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推荐语:《史蒂夫·乔布斯传》,沃尔特·艾萨克森著。“我愿意认为在一个人死后有些什么依然存在。如果你积累了所有这些经验,可能还有一点智慧,然后这些就这么消失了,这么想会觉得奇怪。所以我真的愿意相信会有些什么留存下来,也许人的意识会不朽。”这是乔布斯留给这个世界的谢幕词。via
新周刊推荐语:《教海鸥飞翔的猫》,路易斯·塞普尔维达著。索尔巴斯是一只又大、又黑、又肥、又幽默的猫,海鸥妈妈肯佳临死前拜托猫照顾她的孩子(当时还是一颗蛋),并教会小海鸥飞翔。索尔巴斯和他的猫朋友们做到了——最难的是学飞那一部分,猫们翻遍了百科全书,甚至不惜破戒与人类开口交谈。via
新周刊推荐语:《三国》,吉川英治著。“后汉建宁元年。距今约1780年前。有一个旅行者。除腰间佩挂一剑之外,浑身褴褛不堪,但唇红眉清,更双眸聪慧,两颊丰腴,时时隐含微笑,总之,绝无猥琐低贱之相。”吉川英治这样给《三国志》写开头,这人是刘备。日本人把“三国”读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via
新周刊推荐语:《读者时代》,唐诺著。“这是一本阅读者的书,而不是一本评论者的书,它们给自己最艰难的工作正是,如何在广漠如冰原的世界中召唤同类,让这每一本书都找到读它的人。”这是唐诺的阅读笔记,从契诃夫到侯孝贤、阿城,都在他的阅读视野中。“认真,是你惟一能回报这些书、这些人的方式。”via
新周刊推荐语:《七日谈》,刀尔登著。“一个爱山川的人,不会到处砍树,或把垃圾乱丢;一个爱历史的人,不会满足于教科书的条文;一个爱同胞的人,不会轻易把他们置于危险之中。”刀尔登,又名三七,本名邱小刚,现居石家庄,是个大时代边上的隐士。这本书,你可以说它是小说,也可以是寓言。via
新周刊推荐语:《香港制造:一梦十年》,魏君子、苹果猪编著。现在大家混微博,140个字都嫌多,认真你就输了;但10年前,人们混BBS,认真得要命,也激情得要命,通宵在论坛上趴着,为一个话题写上万字的帖子,回帖也一样上万字。本书就是向10年前最火的电影论坛之一、如今已灰飞烟灭的“香港制造”致敬的。via
新周刊推荐语:《我,睡了,81个人的沙发》,连美恩著。“我曾经跟那些赶着25岁有份好工作,28岁嫁人,30岁生小孩的人没什么不同,我赶得要死,以为这个世界只有一种可能性,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赶什么。幸好,因为我终于忘了自己是谁,所以我终于找到我自己。”连美恩找到自己的方式是24岁出去流浪。via
新周刊推荐语:《我们一起去纽约》,克雷格·西尔维著。“你可以选择去了解、弄明白、质疑,而这可能是悲伤而孤独的事,但最终是勇敢的行为;你也可以从不怀疑现状,因为这会招致害怕无知,而去听任神话和传说盛行。”和《奇风岁月》一样,它是关于成长的故事,毛病也一样:莫名其妙的中文书名。via
新周刊推荐语:《新参者》,东野圭吾著。“我不是什么人物,在这条街上,我只是一个新参者。”他不抽烟,牙齿雪白,肩膀宽阔,轮廓分明,眼神犀利,笑容温暖,穿着T恤和花格短袖衬衫(可惜电视剧版里的宽叔永远西装革履)。他是东野圭吾笔下的治愈系侦探加贺恭一郎。他的武器,就是人情味。via
新周刊推荐语:《慢慢走》,王盛弘著。台湾作家王盛弘有一天在网络上看到一个讨论:如果生命中只剩下6个月,你会做什么?他被触动了:我还没好好看这个世界呢。而且,为什么有些事情非得等到最后的最后才有勇气去做?于是,他辞职,安排了一次6个月的旅行,有了这本书。慢慢走,看到的世界会不同。
新周刊推荐语:《禅与摩托车修理技术》,罗伯特•M.波西格著。“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边修行就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此书1974年初版时,越战刚结束,嬉皮正盛行,年轻人忙着上街抗议、裸奔。作者用一次跨越美国大陆的摩托车之旅,为自己寻求心灵的出路。他的思考今天仍然有效。v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