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很好玩的》
原著 | 汪曾祺
解读 | 梅叶挺
生活好玩吗?不好玩。
不仅不好玩,还很烦。烦着工作烦着生活,烦理想够不上远方,烦柴米油盐扰了梦想,烦自己离目标很远,烦自己有心无力,终日迷茫。
但是在作家汪曾祺眼中,生活从来都是有趣的,他对于生活的一点一滴都充满着充沛的好奇心,并沿着这份好奇心去探究万事万物的来龙去脉。街里街坊的巷头文化,草木春秋里的生活趣味,果园里的丰收繁忙,边疆一带的绮丽风光,都是他笔下好玩的东西。
哎,生活不就是这样热热闹闹才好玩吗?正如《生活,是很好玩的》这本书告诉我们的。
本书作者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代表人物,师从于沈从文的文学大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生活,是很好玩的》的这本书收录汪曾祺散文精华篇目,从市井文化、草木和游记三个部分来展现汪先生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所记录之事贴近自然、生活,极富生活气息,平淡质朴,如话家常却发人深省,字里行间透露出汪曾祺其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博闻。他的散文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更是得到很多同行的赞誉。贾平凹说“汪曾祺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冯唐说“明末小品式的文字,阅读时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
汪曾祺干净清丽的文字,能够让我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寻得一处诗意的栖居处,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出生活的新意,在遭受各种的创伤后仍然热爱生活。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汪曾祺笔下的生活,看怎么把生活开出花来。
对生活的兴趣广一点
汪曾祺说,慢点走,品品茶、喝喝酒、听听曲、写写字,人生少忧虑,生活才好玩。所以在汪曾祺的生活里,市井文化、民生百态都是好玩的东西。
在汪曾祺的年代,物资没有那么发达,旅游也没有普及,大家的见识都有限。而汪曾祺兴趣广泛,走的地方多,尝的东西也多,各地方言都会点,所以经常充当“向导”。
在他的笔下,这种事情写得妙趣横生。
有一次他买牛肉,排在他前面的一位妇女因为家里不吃牛羊肉所以发愁怎么做。
汪曾祺看不下去了,把人家请到一边,讲了一通牛肉的做法,从清炖、红烧、咖喱牛肉,直到广东的蚝油炒牛肉、四川的水煮牛肉、干煸牛肉丝……当了一回免费厨师。
还有一回是上了井冈山,那边人说的是客家话。说的是“辣子毛补,两头秀腐”。
旁边的同事听不懂, 汪曾祺得给他翻译:“辣椒没有营养,吃下去两头受苦。”可是这样一翻译可就什么味道也没有了。
所以汪曾祺建议我们说“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一个演员的口味最好杂一点,从北京的豆汁到广东的龙虱都尝尝;耳音要好一点,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四川话、苏州话、扬州话。否则,是个损失。”
而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怎么个广法,就是要广泛涉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汪曾祺写了很多关于民俗的文化,喝茶听曲,养花弄草,遛鸟逗猫,胡同文化,甚至是寺庙的罗汉的不同造型,汪曾祺都一一考证了。
比如说到北京的胡同文化,汪曾祺不仅写了有意思的胡同名字的来由,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手帕胡同是集中卖手帕的。
还重点介绍了胡同形成一种文化的特点。它是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的人,即使房子再破也不愿意搬家,还讲究“处街坊”,要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汪曾祺认为北京人总结的“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来形容胡同文化简直太精彩了。
这并非一种简单的生理状态,而是一种类似阿Q精神的处事态度。生活里睡不着的事情多了去了,所以眯着吧,眯着自有另一番乐趣。
说到踢毽子,恐怕现在已经没有人再自己做毽子了,汪曾祺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好毽子。
要拔活鸡的毛,因为活鸡毛做的毽子毛茎柔软而有弹性,踢起来飘逸潇洒。死鸡毛做的毽子踢起来就发死发僵。鸡毛里还要讲究要从五彩大公鸡身上拔下来的,其他颜色的鸡就差得多。
而论到怎么踢毽子,这里面的花样就更多了。有小五套,中五套,大五套。
小五套是用右脚的不同部位踢的,中五套也是用右脚踢,但以左脚做不同的姿势配合。大五套则是同时运用两脚踢,每个套路都有分别对应的动作名称,比如托、绕、舞等。
连汪曾祺自己都没见过毽子有这么多踢法。他还希望办一个全国踢毽子表演,看看到底有多少种踢法。
我们平常也只是把踢毽子当成一项好玩的活动罢了,看了汪曾祺的介绍,第一次知道原来踢个毽子都有如此多的名堂讲究。下次遇到踢毽子的活动,也许我们就有兴趣玩儿它一把。
汪曾祺爱画画,岁朝清供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清供这项民俗由来已久,指的是正月里放在案头的清雅物件。
一般人家都会供腊梅、水仙、天竹之类。富贵人家供得起花,穷人家过年也要有点颜色的。
汪曾祺曾经见过用萝卜做“清供”的,就是用大萝卜一个,削去尾,挖去肉,空壳内种蒜,铁丝为箍,以线挂在朝阳的窗下。
蒜叶碧绿,萝卜皮通红,萝卜缨翻卷上来,也颇悦目。看来也觉雅致,甚至给我们现在人一点灵感,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意,就看我们有没有一颗玲珑的心去寻找生活的乐趣和挖掘平凡的美丽。
一草一木皆有生活趣味
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有生活趣味的人,生活才快乐。
但汪曾祺的笔触并非只是对草木外形或者习性的简单描绘,既是生活趣味,必是与他的生活有过互动的记忆,单纯的欣赏是有距离的观察,那是怎么也看不出趣味来的。
汪曾祺笔下的花鸟鱼虫是有活气儿的。
沿街的爬山虎红了,带来了北京的秋意;鸟声使他想起南方的初夏;梨子的花瓣让他感觉像是月亮做的;葡萄的舒展生长,足够让他写成一篇葡萄种植指南的“葡萄月令”!
在汪曾祺的那个年代,枸杞到处都是。春天的时候,枸杞的嫩芽还是一味野菜。
有次汪曾祺在玉渊潭散步的时候,碰到一对老夫妻在找东西,一问才知道他们在找枸杞子。
其实老夫妻捡枸杞就是为了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
汪曾祺觉得这样的童心未泯真是可贵,人老了,就得学会这样的生活。甘于淡泊,会从生活中寻找乐趣,而不是天天为柴米油盐儿女婚嫁而吵嘴。
北京有很多秋海棠,而汪曾祺印象里的秋海棠,总是伶仃瘦弱的。因为他的生母得了肺病,怕传染别人而独自养在一座偏房里,连汪曾祺也不允许去看望。
生母病故后,那间房间更是少人去,偏偏房子外面不知道是谁种了两三棵秋海棠,也没有人管它,在秋天竟也开花。花色苍白,样子很可怜。
虽然汪曾祺对他的母亲毫无印象,但因为这几颗秋海棠,使他不论在哪里,每看到秋海棠,总要想起他的母亲。
汪曾祺一直对蜡梅印象深刻,因为他家后园有四棵很大的蜡梅,从他记事起,他就深深记住了冬日里的满树繁花。
腊月里家里需要插花,往往是他自告奋勇上树折梅,还骄傲地说自己一日上树能千回,从来没掉下来过。
而用蜡梅穿珠花也是汪曾祺最得意的本事之一。大人们会把花骨朵都剥下来,用极细的铜丝,把这些骨朵穿成插鬓的花。
汪曾祺看了几回便学会了,还创新地在蜡梅中嵌入红色的天竺果,比大人们穿得都要好看。
汪曾祺看着长辈们都带他穿的珠花,洋洋得意地说自己应该当一个工艺美术师,而不是写什么屁小说。
就是这样一个既文雅又透点痞气的市井语言,一下子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关系,看到这些文字,我们仿佛看到那个一脸得意拿着珠花送人的小孩子。
作为一个文人,谁能想到汪曾祺还是一个种葡萄好手呢。
从一月到十二月,葡萄在每个月发生的出窑、上架、施肥、浇水、喷药、打梢、掐须、开花再到反复地喷药、结果、装车、下架,详细的描写令我们惊讶。原来我们经常吃到的水果要经过这么漫长的生长周期以及细心的人力栽培。
最有趣的是摘下来的葡萄放在果筐里的时候,要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因为葡萄不怕压,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来回一晃悠,全得烂。
这种违背我们认知的描绘既让我们增长了见识,也令我们印象深刻。看完汪曾祺详细又有趣的葡萄种植手册,如果我们照书中所写来试验种葡萄,估计没有失败的。
在果园里干农活也是必须的。虽然又脏又累,但是汪曾祺在果园里干了两年,硬是把生活过出了诗意。
给葡萄喷波尔多液是个细致的活,虽然不重,但是干完了,眼睛、脖颈,都是酸的。
汪曾祺说他是个喷波尔多液的能手,因为他干不了重活,只能干这个;另外,就因为波尔多这个名字,让他觉得这活有诗意。
在繁重的劳动中依然找出能让人惊喜的地方,哪怕只是一个农药的名字,也让人觉得有美好的感觉,这就是汪曾祺觉得生活好玩的原因,这也是他能在艰苦的岁月中依然乐观,依然童真的原因。
四处走走你会热爱这个世界
我们都不缺那颗想要四处走走的心,而汪曾祺,早就走在了我们前面。他说,生活中,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
其实汪曾祺的四处走走还没那么多浪漫情怀,大多数的时候并非是抱着旅游心态去走的世界,而是当时社会环境所迫。
所幸,汪曾祺只记得把好玩儿的部分记录下来,历史带来的动荡不安及无法愉悦的心情就放在了书外。
他去泰山,笔墨最多的不是爬山如何辛苦,也不是泰山景色多好,他写泰山石刻,因为他自己爱好书画,四处走走时也不忘研究书法。
泰山片石上刻印了许多书法作品,最喜欢经石峪上所刻的金刚经,喜欢到哪种程度呢?两天的疲劳,看了经石峪,也就值了。
泰山什么都可以没有,就是不能没有经石峪,甚至夸张到希望为经石峪的拓片专门盖一个大房子陈列起来。
汪曾祺在泰山数日,往往关注的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读起来兴致盎然。
泰山一个茶馆院子里种的绣球花,因为是豆绿色的和别处不一样而显得特别美,以至于让汪曾祺离开十几年还念念不忘。
在泰山吃饭,吃到油炸藿香叶,让他惊奇不已。在中溪宾馆住宿时,因为天天吃野菜吃得很尽兴,不仅给宾馆题了词,还依依不舍承诺下次来泰山还要住在那里。
去看日出,忍受夜里的寒冷,觉得第二天的日出不过尔尔,并不像很多传文中所描写的那么磅礴有气势,汪曾祺感叹世间事物,宣传太过,即使真的了不起,也很难使人满足。
登泰山时,三个十八盘爬起来非常累人,当中忽有一段平路,叫快活三里。
汪曾祺也会适时感叹爬得上气不接下气,忽遇坦途,可以直起身来,均匀地呼吸,放脚走去,汗收体爽,真是快活。人生道路,亦犹如此。
就算我们没有登过泰山,读到汪曾祺这些文字也会觉得心有戚戚焉。他不是带我们领略秀美风光,却让我们如同亲临其境,在每一件平凡的小事中感受到美。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抗战、解放、被划为右派、下放劳动、文革,在他的文字里却看不到太多的阴霾,每每提到经历,轻描淡写地聊到我被打成右派的时候,感觉像在说我读大学的时候一般平静。
他被农业研究所派到沽源去画马铃薯图谱。在古代,这是犯了错被罚去戍边的地方,塞外的条件不可谓不苦,但是在汪曾祺的笔下却是岁月静好。
坐了号称世间三大慢的牛车去研究所,真叫一个慢。但他并不急。他没有什么急事,就躺着看看蓝天;看看平如案板一样的大地。
早晨去马铃薯地里摘几朵花,挖几个块茎,花一天的时间慢慢地描,描完了就生火把马铃薯烤了吃,还吃出了经验,各种马铃薯的口感味道都能说出个门道来。
既不开会,也不学习,更没人领导他,虽然条件艰苦,但汪曾祺觉得,这样的日子,简直逍遥自在之极。
以上便是本书的精华内容。
汪曾祺教给我们,好玩的是自己的心态,你是什么样,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样。
就是这样不卑不亢,不慌不忙,汪曾祺似乎从容地走过这段艰辛的岁月。明明是在人生的低谷,却让人觉着他在谷底开出了花,带着柔软的力量,如水如风,抵挡生活的寒流。
这种通达乐观的心态,不是一般人能修炼得来的,毕竟想是一回事,做得到又是另外一会事。
把日子过成一种趣味性,把生活当做好玩的一种体验,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
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观察到别样的景致;会吃的人,才能吃出其中的好歹;会看的人,才会看出其中的门道。
懂生活的人,自然会将生活变得更加好玩。
这本书并非是指导书,但是总能让人唤起一些美好的记忆,不管是日常生活、人间草木,还是各地风情,总有些共通的东西在里面,这就是生活本身的温暖,昆明雨季里的菌子,饿时的烤蝈蝈,泰山宾馆里的野菜......这里面描述的不是作者一个人的生活回忆,而是我们所有人生活中的一点温暖。
好玩,是一种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发现和欣喜,它源于对生活无比的爱。
透过这些文字,我们虽然没有体验过如此丰富有趣的人生,但能从书里汲取到积极向上的力量,鼓励着我们用乐观的心态宽慰偶尔矫情的自己,用旷达的胸襟面对生活的疑问难题。
汪曾祺自己说:“活着,就还得做一点事。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我们的内心,只要在行进的路上稍微转转头,就能观察到路旁鲜艳的花草;在卸下一天的疲惫之后能够转换思路,散散步,买买菜,也能够探寻到不一样的生活空间。
热爱生活,爱这个不完美的世界,爱这个不完美但一定要有所爱的自己。
生活,才是很好玩的。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全部内容,这是慈怀读书会每天一本书的第四百零二本书。
因书明理,以慈怀道,关注慈怀读书会,每天读完一本书,把自己活成你喜欢的样子。
*文:梅叶挺,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写故事、写书评、影评,出版有短篇集《岛上故事》。
今日话题
玩,是一种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发现和欣喜,它源于对生活无比的爱。读完这篇文章,你觉得应该如何做,才能过上有趣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