓜烂熟,这在当地实属罕见,他因此成了神甫谢朗的爱徒。
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和谢郎神甫的推荐,在十九岁那年他成功地谋得了自己第一份工作——成为市长瑞那先生家里的家庭教师。
而市长之所以找于连来当家庭教师,并非敬佩他的学识,不过是他的老对头瓦勒诺新买了两匹马,他决心要胜过瓦勒诺才故意请于连做家庭教师,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因为在那个年代的法国,很少有人会专门雇佣家庭教师。
市长此举也让瓦勒诺恨透了于连。
但不管怎么说,于连的生活上升了一个层次。
来到市长家时,于连最先碰到的是美丽动人、性情温婉的市长夫人。
猛然接触到上层社会的他显得腼腆又拘束,市长夫人问了两遍,他才吞吞吐吐说自己是家庭教师。
当市长瑞那先生出来的时候,于连已经调整好自己的状态,特地趁着市长家中所有人都在时,用拉丁文背完了《新约》和《教皇论》,为自己竖立了威望,成功赢得了“先生”之名——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能被上层人物称为“先生”的都是名流显要之人。
成为家庭教师一个月之后,凭借着得体的处事,连瑞那先生对他也是敬重有加。
虽然完成了一次阶层的跃迁,生活过得也挺不错的,但于连对于这一切仍然不满意,他渴望成为人上人,得到大众的尊重。
因此市长家仰慕他学识和英俊外表的女仆,向他提出婚约时,他断然拒绝了,这导致女仆对他怀恨在心;好友傅凯邀请他一起做木柴生意,许诺每年能赚到几千法郎,他依旧选择了拒绝。
在相处的过程中,细心的瑞那夫人发现于连的衬衣总是不够穿,主动提出要给于连买几件衣服。
但这在敏感自卑的于连看来,不过是施舍罢了,性格里的高傲不允许他接受瑞那夫人的好意。
后来瑞那夫人将这事当做闲聊告诉了自己的丈夫,瑞那先生自然是大发雷霆,他潜意识里就觉得:赏赐东西给下人就是一种恩赐,他们不能拒绝。于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丢给于连一百法郎。
于连感觉受到了极大的羞辱,决定勾引瑞那夫人对市长实施报复。
在暑假他们去度假的时候,于连没事就主动抓住瑞那夫人的手。
出于对上一次于连因自己而受辱的歉意,瑞那夫人没有挣脱,任由他握着。夜幕降临之时,于连还偷偷潜入瑞那夫人的房间。
久而久之,从来没有享受过爱情甜蜜的瑞那夫人,对富有学识又温柔体贴的于连动了心。
要知道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里,真正的爱情是很罕见的,尤其是作为市长夫人,婚姻早就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丈夫也看不起她,没有人能够给她带来真正的快乐。
对瑞那夫人的征服让于连获得了极大的优越感,但同时瑞那夫人的宽厚单纯也吸引了于连。
好景不长,瑞那夫人为了见到自己心爱的男人穿上军装的模样,用自己的势力让于连成为了迎接国王的仪仗队队员。
这个举动无疑触犯了众怒,他们无法接受——一个平民也能穿上骑士装。要知道,很多贵族家的子弟挤破了脑袋争取机会,都没能如愿。
对于连感到不满的,无疑也包括那个被他拒绝的女仆,她手上可是有于连的把柄——虽然瑞那先生工作繁忙很少在家,一直没有发现他和瑞那夫人的奸情,她天天在家自然是知道这事,只是因为没有好的时机,才没有揭发。
而这次的风波正是个好时机,于是女仆将此事告诉了于连的死对头——瓦勒诺,瓦勒诺连夜写了匿名信给市长,告发了瑞那夫人和于连的奸情。
这下,维璃叶是待不下去了。于连接受谢郎神甫的安排,去贝藏松修道院进修,投靠彼拉神甫。
这次的进修也让于连切切实实地见识到了权力机构中的派系林立,勾心斗角,他开始怀疑:有才华就能成功吗?
在一次考试中,于连明明是整个神学院成绩最为优异的学生,但因为主考官是彼拉神甫的死对头,十多年来一直致力把彼拉神甫赶走。
而于连正好是他的爱徒,于连的名次就变成了一百九十八名。
后来于连去给主教送东西时,主教夸他:“学识极为渊博,大概是你们学院最厉害的一个吧。”
于连还戏谑道:“我们神学院还有一百九十七名学生,比我更有资格得到大人的夸奖。”
不久后,彼拉神甫在派系斗争中被挤压撤职。作为彼拉神甫的得意门生,彼拉神甫自然不会不管于连,将于连引荐给了拉缪尔侯爵做秘书。于连终于来到了大城市——巴黎。
其实扪心自问,于连很讨厌那些趾高气扬的贵族们的丑恶嘴脸,一点也不想成为秘书。但为了向上爬,什么他都可以牺牲,甘愿做个一辈子的伪装者。
闯入巴黎
当时的巴黎是非常排外的,他们很看不起外省人。
但拉缪尔侯爵却意外地非常好相处,大方开明、雍容大度,很欣赏于连的才华,一点也没有其他贵族的傲慢无礼,所以于连对他也极为敬重。
在侯爵府,因为于连的聪明能干,拉缪尔侯爵将很多重要事务都交给了他,并带着他出席了很多会议,于连也因此结识了很多重要的政见人物,比如元帅夫人、握有实权的神甫,这些人不管哪一个,都能让他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
在这些场合里,于连都隐藏得很好,丝毫没让人看出他对于贵族的厌恶之情。
但在瓦勒诺先生的宴会上,他还是失态了,他看到穷苦人民在强权压迫下的悲惨现状,连欢声歌唱的权利都要被剥夺,他情不自禁地流下了同情的泪水。
虽然后面这事圆过去了,但于连无疑不是一个出色的野心家,他终究无法像真正的贵族一般,心安理得地去享受这一切,他有自己的底线。
但拉缪尔侯爵的女儿玛蒂尔德却发现,于连骨子里对贵族们有一种轻蔑,这和她周围的男性们太不一样了。
作为侯爵的女儿,几乎巴黎的每个男性都渴望着成为她的丈夫,因此对她极尽谄媚之言,时刻都想着巴结讨好她。
所以身份卑微的于连自然而然地引起了玛蒂尔德的注意,如果能够让这样一个高傲的男人屈服于自己的石榴裙下,这该是多么伟大的事情啊。
于是玛蒂尔德经常有意无意地就去找于连聊天,给他写情书。
而于连呢,正好也需要玛蒂尔德的帮助来实现自己飞黄腾达的理想;另一方面,像玛蒂尔德那么高身份的女子都爱上了自己,于连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于是就顺势接受了玛蒂尔德的追求,为了博得她的欢心,在聊天中还将情书整段整段地背诵给她听。
可当于连接受之后,玛蒂尔德立马就觉得没意思了。于连只是个下人罢了,万万是配不上自己的。
不过于连也不是那么好打发的人,他用了三招就重新赢回了玛蒂尔德的心,并偷偷发生了关系。
首先,他每天都让玛蒂尔德见到他,这样玛蒂尔德就能经常想起他们在一起的场景;其次,假意追求她社交圈另一位女子,但又不显得过分热衷;最后,每天给目标对象写情书,大摇大摆地去送,直到她有所回应。
这样一来,玛蒂尔德就会发现,于连其实特别抢手,如果自己抛弃他之后,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在和好之后,玛蒂尔德很快就怀上了于连的孩子,拉缪尔侯爵不得不同意他俩的婚事。
为了能让于连配得上自己的女儿,他给于连改了一个尊贵的姓,赠予于连骑士的称号和一份田产,同时为于连谋得了一份高级军官的工作。
可以说,到了这里,于连的心愿也终于得以实现。
但没几天,一封信打破了于连的美好生活。
拉缪尔侯爵本想调查一下于连的底细,恰好收到瑞那夫人的一封信。信上写着:于连既穷又贪,非常虚伪。为了谋得一个好出身,专门勾引年轻的可怜女子。
就这样,什么都没有了,不管是于连的婚姻,还是前程。
愤怒的于连冲回维璃叶教堂,朝瑞那夫人开了两枪。
结果可想而知,于连被逮捕入狱。在法堂上,于连以为瑞那夫人已经被自己杀死,心灰意泠执着地重复着一句话:瑞那夫人待我如慈母般,但我却蓄意谋杀瑞那夫人,请判我死刑。
几天后,瑞那夫人来探监时,于连才知道瑞那夫人是在瑞那先生和忏悔师的逼迫下写了那封信。
当时于连虽然逃走了,瑞那先生又碍于自己的面子才没有大肆追究。后来侯爵的信让他看到了报复的机会,于是就逼着自己的夫人向忏悔师忏悔,写下揭发信。
瑞那夫人就算有万般的不情愿,她也不得不从,毕竟她是出轨的一方,又生活在一个男权社会。
而瑞那夫人还能来探监,也说明了她的伤势并不重。这下,于连是没有理由被判死刑的。
可经过了这一次大起大落之后,于连想清楚了很多事情,他知道就算自己最后出狱了,平生的理想依旧无法实现。
他是无法让自己完全地融入令他不齿的上层社会的,而如果不选择堕落就注定无法成功,这种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矛盾性造成了于连的失落。
于是在最后的时间里,他决定揭下自己虚伪的面具,在法堂上说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即便我的罪不这么严重,有些人也不会因此怜悯我,他们想通过我来警告一个阶级的年轻人:永远也别想着进入上层社会。尽管他们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有资本改变自己的命运。”
可当时的社会并不能容忍说真话的人,上层社会的权力者们也无法接受一个平民的嘲讽,所以于连依旧被判处了死刑,让他永远地闭嘴。
死的时候,于连才二十三岁。
随着于连被执行死刑,全书落下了帷幕。
纵观全书,于连的人生悲剧恰在于他无法容忍自己完全堕落成为一个野心家与他对成功标准的狭隘化,将获得世俗的认可作为人生意义的唯一标准。执念太深,所以才活得如此痛苦。
其实,每个人大部分时间都会面临很多失望与不如意。
在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接受自己的平凡,发掘自己其他方面的兴趣,寻找生活中的小确幸,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活法。
如果像于连一样执着地想要获得权势,那最终只会走向自我毁灭。正如朴树在歌词里所说的:“走过山和大海,才发现平凡是唯一的答案。”
高晓松在人至中年的时候也提过:“原来觉得在平凡生活中过不过来,一定要激荡。现在是从平凡的生活里发现幸福,和老婆孩子一起就是平凡的幸福,不是非得流浪、去远方。”
平凡的生活也许无趣,没有电视剧中的轰轰烈烈,但至少活得坦然快乐。
*文:羊子姑娘,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愿笔含情,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