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剑桥大学“升天墓地”里的一片荒草丛中,如果你稍微仔细一点,拨开杂草,会发现一个用石条围砌的长方形墓地,没有碑石,但在其中一块石条上可以看到,上面刻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的字样。
墓主人马歇尔安息在这一片荒草中,也许是什么不重要的人物吧?其实不然。这位马歇尔是鼎鼎大名的剑桥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被视为经济学领域的“圣经”。1924年,剑桥大学兴建了一座以其命名的“马歇尔经济学图书馆”,剑桥大学经济系每年一度的学术讲座被称为“马歇尔讲座”,经济系本科生的精英社团称为“马歇尔社团”。
马歇尔在最终确定自己研究经济学之前,曾攻读过数学和物理学。1865年,他在剑桥大学数学荣誉学位竞赛中获得了第二名。一般说来,得到过这种荣誉的学者,大多成了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例如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第三任主任、因为发现电子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J.J.汤姆逊,在剑桥大学读书时也获得过同样竞赛的第二名。但马歇尔却成了一位经济学家。
1867年,马歇尔正式开始研究经济学理论,到1875年,他的经济学理论已经独树一帜。他把政治经济学称为“经济学”,去掉了“政治”这个前缀。他认为经济学应该是一门独立于政治、“超政治”的“纯科学”,是研究人和财富的关系的科学,它研究的是人,而这主要指的是支配人的经济行为的动机,即人的心理。马歇尔经济分析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心理分析,他把人类的心理动机归纳为两种形式: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人的一切经济行为都是由这两种动机来支配,以这两种动机为基础的。“追求满足”是促成人的经济行为的动力,而“避免牺牲”则是制约人的某些经济行为的阻力。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生产化肥、农药,是想满足增加农作物产量这样一个目的,它形成一种动力,建设化肥厂、农药厂……;但是,当相互竞争而生产过剩,或者发现化肥、农药对生态环境有害时,人类为了避免牺牲,必须制约这种化肥和农药的生产,成为一种“阻力”。马歇尔用这两种心理动机来解释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他的这种研究,大大提升了经济学的地位,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也引起了政府部门对经济学的重视。
1890年是马歇尔学术研究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年,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在伦敦出版了。这本书一问世,立刻震动了西方经济界,被视为划时代的经典著作,甚至被奉为经济学的“圣经”,由此确立了马歇尔在世界经济学领域中的大师级地位。
马歇尔长期在剑桥大学经济系执教,培养出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因而在经济学领域里形成了一个“剑桥学派”,他本人也被当之无愧地誉为“英国经济学之父”。
马歇尔是一位慈祥平静的学者,他的生活和他的学术观点,都充满剑桥大学环境的优雅与平静。1907年退休前一年,他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经济骑土道精神的社会可能性》。他提出,资本主义制度虽然是最佳经济制度,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存在着很多很大的弊端,应该对它们加以限制和干涉。他提出了“让国家出来有所作为”的思想及关于城镇规划的建议。他写道:“政府可以关心户外生活环境的美化,当公民以及他们的孩子在节日散步的时候,等待着他们的是新鲜的空气、丰富的色彩与多样化的环境。每一个健康而有力气的人都能够把他们的住房安排好,政府则能把自然和艺术之美带给普通的民众。”这哪儿是论文,简直是优美的散文。他在文中还指出:“为了公共的福利,所能期盼的是富者愿意将其财产用于贫者身上。”所以有人称他为“经济学骑士”。
1908年,马歇尔退休。此后,他仍然住在剑桥大学曼第诺莱路自己的寓所里
1923年,81岁的他还写了一本书《货币、信用与商业》。1924年7月13日,马歇尔在他的寓所里去世,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