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叶志军,就职于嘉兴市公安局南湖区分局,钟情于古建筑、古桥和藏书。爱好驴行、喜欢阅读与写作随笔、游记类文章。
午后,既然下榻在千里之外的潮州,就怀着“走过路过不错过"的心态去老城看看。毕竟潮州的建制始于东晋咸和六年,距今已有1674年的历史,曾相继为郡、州、路、府治所,又是潮汕文化的发源地,想必大有看头。
担忧去景点的路程太远,我们就叫了“的士”。相对于前日去过广东东部的其他县市来讲,总算在街面能够看到"的士"的身影,但也不多。坐上车后才知晓是不打表的,“一口价”替代了规则,至于发票是撕票类的。
一路上,强行横穿马路的不少,我们的车也只有缓慢地行驶起来。这个城市的助动车极少,摩托车却是很多,这与我们江浙的交通习性恰恰相反,理应更懂交通规则。而我们的司机不时的骂着大街,嘟嚷着“素质这么差”,又说起旁边的汕头是最差的经济特区,不明白司机怎么把汕头牵了进来。
回程时,我们懂规矩了,怕宰,先问了车价,可还价时被借口正好放学时间路上难走,拒载了。我们就徒步回到宾馆,实际上,走在大街上并未见到车堵的情形,见到的是城市街巷的脏乱差,扬尘满天,沿街式的菜场跨门出摊不少,而那个司机说的情形倒是子乌虚有。
一个城市的文明、卫生与秩序是它最直接的脸面,折射着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当地的人文素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总量全国第一,人口第一。然而,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与文明程度体现的不是那么明显。
潮州,听到最多的是一句话“潮州出大佬”,譬如香港首富李嘉诚,我们在市区也看到了几处李首富捐赠后的纪念碑文。嗝屁聊天中,香港700多万人中潮汕人就占了200来万。港片中的14k大佬们就是潮州人。
潮州市的老街区,过多的是受到南洋的影响,彰显侨乡特色。建筑风格独特,楼房临街处是外置屋檐式过道,过道两侧下满是店铺,形成商业街。犹如江南吴江芦墟镇的过街骑楼,只是潮州的未跨街,一字延伸,起到挡风遮雨,牌坊街就是这种典型。它临近韩江、开元寺和广济楼城门。
城门是个宫殿式三层四檐歇山顶阁楼,类似嘉兴的子城,虽然防御、关卡的功能是相同的,但广济楼要巍峨壮观的多,明显有地标的性质。城门外有一座断桥,横跨韩江,朝代久远至宋时,不过没有杭州西湖断桥那么富有诗意,只是一座始终没有贯通的桥,又称湘子桥(广济桥)。
出租司机曾对我们说起“湘子桥几百年来没有建通,要问为什么?要去问导游”。直到游览完了我们依旧不知所以然。我们揣测可能是为了航道的畅通无阻吧。作为中国的四大古桥之一,现在成了收费景点,票价的不匪阻却了我们上桥的欲望与深度的了解。
牌坊街,顾名思义就是街上立有牌坊。牌坊的御款是古代帝王御赐给节义、功德、科第等方面有成就的人,他们为了歌功颂德则立了石牌坊光宗耀祖、炫耀门庭。这个如棋盘格子般的街区,就有着众多的石砌牌坊集中于此(石牌坊22座),牌坊形成于明清两代,样式大多四柱三门的,雕饰、石帽的规制各不相一。而今天看到的这些崭新的牌坊统统都是近些年来侨乡的名士们捐资复建的,旨在重新还原并承载历史的人文痕迹,两侧的商业街也概莫能外。
当然,牌坊的规模化效应,看了令人蛮震撼的。它的巍峨耸立,站在下方仰望,会越发显得人类的渺小、卑微,不由地顿生敬畏之感、敬仰之情。如今,这处牌坊街也变身为美食街。街上知名的牛肉丸(牛筋丸)和潮州三宝铺天盖地的在同迎天下客。我们也进店买了几份牛肉丸、牛筋丸,津津有味地品尝起来,叨咕着“不过如此”……,也就打消了我们要邮寄几斤回去的念头。但是,大伙还是买了些“潮州三宝”,也算是不虚此行了。
开元寺,在全国不少。浙江的普陀、临海就有,我去过的西安也曾见过。据说是开元年间唐玄宗下令各州要建寺之故,那年间建造的寺庙就统称为开元寺。
下午,我们首先拜谒的潮州开元寺就是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整座寺院保留了唐代平面布局,在“文革”期间遭受过严重破坏。修缮后的这个寺庙不用门票,自由出入,所以人流如织,许愿还愿,香火鼎盛。进入拜庭的两侧各有一株千年榕树,枝叶茂盛蔽日如伞冠,当站到浓萌下倘徉,立马感到无比的清爽。左前侧有一棵千年松柏,躯干形状犹如腾龙般耸入云霄,曲线的姿态非常优美。大殿旁风化了的经幢越发显的寺庙的悠久与沧桑。
当然,潮州寺庙的建筑风格迥异于江南的灵巧,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之美。大殿的屋顶上描绘的五彩缤纷,描绘的幅度较为夸张,雕像色泽鲜艳,两条腾飞而起的中国龙栩栩如生,拱卫于屋顶正中间的一个象似法轮的雕塑。幽深的回廊和寺庙的立柱有方形的,有六瓣莲花形的,入地的一大半是用花岗岩石材建制的,再与上端的木材卯榫勾联接口成木构建筑,这种建造方法应该与当地的潮湿气侯有很大的关系。
寺庙的地面上里里外外用花岗岩条石铺就,都已被历史走的蹭蹭亮,而我们江南的寺庙大殿一般是用青砖铺设的。红尘中,总有一种相遇,就在你不经意的一刹那。当我们走近弥勒菩萨像时,诧异地遇到了一只灰色的鸽子,它却未惧一切的跃动在大佛旁的光影里。我们自始自终都不敢去打扰,只有这样静静的欣赏它的容姿。它好象早就知道佛不杀生似的悠然自得,旁落无人般,营就出一个和谐的“精神家园”。
滨江长廊。全长2.3公里,兴建于1999年,历时三年建成。“滨江”是指这一风光带地处在潮州的母亲河、广东第二大河——韩江的西岸。“长廊”则形象的点出此处景色优美、风光秀丽,犹如一座镶嵌在韩江边的五彩画廊。说起韩江的由来就绕不开“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学生时代读过他的《师说》一文)。他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驱除鳄鱼,兴修水利,赎放奴婢,兴办教育",潮州人民为感念韩愈,潮州的江山都姓了韩。如韩江、韩山、韩堤等等。这些也是我们游览时“度娘”里了解到的。
冬日的午后,冬季的南方仍旧太阳高照、和风习习,整个滨江长廊和对岸的风貌,都清晰地收入眼帘。伫立堤岸凭栏眺望,指点江山如此多娇,心,仿佛穿棱于虚幻与现实之间。大伙立马联想到上海的外滩景色,与之比较,不同的只是人文与自然景观之别。
韩江的江面辽阔,江水碧波荡漾,对岸的笔架山苍翠蜿蜒以及长廊上那一棵棵粗壮的榕树、高大的木棉树与正在垂钓的、练唱潮调的和放飞风筝的、婚纱留影的人们融为一体,奏出了一曲曲风和影的曼妙乐章。伴随着“笑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边云卷云舒”的惬意心情,我们情不自禁地醉美在人与自然的水墨画卷中。
傍晚,大伙走出酒店去掠影夜幕下的潮州,感受潮州人的夜生活,不枉来过一遭。我们沿着一条水流湍急的人工水渠旁的彩色绿道上行走。令人惊喜的是在马路旁陈桥新埔文化广场看到了一台潮剧《烽火情缘》。剧情讲述的是北宋期间,宋辽边境烽火四起时妻儿失散重逢的故事。关帷幔上方标识着“广东汕头潮剧一团”。
开场戏是一段烽火狼烟的“武戏”,排场做的很大,舞台灯光、烟幕效果强烈,震撼的直指人心。之后的一段“托孤戏”演绎的也很悲情催人。由于潮剧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地方戏曲,象浙江越剧一样是个小众剧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听不懂台上的唱词,就从打出来的字幕上去领会。我们同行的小吴讲过“中国最难懂的语种就是潮州话和温州话,有8个音调,比普通话还多了4个”,作为外来人若能听懂则是个例外了。
当然,音乐是无界的,那优美动听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还是能读懂些许的。其实,我的母亲曾是位嘉兴越剧团的“老生”,我从小耳闻目染、受之熏陶,也就略知越剧的一些门道了。虽然观看的时间不算长,我依旧觉得潮剧的行当“生、旦、净、丑”和戏服的造型与越剧还是八九不离十的,差异的只是语言与演唱上的腔调。
社区搭设的舞台较为简陋,但演员们送戏下基层的热情与精彩还是影响了舞台下的老人与孩子们。不禁为演员们不忘初心,弘扬传统文化,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