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陶国林,男,嘉兴人。一九七八年就读湖州嘉兴师专,毕业任教时郊区蚂桥乡、王店镇中学,或专或代几任教所有课程,后转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曾任王店、王江泾、油车港三镇成校负责人。
闻栖真镇上,有一小有名气的磨刀师傅,徐姓名进观。特地去小镇上寻访过无果,后在星期六志愿者服务活动上见着,但像老徐的免费磨刀“摊位”,围着那些连一张宣传纸都不大会错过的大爷大妈们,络绎不绝,老徐忙得在其他活动结束了,还是有人等着,就顾不上也不大好意思和老徐攀谈。
一日午间,我正要去马厍老街上的延龄打铁店,打磨生锈又有些许小缺口的菜刀。在单位大楼门厅的一角,看见了老徐,于是就不用去老街,可以请老徐磨我的菜刀,也有了极好的攀谈闲聊机会,目睹老徐的磨刀手艺了。
正是正午的饭点,老徐坐在那只磨刀师傅标配的小矮长凳上。对面方方的矮矮的工具箱上,一盒不锈钢带柄的菜盒,菜盒上面两个荷包鸡蛋,两个鸡蛋的缝隙和边上露出了茭白榨菜丝。老徐左手拿着一小偏瓶已拧开盖子的劲酒,右手从身后的永久牌脚踏车前挂的蛇皮袋取了双筷子,准备咪酒。那天天气特别的燥热,敞开的门厅里虽然有些弄堂风,但还是不够凉爽。老徐赤着膊,一件已经洗薄了的还看得出是淡蓝颜色的衬衣,搭在了脚踏车的三角架上。
打好招呼,我连忙递上烟,老徐不接。我问老徐吃(qie)不吃香烟,老徐说,吃饭和磨刀时是不吃烟的,习惯了,我懂了老徐的意思,连忙把烟夹到他的耳上。我请老徐给我磨刀,老徐用筷子点了点凳子边地上的几把剪刀和菜刀,意思是要我排在后面,在他吃好饭后磨好这些刀,才会给我磨。老徐让我打工具箱上他用白笔写的有些歪歪斜斜电话号码,大概一个钟头后,他磨好刀后会当电话让我来来取,可我是要等着的,要和老徐攀聊。
老徐矮矮胖胖的,皮肤黑红得有些光亮,只是很松弛,还弓着背,这样一对乳房就看上去下垂得更厉害了。老徐圆圆的脑袋上极短的头发,已经全白,眼睛里好像都充了些血丝。我估摸着老徐是一日三餐的酒,拉开了话题问起了老徐。老徐用拿筷子的手伸出三个手指,我已经懂了他的意思,意即一日三餐以酒代饭。他还告诉我,他如不外出磨刀,在家里每餐还是要吃上一小碗饭的,还说饭是铁酒是钢。
1943年出生的老徐,算来已经足足有76岁了。1961年他18岁,拜了师傅学打铁。几年功夫,不仅学会了打农具、船具,还学会了各种生活用的各种铁具,先在大队和乡里的农机厂做过,后来干起了个体,练就了打铁磨刀的好手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后,机器代替了手工,打铁生意慢慢淡落。年龄渐渐大了,打铁这项力气活做不动了,磨刀的正好适合他,于是他便走街串巷做起了磨刀师傅。我奇怪老徐的那部脚踏车,为何不用老同志都在用的三轮车,老徐也说三轮车不会骑,现在年龄大了更不想学了,几十年来已经骑破了4部永久牌脚踏车了。
老徐磨刀,先是走街串巷,并在老街上有个固定的小摊。后来磨刀有了名气后,就有工厂和饭店约老徐上门服务。纺织业兴起的时候,磨刀生意很忙,有时还忙不过来。一段时间后,磨一把刀的工钿,比新买一把的还要大,就都去批量购买了,老徐一度生意淡。
但是,批量买来便宜的刀,质量不会很好,大多是一次性的产品,又不大好使用。而经老徐的手磨的刀就好用好使,可以反复使用,用的人熟悉了刀的特性,也用得习惯。虽然磨一把普通剪刀的价格要6元,市场上5元也能买到一把,企业单位都算得精,还是请老徐磨定期磨刀要来得便宜实惠。那天,老徐为一家食堂磨了一个上午,下午还要为一家饭店磨刀。
“饭”后,老徐磨起了刀,答我的大多是点点头摇摇头,一幅聚精会神的样子。空隙间,他说手艺人要一份价钿一份货,对得住店家和大家的信任和那份工钱。他还说,只要身体允许,他会一直参加镇里、村里的志愿者,学雷锋,要为乡里乡亲做点好事。现在自己生活过得蛮幸福,这样做在积善积德,自己也快乐高兴,几天不出去磨刀身体还会不舒服,这样还锻炼了身体……
看着老徐磨好后的一把把锋利的剪刀菜刀,回味着老徐刚才的话,这大概就是普通中国人的一种精神吧。