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国庆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就冲这传颂天下的名言,黄山是非去不可的了。
盼了几十年的心愿,终于变为现实,我和儿子踏上旅途,风尘仆仆,直奔黄山。
因为是一日游,时间紧迫,旅行社安排我们游览前山,也就是玉屏景区。
当地流传一句话,叫做“前山险,后山秀”,我这人就爱冒险,游览前山正配我的胃口。二话没说,我和儿子甩开大步,踏上了登山的旅程。
此番游黄山,我的感觉是仿佛看一出好戏,不,应该是亲自参加演一出好戏。
一出戏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四个阶段。好,序幕拉开,品游黄山的好戏就此开始。
穿过黄山大门,即达前山第一景——温泉。
位列黄山四绝之一的温泉,古称汤泉、朱砂泉,有两个出露口,据宋景佑《黄山图经》记载,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曾在此沐浴,皱折消除,返老还童,温泉因此名声大振,被称为“灵泉”。可惜时间太紧,我们不可能享受这难得的“神仙”之乐了。
温泉区的主要景点有人字瀑、三叠泉、鸣弦泉、丹井、醉石、慈光阁等。人字瀑位于紫石、朱砂两峰之间,海拔660米,瀑布一瀑两流,以26度夹角相交,形如“人”字。瀑长50米,宛如两条白龙飞奔岩下,声震山谷,喷珠溅玉,气势磅礴。
如此佳景,本应细细观赏,无奈“好戏”还在后头,我们只有随意瞟上一眼,便登上瀑布中间的明代石级“罗汉级”,像罗汉升天一样开始了艰难的攀登。
经过慈光阁以后,山路不断向上、向上,山色风光渐显奇特,“莺谷石”突兀挺拔,峥嵘嶙峋;右侧“蜡烛峰”一“烛”擎天,干气凌云;左侧“飞来洞”自天外“飞”来,幽深阒寂,神秘莫测,难说这里面就隐藏着狐仙,专干迷魂摄魄的勾当呢!好不容意钻出洞来,犹兀自狐疑,不料几乎撞上临空悬挂、狰狞险恶的“碰头石”,不由惊出一身冷汗。关于这碰头石,有人写诗一首戏谑之:“怪石顽皮雾里浮,他山少见进无俦。玲珑惹得游人爱,才欲相亲已碰头。”“前山险”,果然名不虚传。不过,“好戏”才刚刚开场,有多少惊险刺激的章节正等着我们呢!
躲过“碰头石”,经青鸾亭,便是青鸾桥。站在桥上举首仰望,“天都峰”映入眼帘,“鲫鱼背”蹲伏其下,突兀悬空、乘势欲飞,果然惊险绝伦,令人胆寒!
从半山寺出发,开始进入“戏剧”的发展阶段,鲫鱼背就是这个阶段的一个节点。
据以前去过天都峰的驴友介绍,从天都峰脚至天都峰的山道两侧尽是悬崖陡壁,深不可测,其中,一块伸出悬崖的巨石形状很像一条鲫鱼出没于波涛之间,不时露出脊背,所以得名“鲫鱼背”。这条山道坡陡达85度左右,攀登起来不仅吃力而且处处充满风险。
清代诗人许全治专门写过一首诗,形容它的惊险:“无意吞舟归北海,何心借水跃昆仑。游人尽是批鳞客,竹杖芒鞋脊上行。”
在攀登鲫鱼背之前,导游给我们讲了一个有关它的民间故事——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有一条鲫鱼,每年都要跟着鲤鱼去黄河跳“龙门”。说鱼只要能跳过“龙门”,就能变成龙。鲫鱼当然也想变成龙,所以绝不放过能跳的机会。但是它不知跳过多少次,总是跳不过去,它多么羡慕那一条条已跳过龙门的鲤鱼啊!于是就去请教神仙,神仙告诉它:“你必须为人间办一件好事,积了功德,才可以跳过龙门。”“怎样才能为人间办一件好事呢?”它边游边想,不知不觉即游到了号称“黄海”的黄山,一看通往天都峰的道路被一条峡谷割断,云水阻隔,游人无法攀登。它脑子一转,自言自语地说:“这里多么需要搭一座桥啊!”于是,就置身峡谷间的云水中,耸起脊背,给游人当桥。百年千年过去了,也不知有多少游人从它脊背上走过,去饱览天都峰顶的无限风光.有一天,那位指点它的神仙突然来到天都峰上,对它说:“小鲫鱼,。你已积满了功德可以去跳龙门变成龙了。但是这时小鲫鱼改变了主意,它愿一辈子为天都峰的游人服务,再也不想去跳什么“龙门”了。
听了这个感人的民间传说,对鲫鱼背的恐惧顿时消除大半。自然,神话传说中的“小鲫鱼”并不存在,但人世间“小鲫鱼”为天都峰开山凿路却是真人真事。
1937年9月,安徽怀宁石工队冒着生命危险,硬是凭着铁锤钢钎在鲫鱼背开通了第一条登山石径;1983年,浙江温岭石工队又在半山寺上方,从天都的腰南侧峰壁上另辟新径至天都峰顶,全长1050米,共2175级台阶。沿途风光奇绝,为黄山增添了许多新的景点。有作家评论说:“如果说黄山风景是大自然雕塑家的伟大艺术作品,那么,这‘天梯’则是劳动者在天造画屏上涂抹的异彩。”
我们手扶铁索栏杆,沿着来自浙江的“小鲫鱼”们撘设的“天梯”安全抵达天都峰。至此,进入黄山之行的第一个高潮。
天都,意为天上都会,故取名“天都峰”。此峰位于黄山东南,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为黄山36峰之一,海拔1810米,古称“群仙所都”。
据导游讲,此峰特色是健骨竦桀,卓立地表,险峭雄奇,气势博大,在黄山群峰中,最为雄伟壮丽。有古诗赞曰:“任它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1965年5月,董必武游天都峰后题诗赞道:“奇险天都著,遥观亦有缘;大雄无与并,苍浑莫之先。”当地民谣称:“不上天都峰,等于一场空。”意思是游黄山如果不登天都峰,等于没有来过黄山。
我们来自云贵高原,见惯了高山大岭,险峰陡壑,本不觉稀罕;但天都峰雄踞黄山群峰之上,确有“登峰造极”“君临天下”的庄严威武。
我站在天都峰顶,两手叉腰,得意洋洋,神气非凡:“你看,远山近水全都俯伏在我们脚下,现在我们已经是黄山的君主了!”
儿子笑话我:“你错了,莲花峰还在我们头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我一听顿时来了劲儿,好啊,那我们就继续前进,不到‘莲花’非好汉!”
从天都峰下来,小心翼翼地登临“小心坡”,开开心心地经过“蒲团石”,优哉游哉地跨过“渡仙桥”,蹑手蹑脚地钻过“一线天”,暮然回首,“蓬莱三岛”映入眼帘,端的是玲珑挺拔,清奇秀丽,轻纱似的薄雾环绕其间,恍如海上仙山降临人间!
尤兀自陶醉,不期“文殊洞”横在面前挡住去路;管他三七二十一,进洞再说。埋头沿着螺旋形梯道只管往上走,眼前豁然开朗,不由惊喜地瞪大眼睛,举世闻名的迎客松正恭候在洞口伸出颀长秀美的手臂欢迎我们呢!乖乖隆地东,原来是“先兵后礼”呀!好家伙,原来是在考验我们的心诚不诚啊。
通过“考试”,敞开怀抱欢迎我们的正是被称为黄山风景绝胜处的玉屏楼。
玉屏楼建在玉屏峰前,玉屏峰就成了玉屏楼的一道天然屏风,所以取名玉屏楼。这里以前是文姝院旧址,集黄山诸多美景于一身。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到文殊院,未见黄山面。唐代诗仙李白游览黄山时曾在此住宿,有感于文殊院深藏云雾之间,直接霄汉,兴之所至,留下了“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千古名句。
有趣的是,游客登山来到玉屏峰前,正是人困马乏,亟需休整,这时,楼前的迎客松及时向你伸出了热情的手臂,当你坐下歇息、养精蓄锐之时,又有陪客松陪伴在侧,给你送上一份好心情;当你吃饱喝足,整装待发之时,送客松又挥手为你送别。黄山之美不胜收、有情有义于此可见一斑。难怪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此徘徊流连,久久不愿离去。之后,他在游记中及下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楼,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岩壁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我们打算在此边歇息边观赏周边胜景,这就像写文章的闲笔,稍事停顿以迎接下一个高潮。
云海、奇松、怪石被誉为黄山“三奇”,而云海以其瑰丽多姿、变幻迷离稳居“三奇”之首。幸运的是,眼下正值冬季,正是云层频繁出没的黄金季节,而玉屏楼前的文姝台,恰为观赏云海的最佳景点。奇松、怪石我们一路游来多所领略,可谓大饱眼福,此刻再补上“云海”这一绝,“三绝”具备,此游无憾矣!
我们来到文殊台前,抬眼望去——
此时,太阳已经升起多时,阳光在穿越大气层后形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光环,它们像瀑布似的倾斜而下,将滚滚滔滔、波澜起伏的云海织成了一幅幅硕大无朋、妍媸鲜丽的绸缎,璀璨夺目,光华万丈;俄顷,阵阵山风吹来,绸缎幻化成千千万万数不胜数的奇花异卉,漂浮、萦绕在高低错落、绵延起伏的峰峦之间,恍似一群群、一对对娉婷袅娜、红装素裹的仙姬神女款摆腰肢,翩翩起舞;阳光越升越高,云层越积越厚,大自然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把茫茫云海驱来赶去,任意挥洒,正如清代本地乡贤休宁人吴应莲所描绘的那样——
望中汹涌如惊涛天风震撼大海潮
有峰高出惊涛上,宛然舟揖随波漾
风渐起兮波渐涌,一望无涯心震恐
山尖小露如垒石,高处如何同泽国
此时此刻,我想起一位专家的论析:“黄山峰石在云海中时隐时现,似真似幻,使人感到一种种奇缥缈的仙境般的美。云海中的景物往往若隐若现,模模糊糊,虚虚实实,令观者捉摸不定,于是产生幽邃、神秘、玄妙之感,给人一种朦胧的美。峰石的实景和云海的虚景绝妙的配合,一片烟水迷离之景,是诗情,是画意,是含而不露的含蓄美。它给人留有驰骋想象的余地,能引起游人无限的冥想和遐思。烟云飘动,山峰似乎也在移动,变幻无常的云海也势必会给风景美造成“象皆不定”的变异性。行云随山形呈现出多姿的运动形态,山形则必然与行云发生位移而活,它们既对立而又统一,动由静止,静由动活,不可分割。这种动静交错转化,就是美学上形式美法则高级形式多样统一的表现之一,也是我们的美感源泉之一。因此,我们旅游时,应该学会从动静对比、虚实相济、变化和统一等方面去把握云气景色的美。”
在玉屏楼前为云海所迷,然时近中午,“文章”还须向前发展,才能掀起新的高潮,于是紧忙加快脚步,直奔莲花峰。
无疑,站在莲花峰顶,才是真正的君临天下,四周群山无不俯伏脚下,争相表现,尽态尽妍。诚如国画大师黄宾虹所发现的那样:“山峰有千状万态,所以气象万千,它如人物的状貌,百个人有百个样。有的山峰如童稚玩耍,嘻嘻笑笑,活活泼泼;有的如力士角斗,各不相让,其气甚壮;有的如老人对坐,读书论画,最为幽静;有的如歌女舞蹈,高低有节拍。”
在莲花峰赏山景,真是难得的享受,也是品味黄山这篇美文的高潮,那么“尾声”就应该在光明顶了。
我们顺原路返回莲花峰脚,挥别龟、蛇二石,登上百步云梯,左侧,“仙女绣花”牵人脚步,右侧,“月岩石”吸引眼球,往前看,“鳌鱼吃螺丝”让你垂涎三尺;下得百步云梯,迎面有一“老僧观海”,我们悄悄从它身旁溜过,以免打扰人家兴致。往前走,穿过鳌鱼洞,不料迎面有巨石如山,酷似鳌鱼正张开血盆大口捕获食物,原来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鳌鱼峰”。自然,鳌鱼看似凶狠,只不过是摆摆样子,虚张声势而已。我们大摇大摆地从鳌鱼嘴下钻过,不一会儿便到达海心亭。无意间回首望去,只见鳌鱼背上一只“金龟”正探头探脑地俯伏前行,妙哉!这不正是黄山奇景之一“鳌鱼驮金龟”吗?
将要到达光明顶,守候在路边恭迎我们的是“凤凰松”,真乃大吉大利之兆也!
继续前行,与炼丹峰不期而遇。炼丹峰在黄山72峰之中海拔高度名列第二,因神话传说,黄帝和他的左右丞相容成子、浮丘公曾在此处炼丹,丹炼成后三人羽化成仙而去,故被称为黄山第一峰。
从炼丹峰继续往上,我们终于到达本次黄山之旅的最终目的地——光明顶。
光明顶虽不在72峰之列,但其绝顶之地位无峰可以替代。
光明顶,虽为绝顶却高旷平坦。在此处纵目望去,最让我们兴奋不已的是红红梦中的太虚幻境竟真实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在茫茫云雾之间,那玲珑挺拔、神姿仙态的“补天石”迷离惝恍,若隐若现,一时间,我们也成了红楼梦中人,遗世独立,超然物外,“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至此,精彩的尾声戛然而止,首次黄山之旅留给我们的是绵延不绝的回味和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