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IOS下载

扫一扫小越美文网APP好词好段摘抄大全

欢迎访问小越美文网 阅读最新散文诗歌 下雪了作文

你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吗?

时间:2020-10-18 15:37:42    来源:
< 整理:阿九  校对:佳玲  配图:杨坤发>
 
 
 
 
 
【话题】你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吗?
有时候,我们感觉这个世界挺温暖,也挺热闹的。但也有时候,我们感觉这个世界与自己格格不入,没有人理解我们,非常的孤独。
可能是你很有想法,但身边的人不理解你。也可能是你特立独行,觉得别人都是碌碌无为的庸俗之人。
你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怎么样?你孤独吗?你觉得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吗?你想改变自己以便融入这个世界吗?
 
【感谢话题提供者】@刘利民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本期有哪几位同学的精彩讨论被选中。
 
 
 
你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吗?
 
核武子弟 09:01
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因为人有自我意识,有时间意识,所以人会知道自己和别人不同,知道自己未来会死亡。而动物只是按照进化生存,没有自我意识和时间意识。
 
人也有空间观念,知道茫茫世界自己是孤独的。作为个体来讲,我比较喜欢独来独往,必要的交往不可少。但无意义的团体聚会,哪怕公司形式聚会我都不会参加,更喜欢用这时间看书、思考。
 
 
 修行者 09:04
我一直觉得这世界和我格格不入,当我希望改变自己以便融入着世界时才发现人们只是聚拢在一起并不愿融入世界。
 
 
李岳洋 09:07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我们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你懂得越多,懂你的就越少。你理解的越多,理解你的就越少。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莫论人非,笑对人间。
 
只给出解释,不评论观点
不讲对与错,只讲所以然
因为越来越多对现象的解释角度,才能帮助你成长。
其实一直以来陪伴你的,都是那个了不起的自己。
 
人生的路原本就是一场孤独的自我救赎,感同身受是假,冷暖自知是真,为了让自己完整,不断通过痛苦来觉知完善。
 
正因为孤独是生命的常态
所以陪伴才显得格外珍贵
正因为你觉得格格不入,所以才知道对的人有多珍惜,都有价值,更多的是看自己怎么去看待,一切源于你心。
 
 
大栋~拍有故事的照片 09:09
这个情况越发觉得明显,不是身边的熟人不多,而是可以产生共鸣的人很少,随着年龄的增长竟然很多时候发现我与我这个年龄的人有些断代的感觉,我不想变老总想捕捉最新的信息让自己保持一个会激动的心,很多时候与人聊天总觉得聊不到点上,有时候反省自己是不是太自我了,无独有偶2020罗辑思维跨年演讲线下聚会认识了一批得有友,无论年龄差距多大,感觉找到了一种不孤单的滋味了,谈的话题不再是人间百味,更多聊的是曾经我们都遇到过的,正在遇到的问题,这种孤独感觉得到了一种释放,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有共鸣和陪伴就好!
 
 
Carol Cheng 09:11
这就是世界的奇妙所在吧!明明生活在拥挤的社会里,每个人却是完全独立甚至孤独的,尤其人类思想的复杂先进更突出了这一点!不过我猜,世间万物都是孤独的,因为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相同的,它们都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孤独,寻找同伴,互相猜想!
 
 
牛淼 09:11
孤独是一种常态,合群是一种需求。这些都是会一直存在的,只需要认真对待自己,对待生活就好
 
 
张圆 09:18
从曾经的格格太入到现在的格格不入,思维升级后,跟曾经圈层的人沟通必然会有一些落差,但这也是必经之路,有很多时候都很孤独,也纠结,但也不愿意再回去了。
 
 
Hubery 09:44
你不会与世界格格不入,因为世界的包容性太大了。你只是与你所在的那个圈子显得格格不入,原因也就是你没有找对你的圈子。如果你没有选择其他圈子的能力或勇气,那你只能做一些必要的妥协,这就是生活。
 
如果你就想走出这个圈子,而且做好了不顾一切去寻找自己圈子的准备,做好了承担之后所有一切的后果,那你就可以出发了。这个世界上可能大部分人都在按照常规,按部就班的生活着,但总会有那么一小部分人,顶着压力去追逐,无论人群的多少,都值得尊重。所以,何必给自己一个格格不入的标签呢?
 
 
昌秀 09:57
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奇葩”总会有和你一样的"奇葩”;你的格格不入,只是你和现在你所在的圈子不融入,我一直觉得,当你觉得你和圈子不对付的时候,一定是所在圈子的问题……换圈层吧
 
 
古典神韵 10:13
物理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都不同,你是适应这个群体呢,还是走出去多尝试,直到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目标,就一定能找到你格格相入的群体。我觉得关键在于自己对事情有没有兴趣和愿不愿意去主动做事情。
 
 
刘铁 10:45
世界是大海,我是水滴。
有时候孤独。
 
说一下烦恼产生的根源吧:为啥我们有时会有烦恼,是因为我们眼前发生的一切和我们内心想象的不一样。所以烦恼谁都有。
 
世界是五颜六色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在大海中,却各不相同。如果每个人都了解你,那你得普通成啥样子。我们学习的越多,理解你的人就越少。
 
 
刘伟 11:28
从出生的时候,即使是一个在共情的妈妈,也不可能百分百共情到孩子。而没有被共情到的那一部分就是我们的孤独,这部分需要我们自己承受化解,如果慢慢适应这种孤独,可能我们会变得享受这份孤独,他还会帮我们成长。
 
当然这个世界随时也是向我们敞开的,同时大多时候也是善意的。想去融入这个世界的时候可以观察下,哪些点跟我们感兴趣的比较契合,就沿着这个方向去尝试。
 
 
龙潭星跃●——● 11:30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间歇性的觉得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状态,但这应该不是常态。我觉得,重点不是有没有,而是怎么导致的,怎么处理?
 
我觉得应该有三点
1.  自省,之所以格格不入,原因可能有很多,或者是你自身确实比身边的人优秀,或者你只是没有随着身边人一起成熟。但不管如何,都是一种自身与周边环境无法自洽的状态,怎么导致的,什么原因导致的?需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2.  掌控力,如果对周边环境掌控力大,那就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周边的人,让环境不自觉地向令掌控力强者舒服的状态改变。所以,有时候我们觉得格格不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周边环境的失控。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是部门一把手,那我们的意志在部门这个环境中会以最高权限执行,肯定比小透明更加不容易格格不入。所以,如果格格不入,那变强吧,就像最近热剧《庆余年》里一样,一个穿越的孤独灵魂,把世界改造成让自己更舒服的存在。
 
3.  融入,“不入”这个词很好,形象地说明了一种无法融入或者影响环境的状态,如果脱离不了环境,那就融入它。“不入”是一种隔阂态,是不能做出任何改变的。就像宁向东老师说的“局”的概念一样,不“躬身入局”,怎么从“局”中出来?
 
我突然有几句话想对题主说,在今日的选题里,字里行间有一种“局外人”的自满与骄傲,尤其是“改变自己融入世界”这种表达,我觉得不是很赞成。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自我”就是在与世界不断地互动中产生的,而所谓的“改变”不是突然的过程,而是一直以来与世界互动的结果。这种“改变自己融入世界”带有一种否认自己过去的味道,换句话说,难道谁一出生就是这样么?现在的自己不是一直以来世界改变的结果么?为什么突然有一天我们不喜欢这个世界了,就觉得改变自己是种“委屈”了呢?这跟妈妈不给买玩具就哭的小孩子又有多大区别呢“
 
在我看来,如果感到格格不入,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看能不能找到能融入的群体,能就去,没什么好说的。如果不能(不管是目标群体不接受还是找不到),那就是自己的问题,就去了解周边的世界,“躬身入局”,看看能不能改变什么。割裂自己与周围世界,是与解决问题无益的做法。
 
送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夫战者,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不能走当降,不能降当死。如此思之,无不可打之仗。”
 
 
活着 11:37
格格不入,其实是对这个世界发生的变化了解得不够。前几年我外甥和我聊天说了一句,(你想多了)我就根本没听明白。后来才知道是一句网络流行语,还是要多渗透到潮流中去,不懂的事要多问问别人。
 
 
健康生活&房建施工 12:09
“格格我入”我的第一种理解是没有融入社会,没有为社会和他人创造多少价值。
 
“格格不入”我的第二种理解是孤独。在周围的人身边没有共同的活动、价值观、爱好,自己过自己的。
 
我两种“格格不入”都有,这两种“格格不入”都是暂时的,可以转变的。重要的是接纳事物的本来面貌,接纳自己的位置,接纳自己的孤独,向着自己的人生意义和目标向前。
 
 
山河·过河卒 19:09
曾经有过,曾经觉得自己和身边人不一样。曾经很想融入一些群体。但总是很难。
 
现在不会了,我不会刻意去想融入哪个群体。我自己是这个样子,我就做我自己这个样子。我又遇到了新的人,遇到和我类似的人。那些我刻意想融入的群体也没那么需要我。而我也没有他们就不行。
 
人身上总会有很多角色,标签,当很刻意的给自己贴一些标签的时候,很容易看出来的。做自己,桀骜不驯或者特立独行,也总会有一群和自己一样的人。一群臭味相投的人在一起,这样也挺好。
 
 
三木
关键词:
孤独、温暖、热闹、理解、特立独行、碌碌无为、庸俗
 
问题
孤独是什么?
答: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
 
人为什么会感到孤独?孤独产生的原因?
答:孤独产生的原因很复杂,它是一种综合因素的产物,是每个人所遭遇的内外环境中的种种不利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比如外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 ;有的环境很容易让人感到孤独,在人烟稀少的环境中,或独自一人处在某种环境中,即使有与人交往的愿望,但却没有交往的对象,如长期在外工作、勘探的人,驻守边防的军人,单身独居的人,都会经常感到孤独。在陌生的环境中也同样如此,有些环境尽管热闹,但对某个人而言却是陌生的、不熟悉的,因为没有朋友、没有熟人,却要独自面对许多问题,承受许多压力,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帮助,也无法同他人进行必要的交流联络,于是就会感到特别孤独。
情感缺乏
 
在一切成熟的人际关系中,都免不了失望的成分。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面对失望。但为什么有人做不到呢?心理治疗师莫·勒阿在巴黎主持一家心理咖啡馆,她解释说 :“罪魁祸首就是这句抱怨:‘没人喜欢我’。”在她看来,这样的抱怨总是来自那些童年时期缺乏爱,或至少觉得没有得到足够爱的人。她认为:“没有哪家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可惜有很多父母并不懂得如何表达他们的爱。”
 
溺爱
那么溺爱呢?“被溺爱的孩子也会造成同样的后果:溺爱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习惯了有人宠护着。成年之后,他们会向别人成倍地索求,觉得人人都该对他好。”他们对爱的无度索求和永不满足,往往吓跑身边的人。当然,毫不奇怪,其他人的这种反应更是让他们确信:“没人喜欢我!”
 
自恋
不习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总是归罪于他人,怪别人没有对自己付出更多,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勒巴斯蒂认为:“他们对一切的解释都是从自己出发的。”在这种自我中心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自我陶醉和过度敏感。艾丽·昂贝则认为,对他们来说,被人爱总意味着:“最受宠爱”。她说:“他们寻求的不是爱,而是最爱。”为了保护自己,这种人往往不自觉地将自己的遭遇归咎于人,就像勒巴斯蒂所说:“跟自责相比,责怪他人不爱自己当然更为容易。”
 
缺乏自信
因为不自信而感到孤独
与周围保持不好合适的距离(“哲学因素”)
美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等各个学科著作中“可以”找到无数有关论述。具体地说,也是一种见不得别人变好的心态,原因在于:没有跟身边人建立起信赖关系(或说确立自己的交往信赖制度)。
 
什么是健康的孤独?什么是不健康的孤独?
答:没有完全相同人,只有相似的人,每个的认知不同,经历不同,角色不同,立场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思想、思维方式、底层逻辑,大脑里有着不一样的算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盲区,不可能完全能够理解别人。
 
所以,健康的孤独,就是要首先明白,没有完全和自己一样的人,自己也不必要完全要别人理解自己,认同自己,别人一般也没有这个义务去这样做,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真正能够改变的其实只要你自己,但是没有觉知以上所述时,会受到自恋执念的控制,认为没有人理解自己和明白自己。
 
这里有一种情况,就是你以为的真的是你以为的,你眼中的你,你眼中的他人,你眼中他人眼中的你,其实和你想的并不一定吻合,说白了,你不是一个你,扩展开来:
你认为的你
别人认为的你
你认为的别人认为的你
别人认为你认为别人认为的你
 
总的来说,健康的孤独:
我是与众不同的个体,不必随大流,可以有个性,认识自己,认清自己,活出自己,认同自我,也可以很精彩,但是要考虑他人的感受;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求同存异,不强求改造别人,认同自己;
 
我不是完美的,所以也不必对自己太苛刻,善待自己,但是越优秀就会越孤独,不是别人不理解自己,是无法理解;
 
别人也不是完美,也别对别人太苛刻,不被理解是常态和正常的,更多能做的是,其实别人也会觉得孤独,主动理解别人,也就救赎了自己;
 
每个人最关注的是自己,所以,在别人眼里,其实自己也没那么重要,不用太过敏感;
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
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
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孤独与孩子教育的思考?
答:引用何帆老师《中国经济报告25讲》
教育的目标可不仅仅是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大学,你其实任务更重,你得学会做终身陪伴者。不过,你不妨试试,当你决定做终身陪伴者之后,反而不会像原来那么焦虑,你会更从容。
 
孩子小的时候怎么办?
孩子小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是帮他们找到一个适合的成长环境,孩子应该跟和他们差不多的孩子在一起。
 
孩子大了怎么办?
好,那等孩子大一些,我们当然要关心他们的学习,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激发孩子的兴趣更重要,兴趣是最好的驱动力。孩子的兴趣,最好能广泛一些。
 
孩子再大一点怎么办?
如果要是孩子再大一些,父母要做的反而是减少直接的干预。
为孩子的成长着想,父母要做的不是把孩子送到好的大学就完了,而是要从小到大,一路陪伴,不要错过路上的风景。父母要为孩子找到适宜的环境,激发孩子的兴趣,容忍孩子犯的错误,鼓励孩子做更多的“微创新”。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第二次成长的过程。请你放下焦虑的心,去体会这种从容和快乐
 
怎样的原生家庭会让孩子感觉到孤独?
父母缺乏足够的陪伴和沟通理解;
一直在“听话”中成长,没有建立完整的自我意识,无法真正做自己;
没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物质或者精神上的自卑;
溺爱,挫折商低;
缺乏认同感;
社交不足,同龄朋友少,或者无法融入同龄人的圈子;
 
如何看待孤独经济?
越文明,越孤独。——香帅《财富报告》
有一个事情很多人都体会过,但是没有琢磨过,那就是:越是发达的国家、大城市,越是深度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就越倾向于过独居的生活。从全球范围看都是这样,比如在瑞典,47%的家庭都是单身家庭;在日本、韩国,30%的家庭只有一个人;而纽约曼哈顿呢,更是几乎一半的人口都独居。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经济越发达,市场越繁荣,社会分工就越细化,就越不需要家庭、宗族的支持。你看,在发达的地方,一个人吃饭可以叫外卖,一个人洗衣服可以送洗衣房,一个人出行可以线上约车或者租车,如果担心有意外发生,还可以买保险。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单靠市场,就可以生活得很滋润。
 
如何享受孤独?
答:优秀的孤独,是知道生活的真相之后,明白,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接纳一切,自己的期望和现实,是两事,你有你的计划和想法,世界有它的计划和变化。
 
什么人容易感觉到孤独?
答:自命不凡,自卑,迷惘,抑郁。
 
在怎样的情况下人才会理解别人?
答:保持好奇心,设身处地,更主要是要有亲身的经历,有真实的体验,正如为人父母才能更好理解自己的父母。
 
孤独的人有哪些感觉?
孤独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在孤独心态下人们往往会感到寂寞、郁闷、焦虑、空虚、无助、冷漠甚至绝望,常伴有铭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
 
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也许能够忍受诸如饥饿或压迫等各种痛苦,但却很难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种一一那就是全然的孤独。虽然轻微的、短暂的孤独不会导致心理与行为的紊乱,但长期的或严重的孤独则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因之而出现的各种无聊,发泄的攻击行为或其他行为问题。
 
无回应之境便是绝境————“关小黑屋”,《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被关小黑屋两个月,大家以为他都失去希望,但事实却没有,心存希望,方能对抗孤独。
 
如何走出孤独?
自卑者,改变僵化思维和固定思维,建立自我认可增强回路,通过完成一个个小目标积累自我效能感,躬身入局,多与人沟通和链接。优秀者同行,不是打击自我,而是向他们学习,虚心求教,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有选择生态态度的自由。
 
高傲自负者,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找到圈子,求认同,升维思考,同维沟通,降维赋能,人点亮人;
 
抱怨者,改变应该思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改变自己,方能改变他人,越努力越幸运。
 
为什么格格不入?
自己的认知跟不上外部环境,需要主动融入环境,与时俱进更新自己认知;
 
自己的认知高于外部环境,向下兼容。
小结:不健康的孤独,是一条负向的增强回路,不利于提升自己,若是自视甚高的格格不入,眼高手低,那就无法积累大量微观体感,如何数据喂养,上升到中观套路,还有宏观层面呢?看山是山,是一种孤独,看山不是山也是一种孤独,要达到看山还是山的境界,注定要走孤独的路,也是一条苟且红利之路。难走的路,是孤独的,但是从来不挤,要学习安迪,心存希望,初心不变,内心自洽。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